分享

糖尿病的“发物”是大蒜?医生:若想降低血糖水平,饮食做好4点

 子孙满堂康复师 2024-06-23 发布于黑龙江

导语:发表在备受瞩目的《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最新研究,为我们揭示了中国糖尿病及其前期的严峻流行病学数据。

数据指出,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经高达10.9%,这意味着每十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是糖尿病患者。

更令人震惊的是,糖尿病前期的流行率更是高达35.7%,换算成具体数字,这相当于我国有大约5亿人口正处于糖尿病前期的阴影之下。

糖尿病前期,这是一个看似平静却暗藏杀机的阶段。它指的是个体的血糖水平已经开始偏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确诊标准。

这种糖代谢紊乱的状态,就像是糖尿病的“隐形杀手”,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人们的健康。然而,由于它尚未达到确诊糖尿病的“门槛”,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这种忽视背后隐藏的,是对健康隐患的漠视。

糖尿病前期不仅是糖尿病的早期预警信号,更是身体健康状况下滑的“红灯”。

01

30岁前患糖尿病,寿命缩短14年?

糖尿病本身并非生命的终结者,而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正常情况下,通过科学的血糖管理,人们可以与这种疾病和谐共存,不直接威胁生命。

但早发2型糖尿病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例外,它如同一个潜伏的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袭着年轻的生命。

早发糖尿病,顾名思义,即在40岁之前被确诊。据权威流行病学调查揭示,在庞大的糖尿病患者群体中,早发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赫然占据10-15%的比例。这一数字背后,隐藏的是一个个年轻而沉重的生命。

与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相比,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背负着更多的不利因素:

  • 更高的体重指数(BMI),仿佛是一座沉重的山峰,压在他们年轻而脆弱的肩膀上;
  • 更高的血压,如同一条暗涌的河流,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他们的健康;
  • 更高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血脂浓度,像是一层厚厚的油脂,堵塞了生命的通道;
  • 以及血糖控制的迅速恶化,更是让他们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挣扎。

这些不利因素,如同狂风骤雨般猛烈地冲击着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命之舟。它们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脏病、中风、肾脏疾病等,让患者在年轻时就不得不面对生命的威胁。

而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与未患糖尿病的人相比,在30岁、40岁和50岁被诊断患有糖尿病的人,预期寿命将分别缩短约14年、10年和6年。这一数字,无疑是对早发糖尿病对寿命影响的最直接、最残酷的揭示。

02

血糖居高不下,还会给身体带来哪些危害?

加速动脉硬化

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这是因为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使得血管壁变得粗糙,更容易形成斑块,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的堵塞。

引发神经病变

高血糖还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引发神经病变。这种病变可能导致患者感觉异常,如四肢麻木、疼痛等,严重的甚至可能出现神经坏死。

引发视网膜病变

长期高血糖会影响眼睛的微血管,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可能引发视网膜病变,最终导致失明。

导致糖尿病肾病

高血糖还会影响肾脏的健康,导致糖尿病肾病。这是因为高血糖会损害肾脏的滤过功能,使得大量的蛋白质从尿液中排出,进而引发肾脏的病变。

影响皮肤健康

高血糖还会影响皮肤的健康,使皮肤变得干燥、瘙痒,甚至可能引发皮肤感染。这是因为高血糖会抑制皮肤的新陈代谢,降低皮肤的免疫力。

影响免疫系统

长期高血糖还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使得患者更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导致感染的风险增加。

03

糖尿病的“发物”是大蒜?

在中医的传统理论中,“发物”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它通常指的是那些具有刺激性或过敏性,容易诱发或加重特定疾病症状的食物。

从西医的视角来看,这些所谓的“发物”往往是指那些含有较高蛋白质、特定激素或可能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的食物。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由于他们的身体代谢存在异常,可能对某些物质产生异常的免疫应答或过敏反应,从而可能导致疾病的发作或恶化。

在众多食材中,大蒜因其独特的味道和广泛的健康益处而备受推崇。大蒜不仅具有辅助降压、抗菌消炎、促进消化等多种功效,还对糖尿病患者具有特别的益处。

大蒜中的大蒜辣素能有效刺激胃酸等消化液的分泌,这对于促进消化、提高食欲大有裨益。

更重要的是,大蒜中富含的硒元素,这种微量元素在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提高人体对葡萄糖的耐受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能够降低血糖水平,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食材。

然而,尽管大蒜对于糖尿病患者有着诸多益处,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节制地食用。

大蒜的刺激性较强,如果摄入过多,可能会刺激肠道,引发肠道黏膜的肿胀充血,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胃肠道痉挛、腹泻等问题。此外,长期大量食用大蒜还可能引起口腔溃疡等口腔问题。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享受大蒜带来的健康益处时,也需要注意适量食用,并密切观察身体的反应。

