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兰亭文艺 2024-06-27

导言该篇是《内经》阐述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最重要的篇章,所以称为“大论”。该篇首先给出了阴阳的概念,论述了阴阳对整个自然界万事万物发生、发展、消亡的重要意义。进而详细地论述了阴、阳、水、火,精、气、味、形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阴阳偏盛偏哀所造成的疾病及依照阴阳学说确立的养生原则。“象”指万物之现象。根据《周易》的原理,纷繁的万象可以归结为不同的种类。《周易》之八卦即是八种象,五行就是五种象,而最基本的象就是阴阳之象,所谓“阴阳应象”就是把纷繁的万象归属于阴阳。该篇实际上又结合五行学说,把万象分属于五行、建立了以五方、五脏为核心天人一体的整体医学宇宙观。本篇名言:“智者察同,愚者察异。”“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Image

【译文】黄帝说:阴阳,是天地间的普遍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领,是万物发展变化的起源,是生长毁灭的根本,是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动力源泉,因此,治病必须寻求治本的方法。清阳之气,积聚上升,就成为天:浊阴之气,凝聚下降,就成为地。阴主静,阳主动,阳主发生,阴主成长,阳主杀伐,阴主收藏。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转化生热,热到极点会转化生寒。寒气的凝聚,能产生浊阴热气的升腾可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在下,如不得上升,就会发生飧泄。浊阴之气在上,如不得下降,就会发生胀满。这是违反了阴阳运行规律,因此疾病也有顺证和逆证的不同。

【原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注释】
①纲纪:有纲领的意思。总的为纲,分支为纪。
②变化之父母:万物生长变化的根源。父母,有根源、起源的意思。
③生:生长。杀:杀伐,消亡。本始:根本。
④神明:变化不测谓之神,品物流行谓之明。推动万物生成和变化的力量称为神明。
⑤本:根源,根本。这里指阴阳。
⑥阳化气,阴成形:这里的气指能力、力量。形,指形体、物质。
⑦䐜(chen)胀:上腹部胀满。

⑧逆:病的异常称逆证。从:病的正常称顺证。

【译文在自然界,清阳之气变为天,浊阴之气变成地。地气上升就成为云,天气下降就变成雨。雨虽从天气下降,却是地气所化:云虽形成于地气,却赖天气的蒸发。这些都是由于阴阳相互转化造成的。同样,在人体的变化中,清阳出于上窍,浊阴出于下窍。清阳发散于腠理,浊阴注入于五脏。清阳使四肢得以充实,浊阴使六腑能够相安。

【原文】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注释】
①上窍:指眼、耳、口、鼻共七窍。

②下窍:指前后二阴。

【译文】水属于阴,火属于阳。阳是无形的气,而阴则是有形的味。饮食五味进入身体中的胃腑,胃能够腐熟蒸化出水谷中的清气。清气进入五脏与五脏中的精气结合,而化生人体生命的营养物质。精仰赖水谷清气的补养,形体仰赖饮食五味的补给。饮食经过生化生成精,精气化后来充养形体。饮食不节,也能伤害形体,气偏盛,也能损伤精。精血充足,又能够化而为气,气也能被五味太过所伤害。

【原文】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注释】
①气:指功能或活动能力。

②味:泛指一切食物。
③形:指形体,包括脏腑、肌肉、血脉、筋骨、皮毛等。归:生成、滋养。
④气归精:真气化生精。
⑤精归化:精血充盛,又可化生真气。化,化生。
⑥精食(si)气:精仰赖气化而成。食,仰求、给养或依赖。
⑦形食(si)味:形体有赖食物的营养。
⑧化生精,气生形:气化、生化的作用,促进了精的生成,同时又充养了形体。
⑨味伤形,气伤精:味和气也能伤害人体的形和精。

⑩精化为气,气伤于味:精可以化生气,产生功能,饮食五味失调也可以伤气,损伤功能。

【译文】味属阴,所以趋向下窍;气属阳,所以趋向上窍。五味之中,味厚的属于纯阴,味薄的属于阴中之阳。气厚的属于纯阳,气薄的属于阳中之阴。味厚的有泄下作用,味薄的有疏通作用。气薄的能够向外发泄邪气气厚的能助阳发热亢阳能使元气衰弱,微阳能使元气旺盛。因为亢阳会侵蚀元气,而元气有赖于微阳的煦养。亢阳耗散元气,微阳却使元气增强。气味之中,辛甘而有发散作用的属阳,酸苦而有涌泄作用的属阴。
【原文】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酸、苦涌泄为阴。
【注释】
①味厚者为阴:根据中医药学理论,药物之性包括四气五味四气源于一年四季寒热温凉的变化,所以药气分为温、热、凉、寒四大类。五味源于地气,分为酸、苦、甘、辛、咸五大类。因四气源于天,所以属阳;五味源于地,所以属阴。但气味又有厚薄的不同。气厚的为纯阳,味厚的为纯阴,气薄的为阳中之阴,味薄的为阴中之阳。
②壮火:过于亢盛的阳气,这种火实质上已经不是生理性的而是病理性的邪火了。
③少火:微少的阳气,这种火属于生理性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④壮火食气:壮火侵蚀,消耗元气。

