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德经》部分之正文与解析。 第三十八章 解释:老子在这里阐述了他对于'德'、'仁'、'义'、'礼'等概念的看法,以及它们在道家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下面是对这段话的逐句解释: 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句话的意思是,真正高尚的德行是自然而不刻意的,因此它才是真正的德;而那些刻意追求德行的行为,反而失去了真正的德。 2.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上德和下德的区别。上德的'无为'是指自然而然的行为,不刻意追求结果;而下德的'无为'则是表面上看似不追求,实际上内心却有所期待。 3.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这句话讨论了'仁'和'义'。上仁是出于内心的自然行为,不为了得到什么;而上义则是出于一种责任感或义务感,有明确的目的。 4.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这句话指出,如果最高形式的礼节没有得到回应,那么就应该放弃这种形式,因为它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5.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句话描述了一个递减的顺序,即从道到德,再到仁、义、礼。老子认为,当人们失去了对道的理解时,才会依赖德;当德不再足够时,人们会依赖仁;当仁也不够时,人们会依赖义;当义也不够时,人们才会依赖礼。 6.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句话认为,礼节是忠信的表面形式,是社会混乱的开始。当社会过分依赖礼节时,就可能失去了更深层次的道德和信任。 7.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这句话指出,那些只注重表面形式和知识的人,是远离了道的本质,也是愚昧的开始。 8.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这句话鼓励人们要追求内在的实质和深度,而不是表面的华丽和形式。 9. '故去彼取此。':最后,老子建议人们放弃表面的礼节和形式,追求真正的道德和内在的实质。 总的来说,这段话反映了老子的道家哲学思想,强调自然无为、内在实质和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对形式主义和表面功夫的批判。 第三十九章 解释: 1.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句话描述了'一'或'道'在不同领域中的体现。'一'是道家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代表了宇宙的本源和统一性。老子认为,天因为得到了'一'而清澈,地因为得到了'一'而安宁,神因为得到了'一'而有灵性,谷物因为得到了'一'而充实,万物因为得到了'一'而生长,侯王因为得到了'一'而能够治理天下。 2. '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震,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一'的重要性。如果天失去了清澈,可能会分裂;如果地失去了安宁,可能会震动;如果神失去了灵性,可能会消失;如果谷物失去了充实,可能会枯竭;如果万物失去了生长,可能会灭绝;如果侯王失去了治理天下的正道,可能会跌倒。 3.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这句话表达了老子的相对主义思想,即高贵的事物以低贱的事物为根本,高耸的事物以低矮的事物为基础。 4.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句话指出,即使是地位高贵的侯王,也会自称'孤'、'寡'、'不谷',这些词汇在古代中国是谦虚的自称,表明他们并不自视过高。 5.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句话是一个反问,老子在问,侯王的这种自称难道不是以低贱为根本吗?这进一步强调了老子的相对主义和谦虚的思想。 6. '故致敬无害,正直无曲,光明无暗,治国无繁。':这句话总结了老子的观点,即通过尊重和谦虚(致敬),保持正直和透明(无曲、无暗),以及简化治理(无繁),可以达到无害和有效的治理。 总的来说,这段话反映了老子的道家哲学思想,强调了'一'或'道'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谦虚、尊重和简化治理的价值。老子认为,通过理解和实践这些原则,可以达到和谐、稳定和有效的治理。 第四十章 解释: 1. '反者道之动':这里的“反”指的是回归或返回到本源。老子认为,万物的自然运动是向其本源回归的过程,这是“道”的动态表现。换句话说,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的,最终都要回到它们的起点,即“道”。 2. '弱者道之用':这里的“弱”指的是柔弱、不争的状态。老子认为,道的作用体现在柔弱之中,即通过不强求、不争斗的方式来实现其目的。这种思想与“上善若水”(《道德经》第八章)相呼应,水以其柔弱而能适应各种环境,最终达到目的。 3.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句话揭示了万物存在的根源。老子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从“有”的状态中产生的,而“有”本身又是从“无”的状态中产生的。这里的“无”并不是指绝对的空无,而是指“道”的无形无象的状态,是一切存在的根源和起点。 综合来看,这段话强调了“道”的循环往复和柔弱的特性,以及万物存在的根源。老子通过这些观点,提倡顺应自然、不强求、不争斗的生活态度,认为这是符合“道”的本性和规律的。这种思想对后世的哲学、宗教、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十一章 解释: 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这里的'上士'指的是那些具有高尚品德和智慧的人。当他们听到'道'的教诲时,会立即行动起来,勤奋地去实践它。这表明了对'道'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2.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士'指的是那些品德和智慧一般的人。他们对'道'的理解不够深刻,听到'道'的教导时,可能会犹豫不决,时而记得,时而忘记,没有立即付诸行动。 3. **下士闻道,大笑之**:'下士'指的是那些品德和智慧较低的人。他们可能无法理解'道'的深奥之处,听到'道'的教导时,可能会嘲笑它,认为它荒谬或不切实际。 4. **不笑不足以为道**:这句话表明,如果'道'不能引起人们的嘲笑,那么它就不足以称为'道'。这是因为'道'的深奥和难以理解的特性,使得只有少数人能够真正理解它。 5.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这是对'道'特性的描述。明亮的道路看起来却像是昏暗的,前进的道路看起来却像是后退的,平坦的道路看起来却像是崎岖的。这些比喻表明'道'的深奥和难以捉摸,它超越了常规的认知和理解。 6.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这些比喻描述了'德'的特性。高尚的德行看起来却像是低下的山谷,最纯净的白色看起来却像是被污染的,最广阔的德行看起来却像是不足的,最正直的行为看起来却像是偷偷摸摸的,最本质的真实看起来却像是变化无常的。 7.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些比喻进一步描述了'道'的特性。最大的空间没有角落,最伟大的成就需要时间的积累,最大的声音几乎听不到,最大的形象没有形状。这些都是在说明'道'的无形无象,超越了常规的认知和理解。 8.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这句话表明'道'是隐秘的,没有具体的名字或形态。只有'道'本身,才能给予万物生命和成长的力量,使它们得以实现自己的潜能。 总的来说,这段话强调了'道'的深奥、难以理解的特性,以及不同层次的人对'道'的不同反应。同时,它也揭示了'道'和'德'的本质,即它们超越了常规的认知和理解,是万物存在和变化的根本原因。 第四十二章 解释: 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对宇宙生成过程的描述。'道'是宇宙的本源和终极原理,它首先产生了'一',可以理解为宇宙的初始状态或统一的原则。'一生二'指的是从这个统一的原则中分化出了阴阳两个对立面,即宇宙的二元性。'二生三'可能指的是阴阳加上'和'(即阴阳相互作用产生的和谐状态),或者是阴阳加上'中'(即中和的状态)。'三生万物'则表明万物都是从这个基本的统一原则和二元对立中衍生出来的。 2.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句话描述了万物存在的基本状态。万物都包含阴阳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通过'冲气'(即气的流动和调和)达到和谐的状态。 3.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这里老子指出,人们通常不喜欢'孤'、'寡'、'不谷'(即孤独、缺乏、不足)这样的状态,但王公们却用这些词汇来称呼自己,以示谦卑。这反映了老子提倡的谦卑和自我降低的价值观。 4.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句话表达了一种看似矛盾的真理,即有时候减少或损失可以带来益处,而增加或增益反而可能导致损失。这是一种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深刻洞察,强调了事物的相互转化和平衡。 5.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老子在这里表明,他的教导也是基于人们普遍的经验和智慧。 6.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这句话警告那些强硬和暴力的人,他们往往不得善终。老子将这种观点作为他教导的基础或原则。 整体而言,这段话体现了老子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强调了万物的生成原理、阴阳的平衡、谦卑的价值以及事物相互转化的哲学思想。老子的教导旨在引导人们顺应自然,追求内在的和谐与平衡。 第四十三章 解释:1.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句话表达了一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即最柔软的事物能够穿透最坚硬的事物。老子用这种比喻来说明'无为'的力量。这里的'至柔'可以指水,水虽然柔软,却能穿石,显示出其强大的力量。这表明柔和、顺应自然的力量往往比强硬、强制的力量更为有效。 2. **无有入无间**: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无为'的特性。'