综上所述,大蒜并不属于糖尿病患者的“发物”,它在适量食用的情况下,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然而,为了避免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糖尿病患者仍需谨慎食用,并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的健康状况和饮食习惯,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

04

医生:若想降低血糖水平,饮食做好4点

控制总热量摄入

合理控制每日的总热量摄入是维持血糖平衡的关键基石。对于糖尿病患者或者需要管理血糖的人群来说,选择恰当的食物和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尤为重要。

应该优先选择那些低热量但营养价值丰富的食物。瘦肉,如鸡胸肉、瘦牛肉和鱼肉,都是优质的蛋白质来源,它们不仅热量较低,还能提供身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豆类,如黑豆、黄豆和红豆,也是低热量且富含蛋白质和纤维的优选食材。

此外,蔬菜如菠菜、西兰花和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对于血糖的控制也极为有益。与此同时,我们要尽量避免过多摄入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糖分的食物。这些食物,如炸鸡、薯片、甜点以及含糖饮料,都可能导致血糖水平急剧波动,增加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膳食纤维在人体健康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中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它能够显著地延缓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这一特性对于血糖管理尤为重要,因为它能有效降低血糖升高的速度,帮助人们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

当我们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时,这些纤维会在肠道内形成一种黏稠的凝胶状物质,这种物质能够减缓食物中糖分的释放速度,从而减缓血糖的上升。这种作用对于糖尿病患者或血糖不稳定的人群来说尤为重要,它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降低血糖波动的风险。

那么,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应该如何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呢?首先,我们可以选择多吃粗粮,如糙米、全麦面包等。这些粗粮相对于精细加工的粮食来说,保留了更多的膳食纤维和营养成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满足身体对膳食纤维的需求。

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

升糖指数(GI)是衡量食物摄入后引起血糖升高速度和程度的一个关键指标。了解并关注食物的GI值,对于糖尿病患者或需要管理血糖的人群来说,是控制血糖水平的重要策略之一。

低GI的食物在摄入后,其碳水化合物被身体消化吸收的速度相对较慢,这意味着血糖的升高速度也会相对较慢。这种特性使得低GI食物成为控制血糖的理想选择。

在众多的食物中,粗粮类食品往往具有较低的GI值。例如,燕麦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谷物,其GI值相对较低,荞麦和全麦面包也是低GI食物的代表,它们保留了更多的麦麸和胚芽部分,富含膳食纤维和其他营养素,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

优质蛋白质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营养素。它不仅有助于修复和构建细胞组织,还能参与激素和酶的合成,对于控制血糖水平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适量摄入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是至关重要的。瘦肉、鱼类和豆类等食物是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瘦肉,如鸡胸肉、瘦牛肉和瘦猪肉,不仅脂肪含量低,而且富含高质量的蛋白质,能够满足人体对蛋白质的基本需求。

鱼类,特别是深海鱼类,如三文鱼、金枪鱼和鲈鱼,不仅含有优质蛋白质,还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有益。豆类,如黄豆、黑豆、红豆等,也是优质的植物蛋白来源,同时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血糖和胆固醇水平。

05

血糖升高,睡觉先知?提醒:睡觉时出现3个异样,该降血糖了

频繁的起夜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睡眠应该是连续的,但如果你发现自己晚上需要多次起床去卫生间,尤其是小便次数明显增多,这可能是血糖升高的表现。高血糖会导致肾脏过滤血液时吸收更多的水分,使得身体产生更多的尿液。

持续的口渴感

在夜间,如果你感到异常的口渴,甚至需要喝水才能入睡,这可能是由于高血糖导致的身体脱水。血糖升高会使得血液变得更加浓稠,导致身体需要更多的水分来稀释血液,因此你会感到口渴。

睡眠质量的下降

如果你发现自己最近总是难以入睡,或者夜间容易醒来,并且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睡,这可能是血糖升高导致的神经兴奋。高血糖会影响身体的神经系统,使得你在夜间难以保持安静和放松的状态。

06

阅读延伸:老年人有自己的血糖标准,多少才正常?

对于老年人来说,血糖的管理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会逐渐下降,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也不例外。那么,老年人的血糖标准到底是多少才正常呢?

通常,老年人的空腹血糖值应控制在3.9-6.1mmol/L之间,这是较为理想的范围。当然,这一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每个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病史都有所不同,所以具体的血糖标准还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在监测血糖时,除了空腹血糖外,还应关注餐后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值通常应不超过7.8mmol/L。如果餐后血糖持续偏高,可能意味着老年人存在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及时咨询医生,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快速找到人体的各个穴位 <wbr>365篇

快速找到人体的各个穴位 <wbr>365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