⑤气食少火:元气依赖于少火的充养。

【译文】阴气偏胜,阳气就会受病;阳气偏胜,阴气也会受病。阳气偏胜会生热,阴气偏胜会生寒。寒到极点,会出现热象;热到极点,又会出现寒象。寒邪损伤人的形体热邪损伤人的真气真气受伤会产生疼痛,形体受伤会发生肿胀。凡是先疼后肿的,是因为真气先伤而影响到形体:先肿后痛的,则是形体先伤而影响真气。风邪太过,就会发生痉挛动摇热邪太过肌肉就会发生红肿燥邪太过津液就会干涸寒邪太过,就会发生浮肿:湿邪太过,就会发生泄泻
【原文】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注释】
①浮:浮肿。

②濡泻:湿泻。

【译文】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时的推移、五行的变化,形成了生长收藏的规律,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人有五脏,五脏化生五气,产生喜怒悲忧恐五种情志。所以过喜过怒可以伤气,寒暑外侵,会损伤形体;大怒会伤阴气,大喜会伤阳气。如果逆气上冲,血脉阻塞,也会神气浮越,离形体而去。因此,不节制喜怒,不调适寒暑,生命就不会稳固。阴气过盛会转化为阳,阳气过盛也会转变为阴。所以说:冬天感受寒气过多,到了春天就容易发生热性病:春天感受风气过多,到了夏天就容易发生飧泄;夏天感受暑气过多,到了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天感受湿气过多,到了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

【原文】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注释】
①五气:五脏之气,由五气而生五志,即喜、怒、悲、忧、恐。

②厥气:逆行之气。

【译文】黄帝问道:我听说古代圣人,谈论人体的形态,排列辨别脏腑的阴阳:联系会通四方上下六合,来审察十二经脉阴阳六合的起止循行与络属关系;气穴各有它所发的部位和名称;连属于骨骼的“谿谷”,都有它们的起止点;皮部浮络的属阴属阳,为顺为逆,也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变化,有一定规律;外在环境与人体内部的对应关系也都有表有里。真是这样吗?

【原文】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注释】
①列别:分别,分辨。
②端络经脉:审察经脉的相互联系。端络,作动词解。
③六合:四方上下为六合。另十二经脉的阴阳配合也称六合。这里包含这两个意思。联系自然界的四方上下六合来排比十二经脉的阴阳六合。

④谿谷:两山之间的夹道或流水道称“谷”。山间的河沟为“谿”,同“溪”。中医借用来指肌肉会聚之处。因肌肉会聚处肌腱交迭而形成凹陷似谿谷。属骨:骨相连之处。

【译文】

岐伯回答说:东方属春阳气上升而生风,风能滋养木气,木气能生酸,酸味能养肝,肝血又能养筋,筋又能养心。肝气上通于目。它的变化是在天为六气里的,在地为五行里的,在人体中为,在五脏中为,在五色中为,在五音中为,在五声中为,在人体的变动中为,在七窍中为,在五味中为,在情志中为。怒能够伤肝,但悲伤能够抑制怒;风气能够伤筋,但燥能够抑制风;过食酸味能够伤筋,但辛味又能够抑制酸味。

南方属夏阳气大盛而生热,热能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养心,心能生血,血能养脾。心气上通于舌。此时阴阳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在地为五行中的,在人体中为血脉,在五脏中为,在五色中为,在五音中为,在五声中为,在人体的变动中为,在七窍中为,在五味中为,在情志中为。过喜能伤心,但恐可以抑制喜;热能伤气,但寒气可以抑制热;苦味能伤气,但咸味可以抑制苦味。

中央属长夏,蒸发而生湿,湿能使土气生长,土能产生甘味,甘味可滋养脾气,脾气能够滋养肌肉,肌肉健壮能使肺气充实。脾气通于口。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湿,在地为五行中的,在人体中为肌肉,在五脏中为,在五色中为,在五音中为,在五声中为,在人体的变动中为干哕,在七窍中为,在五味中为,在情志中为。思虑可以伤脾,但怒可以抑制思虑;湿气能伤肌肉,但风气可以抑制湿气:过食甘味能伤肌肉,但酸味可以抑制甘味。