无有'指的是无形或空无的状态,'无间'指的是没有间隙或空隙。这里老子可能在描述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够渗透到任何地方,即使是最紧密的空间也无法阻挡它。这同样体现了'无为'的普遍性和渗透力。 3.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老子通过上述比喻,得出了'无为'是有益的结论。'无为'并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指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强制干预的行为方式。老子认为,通过'无为',人们可以更好地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这句话表明,通过无言的教导和'无为'的实践,人们可以获得巨大的益处。'不言之教'可能指的是通过示范和榜样来教导他人,而不是通过言语。老子认为,这种教导方式和'无为'的实践是非常珍贵和难得的,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和实践。 总的来说,这段话强调了'无为'的力量和价值。老子认为,通过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强制干预,人们可以达到更高的智慧和境界。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道家哲学的核心之一。 第四十四章 解释: 1. **名与身孰亲?**:老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名誉(名)与身体(身)哪个更亲近、更重要。这个问题暗示了名誉虽然重要,但与身体相比,身体更为根本和亲近。 2. **身与货孰多?**:接着,老子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是身体(身)与物质财富(货)哪个更有价值。这个问题表明,虽然物质财富可以带来便利和舒适,但与身体的健康和存在相比,身体更为宝贵。 3. **得与亡孰病?**:这里的'得'指的是获得名誉或物质财富,'亡'指的是失去它们。老子问,得到和失去哪个更有害。这个问题暗示了过分追求名誉和物质财富可能导致内心的不安和病态。 4.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这句话指出,过分地贪爱物质财富会导致巨大的消耗(大费),而积累过多的财富最终会导致更大的损失(厚亡)。这是一种警示,提醒人们不要过于贪婪。 5.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在这里给出了结论,即知足的人不会感到羞辱,知道何时停止的人不会遇到危险,这样的人可以长久地生活。这是一种倡导简朴、知足和适度的生活态度。 整体而言,这段话体现了老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调了身体和内心的平和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倡导人们要有知足的心态,不要过分追求外在的名誉和物质,从而达到内心的安宁和生活的长久。这种思想对于个人的生活哲学和社会的道德建设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四十五章 解释: 1.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这句话意味着最完美的事物看起来似乎有缺陷,但正是这些所谓的'缺陷',使得它能够持续不断地发挥作用,不会耗尽或损坏。这是一种对完美与不完美相对性的深刻理解,强调了'道'的包容性和恒久性。 2.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这句话表达了一个看似矛盾的观点,即最充盈的状态看起来似乎是空虚的,但正因为这种'空虚',它能够不断地被充实,永远不会枯竭。这反映了'道'的无限性和生生不息的特性。 3.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里老子用一系列的对比来描述'道'的特质。最直的事物看起来似乎是弯曲的,最精巧的事物看起来似乎是笨拙的,最雄辩的人看起来似乎是不善言辞的。这些对比强调了'道'的反直觉性和超越常规认知的特性。 4. **静胜躁,寒胜热**:这句话指出,静止可以克服躁动,寒冷可以克服炎热。这是一种对平衡和调和的倡导,强调了静态和冷静的重要性。 5. **清静为天下正**:这句话是这一章的结论,意味着清静是治理天下的正确方式。老子认为,通过保持内心的清静和不被外界干扰,可以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 整体而言,这段话体现了老子对于'道'的理解,以及它在人的行为和治理中的应用。老子提倡的是一种超越常规、回归自然、追求内在平和的生活和治理哲学。通过认识到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平衡的重要性,人们可以达到更高的智慧和更和谐的生活状态。 第四十六章 解释: 1.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世界遵循'道'的原则时,战马会被用来耕作,而不是用于战争。'却'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退'或'返回',意味着战马从战场返回到农田。这是一种理想状态,表明社会和谐,没有战争。 2.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与前一句相对,这句话描述了当世界失去'道'时的情况。'戎马'指的是战马,'生于郊'意味着战马在郊外繁殖,暗示着战争的频繁和普遍。这反映了社会动荡和冲突的状态。 3.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里老子指出,最大的灾难是永不知足,最大的错误是贪得无厌。这两句强调了知足和适度的重要性,认为不知足和贪欲是导致个人和社会问题的根源。 4.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最后,老子得出结论,知足本身就是一种持久的满足状态。这句话鼓励人们认识到知足的价值,认为只有知足,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持久的满足和幸福。 整体而言,这段话体现了老子的知足哲学,他认为知足是避免个人和社会问题的关键,也是实现内心平静和幸福的基础。老子的这些教导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提醒人们要认识到贪欲的危害,追求一种简朴、知足的生活方式。 第四十七章 解释: 1. **不出户,知天下**:这句话意味着一个人即使不离开自己的家,也能了解整个世界的情况。这并不是指通过现代通讯技术了解信息,而是强调通过内在的洞察和智慧来理解世界的本质。 2. **不窥牖,见天道**:'牖'指的是窗户。这句话进一步强调,即使不通过窗户向外看,也能洞察到宇宙的法则和秩序。这里的'天道'指的是自然界和宇宙的运行规律。 3.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句话表明,有时候人们走得越远,了解得反而越少。这可能是因为外在的追求和行动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使他们无法专注于内在的洞察和理解。 4.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这句话总结了圣人的特质。圣人不需要通过外在的行动来获得知识(不行而知),不需要通过外在的观察来理解事物(不见而名),不需要通过强制的行为来实现目标(不为而成)。这里的'不为'(Wu Wei)是道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强制干预的行为方式。 老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内在的、直觉的、非物质的智慧,认为通过这种智慧,人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世界和宇宙。这种思想鼓励人们追求内在的平静和自我反省,而不是过分依赖外在的经验和物质成就。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达到更高的智慧和更和谐的生活方式。 第四十八章 解释: 1.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指出,追求知识(为学)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而追求'道'(为道)则是一个不断减少的过程。这里的'损'指的是减少外在的欲望和杂念,以达到内心的清净和简单。 2.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进一步强调,通过不断地减少欲望和杂念,最终可以达到'无为'的境界。'无为'并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一种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强制干预的行为方式。 3. **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表达了'无为'的深层含义。通过'无为',实际上可以做到所有的事情。这是因为在'无为'的状态下,人们的行为更加自然、和谐,能够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 4. **取天下常以无事**: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国家或社会(取天下)应该遵循'无事'的原则,即不制造不必要的麻烦和冲突,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5.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句话指出,如果国家或社会充满了问题和冲突(有事),那么这样的治理是不足以取得天下的。这强调了'无为'和'无事'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正确方式。 总的来说,这段话体现了老子的'无为'哲学,强调通过减少欲望和杂念,达到内心的清净和简单,从而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同时,老子也提倡在治理国家和社会时,应该遵循'无为'和'无事'的原则,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种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哲学和个人修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四十九章 解释: 1.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这句话表明圣人没有私心,他们总是将百姓的心意作为自己的心意。圣人不以个人的欲望和目的为出发点,而是以人民的福祉和需求为导向。 2.