西方属秋,天气劲急而生燥,燥能使金气旺盛,金能产生辛味,辛味能够直通肺气,肺气能够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又能滋生肾水。肺气通于鼻。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在地为五行中的,在人体中为皮毛,在五脏中为,在五色中为,在五音中为,在五声中为,在人体的变动中为,在七窍中为,在五味中为,在情志中为。忧能伤肺,但喜可抑制忧;热能伤皮毛,但寒可以抑制热;辛味能伤皮毛,但苦味可以抑制辛味。

北方属冬,阴凝而生寒,寒气能使水气旺,水能产生咸味,咸味能滋养肾气,肾气能滋养骨髓,骨髓充实又能养肝。肾气联通于耳。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在地为五行中的,在人体中为骨髓,在五脏中为,在五色中为,在五音中为,在五声中为呻吟,在人体的变动中为战栗,在七窍中为,在五味中为,在情志中为恐能伤肾,但思可以抑制恐;寒能伤骨,但燥可以抑制寒:咸能伤骨,但甘味可以抑制咸。

【原文】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Image

【译文】所以说:天地上下是负载万物的区宇;阴阳是化生气血,形成雌雄生命体的动源;左右是阴阳运行的道路:而水火则是阴阳的表现;总之,阴阳的变化,是一切事物生成的原始。再进一步说:阴阳是相互为用的。阴在内,有阳作为它的卫外;阳在外,有阴作为它的辅助。

【原文】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注释】
①血气之男女:借用男女气血来说明阴阳的相对关系。
②“左右者”两句:古人认为,阴气右行,阳气左行。
③征兆:即是象征。

④能(tāi)始:变化生成之开始。

【译文】黄帝说:人怎样取法阴阳呢?

岐伯回答说:阳气太过,身体就会发热,腠理紧闭,喘息急迫,呼吸困难,身体俯仰摆动。手脚厥冷汗出不来并且发热,牙齿干燥,并且心里烦闷,再有腹部胀满,就是死证。患者耐受得冬天,而耐受不得夏天阴气太过,身体就会恶寒,出汗,身上时常觉冷,甚或时常打寒战,寒重就会出现手足厥冷,手足厥冷之后再有腹部胀满,就是死证。患者耐受得夏天,而耐受不得冬天。这就是阴阳偏胜,所引起疾病的症状。
【原文】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注释】
①法:取法,运用。
②能:音义同“耐”。
③清:同“凊(qing)”,寒。

④能:通“态”。

【译文】黄帝问:怎样调和阴阳呢?
岐伯回答说:能够知道七损八益的道理,就可以调和阴阳;不知道这个道理,就会早衰。人到四十岁,阴气己经减损了一半,起居动作显得衰退了;到五十岁,身体笨重,耳不聪,目不明;到六十岁,阴痿,气大衰,九窍功能减退,下虚上实,流鼻涕、淌眼泪等衰老现象都出现了。所以说:懂得养生的人,身体就强健,不懂得养生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因此,同时出生,来到世上生活,最后的结果名称却不相同。聪明人,在没病时,就注意养生;愚蠢的人,在发病时,才知道调养。愚蠢的人,常感到体力不足,聪明的人却感到精力有余。精力有余,就会耳聪目明,身体轻捷强健,即使年老了,还显得健壮,强壮的人就更加强健了。所以明达事理的人,顺乎自然而不做无益于养生的事,以恬静的心情为快乐,持守虚无之道,追寻心志的快乐与自由,因此,他的寿命无穷尽,与天地长存。这就是圣人的养生方法。

【原文】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注释】
①七损:女子月事贵在时下。因女性以七年为生命节律变化周期。八益:男子精气贵在充满。因男性以八年为生命节律变化周期。
②智者察同,愚者察异:聪明人在未病之时注意养生。
愚蠢的人,发病之后才知道调养。同,指健康。

异,指疾病衰老。

【译文天气在西北方不足,所以西北方属阴,而人与天气相应,右边的耳日也就不如左边的聪明。地气在东南方是不满的,所以东南方属阳,人左边的手足也就不如右边灵活。

黄帝问道: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东方属阳,阳气的精华聚合在上部,聚合在上部,上部就旺盛了,而下部就必然虚弱了,所以会出现耳聪目明,而手足不便利的情况。西方属阴,阴气的精华聚合在下部,聚合在下部,下部就旺盛,上部就必然虚弱了。所以就会出现耳不聪目不明,而手足却便利的情况。所以,同样感受外邪,如果在上部,那么身体右侧严重,如果在下部,那么身体左侧严重,这是由于天地阴阳之气的分布不均衡,而在人身也是如此,身体阴阳之气偏虚的地方,就是邪气滞留的所在。