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这里老子指出,对于善良的人,圣人以善良对待他们;对于不善良的人,圣人同样以善良对待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圣人培养了一种普遍的善良品质(德善)。 3.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同样地,对于诚实守信的人,圣人信任他们;对于不诚实的人,圣人也给予信任。通过这种方式,圣人培养了一种普遍的信任品质(德信)。 4.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歙歙'(xī xī)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收敛、谨慎的样子。这句话说明圣人在治理天下时,总是保持谨慎和低调,使天下的人心达到一种混沌未分的纯净状态。 5.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这句话意味着百姓都关注圣人的言行,而圣人则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们,充满了爱护和关怀。 整体而言,这段话体现了老子对圣人的理想化描述,强调了圣人无私、包容、慈悲的特质,以及他们与百姓之间的和谐关系。圣人通过自己的德行来感化和引导百姓,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秩序。这种思想对后世的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五十章 解释: 1. **出生入死**:这句话概括了生命的整个过程,从出生到死亡。 2.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这里的“徒”指的是趋向或道路。老子在这里说,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倾向于生,三分之一的人倾向于死,这里的数字可能是用来形象地表达生与死的概率,并非精确统计。 3. **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这句话意味着,有些人在生的过程中,由于某些行为或选择,实际上是在走向死亡的道路。 4.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老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会走向死亡的道路?答案是因为他们过于执着于生命的享受和物质的积累,即“生生之厚”,忽视了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5. **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这句话描述了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他们在生活中能够避免危险和冲突。“摄生”指的是保养生命,维护健康。 6.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这里用比喻的方式说明,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即使面对危险(如野兽或战争),也能够避免受到伤害。 7.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最后,老子解释了为什么这些人能够避免危险,是因为他们没有将自己置于死亡的境地,即他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使他们远离了危险。 整体而言,这段话体现了老子关于生命、死亡和养生的哲学思想。老子认为,人们应该正确对待生命,避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净,这样才能真正养生,远离危险和死亡。这种思想对于个人的生活态度和行为选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五十一章 解释: 1. **道生之,德畜之**:'道'是万物的起源,它赋予万物生命;'德'则是'道'的体现和内涵,它滋养和维持万物的生长和发展。 2. **物形之,势成之**:万物的形态和特性是由'物'本身决定的,而它们的发展和成就则是由外在的环境和条件('势')所促成的。 3.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因此,所有的事物都尊敬'道'并珍视'德',因为它们是万物存在和繁荣的基础。 4. **道尊德贵,无贵以贱为本,无高以下为基**:'道'和'德'虽然尊贵,但它们并不排斥低贱或低下的事物,因为所有事物的价值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低贱就没有尊贵,没有低下就没有高大。 5. **故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贵**:如果统治者(侯王)能够遵循'道'和'德'的原则,万物将自然而然地得到尊重和发展。 6.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天地的和谐统一带来了适时的雨露,人们不需要特别的命令,自然条件就会均匀地惠及每个人。 7.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当事物开始被命名和分类时,人们也应该意识到适当的限度。知道何时停止是避免危险和灾难的关键。 8.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在世界中的作用,就像河流最终汇入江海一样自然和必然。这表明'道'是普遍存在的,是一切事物的归宿。 整体而言,这段话强调了'道'和'德'在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遵循它们的重要性。老子提倡的是一种顺应自然、尊重万物、知道适度的生活和治理方式,这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内心的平和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五十二章 解释: 1.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始'指的是万物的起源,'母'则是万物的根源或母体。这句话表明,'道'是一切事物的起始点,是宇宙万物的母亲。 2. **既知母,复知子,既知子,复守母,没身不殆**:这里'母'指的是'道','子'指的是由'道'生出的万物。老子说,了解'道'之后,再了解万物;了解万物之后,再回归并坚守'道'。这样做,人将一生安全,不会遇到危险。 3.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兑'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感官的门户,'门'指的是感官和外界的通道。老子提倡封闭感官的门户,减少外界的干扰,这样人可以避免过度劳累和困扰。 4.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与上一句相对,如果开放感官,沉溺于外界事物,人将陷入困境,无法自拔。 5.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能够洞察细微之处称为'明',保持柔和的态度称为'强'。这里老子强调了洞察力和柔和的力量。 6.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光'可以理解为内在的智慧之光。老子提倡利用这种内在的智慧,回归到明智的状态,从而避免给自己带来灾难。 7. **是为袭常**:'袭常'指的是遵循永恒不变的法则。这句话是说,以上的做法是遵循'道'的常态,是符合自然法则的生活方式。 整体而言,这段话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即通过了解和遵循'道',以及减少外界干扰、保持内在平和与明智,人们可以达到和谐与安全的生活状态。老子鼓励人们回归本源,以内在的智慧和柔和的力量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第五十三章 解释: 1.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这里的'介然'可以理解为突然或意外地,'施'指的是偏离正道。老子说,如果我突然有所领悟,行走在大道上,我最害怕的是偏离这条道路。 2.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夷'在这里指的是平坦宽阔,'径'指的是小路或捷径。老子指出,大道非常平坦宽阔,但人们却喜欢走小路或寻找捷径。 3. **朝甚除,田甚芜,倉甚虚,服甚文,农甚饥**:这里老子描述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矛盾现象。朝廷(朝)虽然整洁,但田地(田)却荒废;仓库(倉)空虚,而官员的服饰(服)却华丽;农民(农)饥饿,这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资源分配的不合理。 4. **夫唯不争,故无尤**:'尤'指的是过失或错误。老子说,只有不与人争斗,才能避免过失。这里的'不争'是道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顺应自然,不强求,不与人争斗。 整体而言,这段话反映了老子对当时社会的批评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遵循大道,避免走捷径;社会应该公平合理,不应出现朝廷华丽而农民饥饿的矛盾现象。同时,老子提倡'不争'的生活态度,认为这是避免过失和达到和谐的关键。这些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五十四章 解释: 1.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这里的'建'指的是建立或建造,'拔'指的是被拔除或摧毁。'抱'可以理解为抱持或维护。老子说,那些善于建立的人,他们所建立的不会被拔除;那些善于维护的人,他们所维护的不会脱离。这表明了一种稳固和持久的品质。 2. **子孙以祭祀不辍**:'祭祀'是古代的一种宗教仪式,用来纪念祖先。老子指出,如果一个人建立了良好的德行,那么他的子孙将会继续这种德行,通过祭祀来纪念他,这种德行的传承不会中断。 3.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老子说,如果一个人修养德行于自身,那么他的德行就是真诚的。这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4.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将德行修养扩展到家庭,德行的影响就会扩散到家庭成员,形成良好的家风。 5.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进一步将德行修养推广到乡村或社区,德行的影响将会更加深远。 6.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将德行修养应用于国家治理,德行的影响将会更加丰富和广泛。 7.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如果将德行修养推广到整个世界,那么德行就会普及到每一个角落。 8.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老子提倡通过观察和反思个人、家庭、乡村、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来理解和实践德行修养。 9.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老子最后说,他之所以知道这些道理,是因为他遵循了上述的观察和实践方法。 整体而言,这段话强调了德行修养的重要性和普遍性,以及它在不同层面上的影响。老子认为,德行修养应该从个人做起,逐步扩展到家庭、乡村、国家乃至全世界,通过不断的观察、反思和实践,达到真正的德行普及。这种思想对于个人修养、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和世界和平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第五十五章 解释: 1.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这里的'含德'指的是内在的德性,'厚'表示这种德性非常丰富和深厚。'赤子'即新生儿,老子用赤子来比喻具有高尚德行的人。赤子没有私欲和恶意,因此他们的内心纯净、德性深厚。 2. **蜂蠆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这句话说明具有高尚德行的人,即使面对自然界中的毒虫和猛兽,也不会受到它们的伤害。这里的'蜂蠆虺蛇'泛指各种有毒的昆虫和蛇类,'猛兽'和'攫鸟'则指猛禽和猛兽。老子认为,德行的力量足以使这些通常具有攻击性的生物变得温顺。 3. **骨弱筋柔而握固**:这句话描述了赤子的身体特征,他们的骨骼尚未发育完全,肌肉柔软,但握东西却很牢固。这象征着即使在力量上显得柔弱,但内在的德性却能带来坚定和稳定。 4. **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牝牡'指的是雌性和雄性,'全作'可能指的是生殖能力。老子在这里说,赤子虽然还不知道男女之事,但他们的生殖能力却是完整的,这是精气最纯净的表现。 5.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号'指哭泣,'嗄'指声音嘶哑。赤子可以整天哭泣但声音不会嘶哑,这是因为他们内心和谐,没有痛苦和冲突。 6.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这里的'和'指的是和谐与平衡,'常'指的是自然状态或规律。老子认为,认识到和谐的重要性并遵循它,就是遵循自然规律,这是智慧的体现。反之,不了解自然规律,行为就会盲目,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整体来看,这段话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以及通过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和谐来达到智慧和明理。老子认为,这是人应该追求的生活状态。 第五十六章 解释: 1.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哲学观点,即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不会轻易地发表言论,因为他们知道言语的局限性和可能带来的误解。而那些喜欢滔滔不绝的人往往缺乏真正的智慧。 2. **塞其兑,闭其门**:这里的'兑'和'门'可以理解为感官和欲望的入口。老子提倡要封闭这些感官和欲望的通道,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净。 3. **挫其锐,解其纷**:'锐'指的是锋利或尖锐,'纷'指的是纷扰或纷争。老子建议要消除尖锐的棱角和内心的纷扰,以达到和谐与平衡。 4. **和其光,同其尘**:'光'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外在的光辉或名声,'尘'指的是世俗的尘埃或平凡。老子提倡要收敛自己的光芒,与尘世保持一致,不显山露水。 5. **是谓玄同**:'玄同'指的是一种深奥的统一状态,即与道的统一。通过上述的修养,人可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6.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这句话说明,当一个人达到了玄同的境界,他就不会受到外界亲疏关系的影响。 7.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同样,他也不会受到利益或伤害的影响,因为他已经超越了这些世俗的考量。 8.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他不会被人视为高贵或低贱,因为他已经超越了这些社会的评价标准。 9. **故为天下贵**:最后,老子总结说,这种超越世俗评价和欲望的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 整体来看,这段话强调了内在修养的重要性,以及通过超越世俗的欲望和评价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老子认为,这种境界的人是真正高贵的,因为他们已经超越了常人的局限。 第五十七章 解释: 1.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 '正'指的是正直、公正,老子认为治理国家应该以正直和公正为基础。 - '奇'在这里指的是出其不意、变化多端的策略,用兵时应该运用奇策。 - '无事'指的是不干预、不制造麻烦,通过不干预的方式来取得天下的和谐。 2.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老子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自答,说明他是如何得出上述结论的。 3.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当一个国家有太多的禁忌和限制时,人民的生活会更加贫困。 4.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如果人民手中有太多的武器,国家就会变得混乱和昏暗。 5.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如果人们过分追求技巧和巧妙,就会出现许多奇异而不实用的事物。 6.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当法律和规章过于繁多和明显时,反而会导致更多的犯罪行为。 7.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圣人通过'无为'(不干预)的方式,让人民自然而然地遵循道德和秩序。 8. **我好静而民自正**: 圣人喜好宁静,这种宁静的态度会影响人民,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行为端正。 9. **我无事而民自富**: 圣人不制造麻烦,这样人民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变得富足。 10. **我无欲而民自朴**: 圣人没有私欲,这种无私的态度会使人民保持朴素和本真的状态。 老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治理方式,即通过不干预、不过度管制来达到国家的和谐与人民的自足。他认为,过多的法律、禁忌和技巧会导致社会的问题,而圣人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引导人民,实现自然和谐的状态。这种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哲学和治理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十八章 解释: 1.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 '闷闷'指的是政治上的宽容和不苛求,'淳淳'则形容人民的纯朴和善良。老子认为,当政治宽容时,人民自然会变得纯朴。 2.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 '察察'指的是政治上的严苛和挑剔,'缺缺'则形容人民的不足和缺陷。老子认为,当政治过于严苛时,人民反而会表现出不足和缺陷。 3.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这句话表达了老子对事物对立统一性的看法,即祸福相互依存,祸中可能隐藏着福,福中也可能潜藏着祸。 4. **孰知其极?其无正**: - '孰知其极'意为谁能知道事物的极限或最终结果,'其无正'则表示没有绝对的标准或准则。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无常,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5.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事物的相对性,即所谓的'正'可能变成'奇'(异常),'善'可能变成'妖'(邪恶)。老子认为,事物的性质是变化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6. **人之迷,其日固久**: - 这句话指出人们对事物的迷惑和困惑已经存在很长时间。 7.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 这句话描述了圣人的品德和行为准则: - '方'指方正,'不割'指不伤害他人。 - '廉'指清廉,'不刿'指不刻薄。 - '直'指正直,'不肆'指不放纵。 - '光'指有智慧,'不耀'指不炫耀。 - 老子认为,圣人应该具备这些品德,既不伤害他人,也不放纵自己,保持谦逊和内敛。 老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政治宽容、事物的相对性和圣人的品德。他认为,政治的宽容有助于人民的纯朴,事物的性质是变化的,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同时,圣人应该具备方正、清廉、正直和智慧的品德,不伤害他人,也不炫耀自己。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哲学和道德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五十九章 解释: 1. **治人事天,莫若啬**: - '治人'指的是治理人民,'事天'指的是遵循自然规律。老子认为,治理人民和遵循自然规律的最好方式是'啬',即节俭或节约。这里的节俭不仅指物质上的节约,也指在行动和言语上的节制。 2. **夫唯啬,是谓早服**: - '早服'指的是及时地遵循或服从。老子认为,只有节俭,才能使人及时地遵循自然规律和道德原则。 3. **早服谓之重积德**: - '重积德'指的是重视并积累德行。老子认为,及时遵循自然规律和道德原则,就是重视并积累德行。 4. **重积德则无不克**: - '无不克'指的是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老子认为,重视并积累德行,就能克服一切困难。 5. **无不克则莫知其限**: - '莫知其限'指的是没有极限或限制。老子认为,如果能够克服一切困难,那么一个人或国家的潜力和能力就没有极限。 6. **莫知其限则可以持国**: - '持国'指的是治理国家。老子认为,如果一个人的潜力和能力没有极限,那么他就能够很好地治理国家。 7. **以持国者,常以无欲**: - '无欲'指的是没有私欲。老子认为,治理国家的人应该没有私欲,这样才能公正无私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8. **以无欲,故能为大**: - 最后,老子总结说,因为没有私欲,所以能够成就伟大的事情。 老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节俭、积累德行、克服困难、没有极限和无欲的重要性。他认为,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也适用于治理国家。通过节俭和积累德行,人们可以克服困难,发挥无限的潜力,从而有效地治理国家。同时,治理国家的人应该没有私欲,这样才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伟大的贡献。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哲学和个人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六十章 解释: 1. **治大国若烹小鲜**: - 这句话是一个比喻,意思是治理一个大国应该像烹饪小鱼一样,需要细心和谨慎。小鱼如果烹饪过度就会破碎,同样,治理国家也需要适度和恰当的方法。 2.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 '道'指的是自然之道或宇宙的原则,'莅'意为治理或管理。老子认为,如果用道来治理天下,那么即使是鬼神也不会显得特别神秘或有影响力。 3.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不是鬼神没有神力,而是即使它们有神力,也不会伤害人。这里可能暗示了道的力量超越了鬼神,使它们不会对人造成伤害。 4.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 老子在这里强调,不仅是鬼神不会伤害人,圣人(遵循道的智者)也不会伤害人。这表明圣人的行为符合道的原则,是和谐与不伤害他人的。 5.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 '两'指的是鬼神和圣人,'不相伤'意味着它们都不会伤害人。'德交归焉'指的是德行在两者之间交流和汇聚。老子认为,当鬼神和圣人都不伤害人时,德行就会在他们之间和谐地交流和汇聚。 老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道的重要性和普遍性,以及圣人的德行。他认为,通过遵循道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可以达到和谐的状态,其中鬼神和圣人都不会对人造成伤害。这种和谐的状态是由于道的力量,它超越了传统的鬼神信仰,引导人们走向一个更加和谐与平衡的社会。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哲学和道德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六十一章 解释: 1.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 '下流'在这里指的是处于江河下游的位置,比喻大国在国际关系中应处于谦卑的位置。 - '天下之交'意指大国是各国交流的中心。 - '牝'指雌性,这里比喻大国应像雌性一样柔和、包容。 2.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 '牝'和'牡'分别代表雌性和雄性。老子认为,雌性通常以静态的方式胜过雄性,这里的'静'指的是柔和、谦卑的态度。 3.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 老子在这里提出,如果大国能够谦卑地对待小国,就能赢得小国的信任和尊重;反之,如果小国能够谦卑地对待大国,也能获得大国的支持和帮助。 4.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通过谦卑的态度都能获得对方的尊重和信任。 5.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 '兼畜人'指的是包容和养育人民,'入事人'指的是依附和服务他人。老子认为,大国的目标应该是包容和养育人民,而小国的目标应该是依附和服务大国。 6.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 最后,老子总结说,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应该实现自己的愿望,但大国更应该采取谦卑的态度。 老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谦卑和柔和的重要性,以及在国际关系中采取谦卑态度的益处。他认为,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应该追求和谐与平衡,通过谦卑和包容来实现各自的目标。这种思想对后世的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六十二章 解释: 1. **道者万物之契**: - '契'指的是契约或纽带。老子认为,道是连接万物的根本纽带,是宇宙万物存在和运行的基础。 2.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 老子指出,道不仅是善良之人的宝贵财富,也是不善良之人所依赖和寻求保护的东西。这表明道具有普遍性,对所有人都有价值。 3.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 '市'指的是交易或市场,'加人'指的是影响或提升他人。老子认为,美好的言辞可以交换或影响他人,尊贵的行为可以提升他人。 4.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 老子提出,即使是不善良的人,也不应该被放弃。这反映了道的包容性和救赎潜力。 5.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 '天子'指的是君主,'三公'是古代高级官员。老子认为,即使是君主和高级官员,拥有财富和地位,也不如真正理解和实践道更为重要。'拱璧'和'驷马'分别代表贵重的宝物和豪华的马车,象征着物质财富。 6.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耶?**: - 老子询问为什么古人如此重视道,并给出答案:因为通过道,人们可以得到他们所寻求的,有罪的人也可以通过道得到救赎。 7. **故为天下贵**: - 最后,老子总结说,道因其普遍的价值和救赎潜力,成为世界上最为珍贵的东西。 老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道的普遍价值和重要性。他认为,道不仅是善良之人的宝贵财富,也是不善良之人的救赎之路。通过理解和实践道,人们可以得到他们所寻求的,有罪的人也可以得到救赎。这种思想对后世的道德哲学和宗教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六十三章 解释: 这段话出自《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老子在这里继续阐述了他的无为哲学和对待事务的态度,以及如何通过简单和细致的方法来解决复杂问题。下面是对这段话的具体解释: 1.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 '为无为'指的是行动但不做无谓的行动,即遵循自然之道,不强求。 - '事无事'意味着处理事务时,要像没有事务一样,保持平静和简单。 - '味无味'可能是指品味最简单、最纯净的味道,或者比喻不追求过度的感官刺激。 2.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 这句话表明在处理各种事务时,不论大小、多少,都应该以德行来回应怨恨或不满。 3.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 老子提倡在面对困难时,要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在追求伟大成就时,要从细节做起。 4.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 这两句话强调了解决难题和完成大事的起点是简单和细节。意味着要从小事做起,逐步解决大问题。 5.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 老子认为,圣人不追求表面上的“大”,而是通过不断的小步骤和对细节的关注,最终实现伟大的成就。 6.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 这句话警告说,轻易做出承诺往往缺乏信任,而把事情看得太简单往往会导致更多的困难。 7.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 老子指出,圣人总是认真对待困难,因此最终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老子在这段话中提倡的是一种谨慎、细致、循序渐进的生活和工作态度。他认为,通过遵循自然之道,不强求,以德报怨,从简单和细节出发,可以有效地解决复杂问题,并最终实现伟大的成就。同时,他也提醒人们不要轻易做出承诺,不要轻视困难,因为这样的态度会导致信任的缺失和更多的问题。这些思想对后世的哲学、管理和个人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六十四章 解释: 1.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 这句话意味着在事情稳定时容易保持,在问题尚未显现时容易预防和计划。 2.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 '泮'(pàn)意为分解或消散。这里老子指出,脆弱的东西容易分解,微小的东西容易消散。这强调了在问题小的时候解决它们的重要性。 3.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 老子提倡在问题尚未形成之前就采取行动,在混乱尚未发生之前就进行治理。 4.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 这两句话用比喻说明伟大事物的起点都是微小的。一棵大树从一粒种子开始生长,一座高楼从一捧土开始堆积。 5.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这句话是《道德经》中的名言,意味着即使是最长的旅程也是从第一步开始的。 6.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 老子指出,人们在从事某项工作时,常常在接近完成时失败,可能是因为疏忽或放松警惕。 7.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 如果在事情的最后阶段仍然像开始时那样谨慎,那么就不会有失败。 8.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 圣人追求的是无欲,不以稀有或昂贵的物品为贵。 9.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 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学习那些未被普遍学习的东西,从而避免重蹈他人的覆辙。 10. **以师之道,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 老子认为圣人遵循自然的法则,辅助万物自然发展,而不是强加自己的意志。 老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预防胜于治疗的原则,从小处着手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圣人的行为准则。他认为,通过在问题尚未形成之前采取行动,以及始终保持谨慎,可以避免失败。同时,圣人追求的是无欲,学习那些未被普遍学习的东西,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是强加自己的意志。这些思想对后世的哲学、管理学和个人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六十五章 解释: 1.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 '明民'指的是使人民聪明或有知识,'愚之'则是指使人民保持朴素和无知的状态。老子在这里并不是提倡愚民政策,而是强调使人民保持一种朴素、不追求智巧的状态,这样更符合道的原则。 2.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 这句话指出,人民难以治理,往往是因为他们过于聪明或有太多的智巧,这可能导致他们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整体和谐。 3.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 '以智治国'指的是依靠智巧和策略来治理国家,老子认为这是国家的祸害。相反,'不以智治国'即不依赖于智巧,而是遵循自然和道的原则来治理国家,这是国家的福气。 4. **知此两者亦��**: - '��'(dài)古同'怠',这里可以理解为认识到这两种治理方式的差异,并保持警觉。 5. **常知��,是谓玄德**: - '玄德'指的是深奥的德行或道的德行。老子认为,始终认识到并保持这种警觉,就是深奥的德行。 6.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 这句话说明玄德是深远的,它与物质追求相反,通过这种德行,可以达到最大的和谐与顺利。 老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道的实践和治理国家的智慧。他认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使人民变得聪明或有知识,而在于使人民保持一种朴素和不追求智巧的状态。通过不依赖智巧而是遵循自然和道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可以达到国家的和谐与福气。同时,认识到这两种治理方式的差异,并始终保持警觉,是深奥的德行,这种德行能够带来深远的影响,最终实现最大的和谐。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哲学和道德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六十六章 解释: 1.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 '百谷'指的是众多河流。老子比喻说,江海之所以能成为所有河流的汇聚之处,是因为它善于处于低下的位置,因此能够成为河流之王。 2.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 老子指出,圣人如果想要领导人民,必须在言辞上表现出谦卑;如果想要在人民之前,必须在行动上表现出退让。 3.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 当圣人处于领导地位时,人民不会感到压迫;当圣人处于前面时,人民不会感到受害。这是因为圣人的领导和行动都是出于对人民的关怀和谦卑。 4.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 由于圣人的谦卑和不争,天下人民愿意支持和推崇他,而不会厌倦 5.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老子强调,正是因为圣人不与人民争斗,所以没有人能够与他争斗。这是一种通过不争而达到无可争辩的领导地位的哲学。 老子在这段话中提倡的是一种谦卑、退让和不争的领导哲学。他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圣人能够赢得人民的心,成为真正的领导者。这种领导方式不是通过强制或权力,而是通过道德的力量和对人民的关怀。这些思想对后世的领导学和道德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六十七章 解释: 1.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 '道大'指的是道的广大无边,'似不肖'意为看起来不像具体的事物。老子说,正是因为道的广大,所以它看起来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 2. **夫唯大,故似不肖**: - 老子进一步解释,正是因为道的无限广大,所以它无法被具体化或形象化。 3.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 如果道能够被具体化('肖'),那么它就会变得非常微小,因为任何具体的事物都是有限和微小的。 4.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 老子说,他有三种宝贵的德行,并且始终保持和保护它们。 5.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 这三种德行分别是: - '慈':仁慈或慈悲,指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 - '俭':节俭,指生活上的节制和资源的合理使用。 - '不敢为天下先':谦卑,指不争先恐后,不追求领导地位。 6.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 老子认为,因为仁慈,所以能够勇敢;因为节俭,所以能够广泛地影响他人;因为谦卑,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领导者。 7.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 如果放弃了仁慈而只追求勇敢,放弃了节俭而只追求广泛的影响,放弃了谦卑而只追求领先,那么就是走向了灭亡。 8.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 老子最后总结说,仁慈在战斗中能够取得胜利,在防守中能够稳固。天道会救助那些仁慈的人,并以仁慈来保护他们。 老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道的无限性和不可形象化的特点,以及他所珍视的三种德行。他认为,通过保持仁慈、节俭和谦卑,人们可以成为伟大的领导者,并得到天道的保护。这些思想对后世的道德哲学和领导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六十八章 解释: 1. **善为士者不武**: - '士'指的是士兵或武士,'不武'意味着不依赖武力或暴力。老子认为,真正擅长作为士兵的人,不会过分依赖武力。 2. **善战者不怒**: - 这句话说明真正懂得战争的人,不会被愤怒所控制。他们能够冷静地面对战斗,不被情绪左右。 3. **善胜敌者不与**: - '不与'指的是不直接对抗。老子认为,真正能够战胜敌人的人,不会通过直接的冲突来取得胜利,而是通过更智慧的方式。 4. **善用人者为之下**: - 这句话表明,真正善于使用人才的人,会把自己置于他人之下,表现出谦卑,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他人的能力。 5. **是谓不争之德**: - 老子在这里总结说,上述四种特质体现了不争的德行,即通过不争斗来达到目的。 6. **是谓用人之力**: - 这表明通过不争和谦卑,可以更好地利用他人的力量和才能。 7. **是谓配天古之極**: - '配天'意味着与天道相符合,'古之極'指的是古代的最高原则。老子认为,不争的德行和善于使用人的能力,是符合天道和古代智慧的。 老子在这段话中提倡的是一种不争、谦卑、冷静和智慧的哲学。他认为,通过这些方式,人们可以更有效地使用自己和他人的力量,达到目的,而不必依赖于武力或愤怒。这种思想对后世的军事战略、领导学和个人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六十九章 解释: 1.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 '主'指的是主动进攻的一方,'客'指的是被动防御的一方。老子说,在用兵时,他宁愿选择被动防御而不是主动进攻。 2. **不敢进寸而退尺**: - 这句话强调了在军事行动中采取保守和谨慎的态度,宁愿后退一尺,也不轻易前进一寸。 3.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 - 老子在这里用一系列的否定句式来表达一种看似矛盾的军事策略: - '行无行'意味着行动而不留下痕迹。 - '攘无臂'指的是抵抗而不显露力量。 - '执无兵'是指持有武器但不轻易使用。 - '扔无敌'是说没有敌人可以与之对抗,因为不轻易挑起争端。 4.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 '轻敌'是指低估敌人。老子认为,没有比轻视敌人更大的祸害,因为这样做很可能会丧失自己的宝贵德行和原则。 5.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 '抗兵'指的是对抗的军队,'相加'意为相互对峙。老子认为,在两军对峙的情况下,最终胜利的往往是那些表现出哀伤和谨慎的一方。 老子在这段话中提倡的是一种谨慎、保守和不轻易挑起争端的军事策略。他认为,通过不主动进攻、不轻视敌人、不轻易使用武力,可以在战争中保持优势。同时,他也强调了在对抗中保持谦卑和哀伤的态度,因为这种态度更有可能带来胜利。这些思想对后世的军事战略和战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七十章 解释: 1.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 老子说,他的教导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也是非常容易实践的。 2.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 然而,尽管老子的教导简单易行,但世人却往往不能真正理解或付诸实践。 3. **言有宗,事有君**: - '宗'指的是根本或原则,'君'指的是主宰或关键。老子认为,言语有其根本,事情有其关键,意味着每件事情都有其核心原则。 4.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 '无知'在这里指的是对道的无知。老子说,正是因为人们对道的无知,所以他们不能真正理解他的教导。 5.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 '知我者希'意味着真正理解老子教导的人很少,'则我者贵'则是说那些能够遵循老子教导的人是宝贵的。老子认为,虽然理解他的人不多,但那些理解并实践他教导的人是非常珍贵的。 6.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 '被褐'指的是穿着朴素,'怀玉'则是指内心拥有宝贵的品质或智慧。老子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圣人外表朴素,但内心却拥有宝贵的德行和智慧。 老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他的教导的简单性和易行性,同时也指出了世人往往难以真正理解和实践这些教导。他认为,言语和行动都应该遵循其根本原则,而那些能够理解并实践这些原则的人是非常宝贵的。同时,他也用比喻来说明圣人虽然外表朴素,但内心却拥有宝贵的德行和智慧。这些思想对后世的道德哲学和个人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七十一章 解释: 1. **知不知上**: - 这句话的意思是认识到自己不知道是最高的智慧。老子认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是一种非常明智的态度。 2. **不知知病**: - 这句话意味着不知道自己其实不知道是一种病态。这是一种盲目自信或自满的状态,可能导致问题。 3.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 '病病'在这里指的是把问题当作问题来对待。老子认为,只有当我们正视自己的问题,才能避免真正的问题。 4.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 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没有真正的问题,因为他们把问题当作问题来对待,因此避免了问题。这是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纠正的过程。 老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他认为,真正的智慧来自于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无知。这种认识可以帮助人们避免自满和盲目自信,从而避免可能导致的问题。圣人之所以没有问题,是因为他们不断地自我反思和自我纠正,正视并解决问题。这些思想对个人修养和自我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七十二章 解释: 1.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 '畏威'指的是害怕权威或权力。老子认为,如果人民不再害怕权威,那么真正的、更大的权威就会到来。这可能是指当人民不再恐惧统治者时,社会将出现一种更深层次的秩序和权威。 2. **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 '狭'意为限制或狭窄,'厌'意为满足或足够。老子提倡不要限制人民的生活空间,不要使人民对他们的生活感到不满。这是对统治者的一种告诫,要给予人民足够的自由和满足。 3.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当不使人民感到不满时,人民才不会产生不满。这是一种预防性的原则,强调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以维持社会和谐。 4.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 '自知'指的是自我认识,'不自见'意味着不自我炫耀。'自爱'是自我珍视,'不自贵'则是不自视过高。老子认为圣人有自知之明,但不自我表现;他们自重自爱,但不自高自大。 5. **故去彼取此**: - 这句话意味着要放弃前者(自见和自贵)而选择后者(自知和自爱)。老子鼓励人们追求内在的德行和智慧,而不是外在的表现和虚荣。 老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权威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圣人如何通过自知和自爱来实现内在的和谐。他认为,真正的权威不是通过强制或恐惧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满足人民的需求和尊重他们的自由。同时,圣人通过自我认识和自我珍视,而不是通过自我炫耀和自高自大,来达到高尚的德行。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哲学和个人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七十三章 解释: 1.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 这句话表达了勇敢的两种形式:一种是鲁莽的勇敢,可能导致死亡或毁灭;另一种是谨慎的勇敢,即勇于不采取行动,这可能导致生存或繁荣。 2. **此两者或利或害**: - 老子指出,这两种勇敢的方式都有其利弊。鲁莽的勇敢可能带来短期的利益,但长期来看可能是有害的;而谨慎的勇敢可能在短期内看似不足,但最终是有益的。 3.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 '天'在这里指的是自然法则或天道。老子提出,天道所厌恶的事物,人们很难知道其真正的原因。这表明自然法则的深奥和难以完全理解。 4. **是以圣人犹难之**: - '犹难之'意味着对这些难以理解的事物保持谨慎和敬畏的态度。老子认为,圣人面对这些难以捉摸的自然法则,会保持谨慎,不轻易下结论。 5.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 老子描述天道的四个特点: - 不争而善胜:天道不通过争斗来取得胜利,但却能自然地胜过一切。 - 不言而善应:天道不需要言语就能做出恰当的响应。 - 不召而自来:天道不需要被召唤就会自然到来。 - 繟然而善谋:'繟'(chǎn)意为坦然,天道以一种坦然的态度来巧妙地谋划一切。 6.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天网'比喻天道的广泛和无所不在。'恢恢'形容宽广,'疏而不失'意味着天道虽然看似宽松,但不会有失误或遗漏。 老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谨慎的勇敢和对自然法则的敬畏。他认为,真正的勇敢不是鲁莽的行动,而是在适当的时候勇于不采取行动。同时,他也描述了天道的运作方式,即不通过争斗、言语或召唤,而是以一种自然、坦然的方式取得胜利和响应。这些思想对后世的哲学、道德修养和战略思考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七十四章 这段话出自《道德经》第七十四章,老子在这里探讨了对人民的治理和对生死的态度。下面是对这段话的具体解释: 1.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这句话指出,如果人民不再害怕死亡,那么用死亡来威胁他们就没有效果。老子在这里质疑使用死刑或暴力手段来治理国家的有效性。 2.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 '为奇者'指的是做出异常或违法之事的人。老子提出,如果人民通常害怕死亡,那么对于那些敢于违法的人,统治者可以抓住并处以死刑,以此来震慑其他人。 3. **常有司杀者杀。** - '司杀者'指的是负责执行死刑的官员或机构。老子认为,应该让专门的机构来执行死刑,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4.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 - '大匠'指的是技艺高超的工匠。老子比喻说,代替专门执行死刑的人去杀人,就像是一个普通人代替高超的工匠去砍削木头。 5.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手矣。** - 这句话意味着,普通人代替工匠去砍削,很少有不伤到自己的。老子在这里警告说,如果统治者随意地执行死刑,而不是让专门的机构来执行,很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或损害。 老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对生死的尊重和对法律的严肃性。他认为,用死亡来威胁人民并不是有效的治理手段,而应该让专门的机构来执行法律。同时,他也提醒统治者不要随意地使用死刑,因为这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良后果。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法律哲学和治国理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七十五章 解释: 1. **民之饥,以其上之有为而饥**: - 这句话指出,人民之所以饥饿,是因为统治者的过度干预和作为导致了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或政策的失败。 2.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而难治**: - 老子认为,人民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统治者的过度干预和控制使得人民感到压抑和不满。 3. **民之轻死,以其上之有为而轻死**: - 这句话说明,人民之所以轻视死亡,可能是因为统治者的压迫或不公正导致人民觉得生活没有价值。 4. **夫上之无为,故无以为有**: - 老子提出,统治者如果采取无为的政策,就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或不必要的问题。 5. **下之无为,故无以治有**: - 这句话意味着,如果统治者采取无为的态度,那么他们就不会干预人民的生活,从而人民可以自我管理。 6. **上之有为,故上贵**: - 老子指出,当统治者采取积极的政策和行动时,他们可能会显得更为重要或显赫。 7. **下之有为,故下富**: - 这句话表明,如果人民能够自由地行动和发挥自己的能力,他们将会变得富有和繁荣。 8. **夫无贵无富,是以为下**: - 老子认为,没有过度的贵贱之分和贫富差距,社会将会更加和谐。 9. **贵以贱为本,富以贫为基**: - 这句话意味着,贵贱和贫富是相对的,贵是建立在贱的基础之上,富是建立在贫的基础之上。 老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无为而治的重要性,认为统治者的过度干预会导致社会问题,而无为的政策能够让人民自由发展,实现自我管理和繁荣。同时,他也提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相对性和相互依存关系。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哲学和社会治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七十六章 解释: 1.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 老子指出,当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和灵活的;而当人死去时,身体变得僵硬和不动。 2.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 同样地,草木在生长时是柔软和脆弱的;而当它们死去时,变得枯萎和干枯。 3.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 老子得出结论,坚强和僵硬是死亡的特征,而柔软和灵活是生命的特性。 4.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 这句话通过比喻进一步说明,过于强硬的军队容易被消灭,过于坚硬的树木容易被折断。 5.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 老子认为,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往往柔弱的处于优势地位,而强硬的则处于劣势。 老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柔弱的力量和价值。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其柔软和适应性,而死亡和衰败则与僵硬和不灵活有关。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人类社会和军事战略。老子提倡的是一种顺应自然、灵活变通的生活和治理方式,认为这样的方式更能保持活力和生命力。这些思想对后世的哲学、战略思考和个人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七十七章 解释: 1. **最善者上善**: - '上善'指的是最高的善,最完美的德行。老子认为,最高层次的善是自然而然、无需刻意追求的。 2. **其次者安善**: - '安善'指的是追求和平与安宁的善。这是次一级的善,意味着人们在追求善时寻求稳定和和谐。 3. **其次者利善**: - '利善'是指为了利益而做的善行。这种善可能带有功利性,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或回报。 4. **其次者爱善**: - '爱善'是指出于喜爱或个人喜好而做的善行。这种善可能是出于情感或偏好,而非普遍的道德原则。 5.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这句话说明,如果信任不足,就会导致不信任。老子强调信任在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性。 6. **悠兮其贵言**: - '悠兮'形容言辞深远而有分量,'贵言'指的是有价值的言辞。老子提倡言辞要慎重,要有意义和价值。 7.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当事情成功,事业完成时,人民会说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老子认为,最好的治理是让人民感觉到一切成就都是自然发生的,而不是被强加的。 老子在这段话中提出了善的不同层次,从最自然的上善到出于各种原因的善行。他强调了信任的重要性,并提倡言辞要慎重。最后,他描述了一种理想的治理状态,即统治者的功绩被人民视为自然发展的结果,而不是被强制或操控的。这些思想对后世的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和领导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七十八章 解释: 1. **大道废,有仁义**: - '大道'指的是道家哲学中的自然法则和宇宙原则,'废'意为丧失或不被遵循。老子认为,当人们不再遵循大道时,仁义这些具体的道德规范才会显得突出和必要。 2. **智慧出,有大伪**: - '智慧'在这里可能指的是机智或狡猾,'大伪'指的是严重的虚伪或欺骗。老子指出,当人们过分依赖机智和策略时,往往伴随着虚伪和不诚实的行为。 3. **六亲不和,有孝慈**: - '六亲'指的是中国传统中的六种亲属关系,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等。老子认为,当家庭关系不和谐时,人们才会特别强调孝道和慈爱。 4. **国家昏乱,有忠臣**: - '昏乱'指的是政治混乱或无能。老子指出,当国家处于混乱状态时,忠诚的臣子才会显得格外突出。 老子在这段话中表达了一种观点,即在理想的社会中,人们自然而然地遵循大道,不需要特别强调仁义等道德规范。但在现实中,当社会秩序丧失或出现问题时,这些美德才会被特别提出和强调。这反映了老子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批判。他认为,真正的道德和社会秩序不应该依赖于外在的规范,而应该源自人们内在的自然状态和对大道的遵循。这些思想对后世的道德哲学和社会批判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七十九章 解释: 1.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 '绝圣'意味着放弃对圣贤的过度依赖,'弃智'指的是放弃过分的机智和巧计。老子认为,如果社会不再过分依赖圣贤的教导和复杂的智慧,人民将会获得更大的利益。 2.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 '绝仁'和'弃义'是指放弃对仁义的过度强调,'民复孝慈'意味着人民将自然而然地回归到孝顺和慈爱的本性。老子认为,当社会不再强调外在的道德规范时,人们将更自然地表现出内在的美德。 3.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 '绝巧'指的是放弃对技巧和诡计的追求,'弃利'是指放弃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老子认为,如果人们不再追求这些,那么社会上的盗窃和犯罪将会消失。 4.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 '三者'指的是上述的圣智、仁义、巧利,'文'在这里指的是外在的规则和制度。老子认为,仅仅依靠这些外在的规则和制度是不够的,它们不能真正引导人们达到和谐与道德的生活。 5.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 '令有所属'意味着让人们有所依托或归属,'见素抱朴'是指保持纯洁和朴素的状态,'少私寡欲'是指减少私心和欲望。老子提倡人们应该追求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减少私欲,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社会的和谐。 老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减少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复杂性,回归到更自然、更本真的状态。他认为,外在的规则和制度不应该成为人们行为的唯一指导,而应该更多地依赖于内在的道德和自然本性。这些思想对后世的道德哲学和社会批判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八十章 解释: 1. **小国寡民**: - 老子设想的是一个人口不多的小国家,这样的社会结构简单,人们之间的关系紧密。 2.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 '什伯之器'可能指的是复杂的工具或武器。老子认为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拥有复杂的工具或武器,也无需使用它们。 3.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 这句话意味着人们珍视生命,不愿意轻易迁移或冒险。这反映了一种安定和对现状的满足。 4.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 '舟舆'指的是船和车,古代的交通工具。老子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便有交通工具,也没有必要去远行。 5.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 '甲兵'指的是盔甲和武器。老子认为,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便有武器装备,也没有展示或使用它们的必要,因为不存在战争或冲突。 6.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 '结绳'可能指的是原始的记事方法。老子提倡回归到更简单的生活方式,即使用基本的工具和方法。 7.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 老子描述了这个社会的生活质量:食物美味,衣着美观,居住安宁,风俗习惯令人愉悦。 老子在这段话中表达了对一个和平、简单、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生活简朴而满足,没有战争和冲突,不需要复杂的工具或武器,也不需要远离家乡。这种社会的人们享受着和谐的生活,满足于他们所拥有的一切。这些思想对后世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八十一章 解释: 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信言'指的是真实、诚实的话,可能不华丽或不修饰。老子认为,真实的话可能听起来不悦耳,但华丽的言辞往往不真实。 2.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 '善者'指的是行为善良的人,他们不需要通过辩论来证明自己的善良。而那些喜欢辩论的人可能缺乏真正的善良。 3.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 '知者'指的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们不需要博学多才来显示自己的智慧。相反,那些追求广博知识的人可能缺乏真正的智慧。 4.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 老子认为,圣人不积累财富或资源,而是慷慨地帮助他人。当他们为他人提供帮助时,自己反而感到更加充实和丰富。 5. **天之道,利而不害**: - '天之道'指的是自然的法则或宇宙的运行原则。老子认为,自然的法则是有益的,不会造成伤害。 6.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圣人之道'指的是圣人的行为原则。老子提倡,圣人应该采取行动去帮助世界,而不是与他人争斗或竞争。 老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真诚、善良、智慧和无为的价值。他认为,真正的美德不在于外表的华丽或言辞的巧妙,而在于内在的品质和行为。圣人通过无私的行动和不争的态度来体现道的原则,这与自然的法则是一致的。这些思想对后世的道德哲学和个人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