【原文】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注释】
①并:聚合。

②便:便利,灵巧,自如。

【译文】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质。天有八节的气序,地有五方的布局。因此,天地能成为万物生长的根本。清阳上轻升于天,浊阴下降归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和静止,是由阴阳的神妙变化而决定的。因而能使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循环往复,永不休止。只有圣贤之人,对上与天气相配来养护头;对下与地气相顺来养护足:居中,则依傍人事来养护五脏。天气与肺相通,地气与咽相通,风气与肝相通,雷气与心相通,谷气与脾相通,雨气与肾相通。六经好像大河,肠胃好像大海,九窍好像水流。如果以天地的阴阳比喻人身的阴阳,那么,人的汗,就好像天地间的雨;人的气,就好像天地间的疾风。人的暴怒之气,就好像雷霆:人的逆气,就好像久晴不雨。所以养生不取法于天地之理,那么疾病灾害就要发生了。
【原文】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人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注释】
①八纪: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大节气。
②五里:指东、南、西、北、中央五方。
③人事:日常饮食和情志。
@啦(y):喉下之食管处,即咽。
⑤谷气:两山间通水之道路称“谷”。人体肌肉与肌肉之间也称“谷”。张志聪:“谷气,山谷之通气也。”
⑥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为气血运行的道路。张介宾:“三阴三阳也。同流气血,故为人之川。”即是指十二经脉。
⑦暴气:忿怒暴躁之气。

⑧逆气象阳:比喻气之有升无降,有阳无阴。

【译文】外界邪风到来,迅猛如急风暴雨,所以善于治病的医生,能在病邪刚侵入皮毛时,就给以治疗;医术稍差的,在病邪侵入到肌肤时才治疗;更差的,在病邪侵入到筋脉时才治疗;再差的,在病邪侵入到六腑时才治疗;最差的,在病邪侵入到五脏时才治疗。病邪侵入到五脏,治愈的希望与死亡的可能各占一半。如果感受了天的邪气,就会伤害五脏;如果感受了饮食的或寒或热,就会伤害六腑;如果感受了地的湿气,就会伤害皮肉筋脉

【原文】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译文】所以善于运用针刺的人,有时要从阴引阳,有时要从阳引阴。取右边穴以治左边的病,取左边穴以治右边的病。用自己的正常状态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从在表的症状去了解在里的病变,这是为了观察病人的太过和不及的原因。发现病人的细微变化,就能够诊断疾病,用来指导治疗实践就不会有危险了。
【原文】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注释】

①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取阴经之穴,以治阳经之病

取阳经之穴以治阴经之病。

②以我知彼:用正常人与病人比较,来推测病变情况。我,指正常人。彼,指病人。

【译文】善于治病的医生,看病人的面色,按病人脉象,首先要辨别疾病属阴还是属阳。审察浮络的五色清浊,从而知道何经发病;看病人喘息的情况,听病人发出的声音,从而知道病人的痛苦所在:看四时不同的脉象,从而知道疾病在哪一脏腑:切按尺肤和寸口,了解脉象浮沉滑涩,从而知道疾病所在部位。这样,在治疗上,就可以没有过失:在诊断上就不会有什么失误了。
【原文】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注释】
①喘息:指呼吸的气息和动态。
②权衡规矩:指四时不同脉象,即春弦中规,夏洪中矩,秋毛中衡,冬沉中权。

③尺:尺肤。寸:寸口。

【译文】所以说:病刚发生时,用针刺就可治愈;若邪气盛时,必须等到邪气稍退时再去治疗。所以治病要根据病情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它轻的时候,要加以宣泄;在它重的时候,要加以攻泻;在病邪衰退正气也虚的时候,要以补益正气为主。病人形体羸弱的,应用气厚之品补之精不足的,应用味厚之品补之。如病在膈上,可用吐法病在下焦,可用通便之法胸腹胀满的,可用攻泻之法;如感受风邪的,可用辛凉发汗法邪在皮毛的,可用辛温发汗法病情发越太过的,可用抑收法病实证,可用散法和泻法。观察疾病属阴属阳,来决定应当用柔剂还是用刚剂。病在阳的,也可治其阴;病在阴的,也可治其阳。辨明气分和血分,使它互不紊乱,血实的就用泻血法,气虚的就用升补法。
【原文】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標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注释】
①轻:病邪轻浅,病在表。扬:用轻宣疏散方法驱邪外泄。
②重:病邪重深,病在里。减之:以攻泻方法祛除病邪。
③衰:正气衰弱。彰之:给予补益之剂。
④越之:使用涌吐方法。
⑤引而竭之:使用通便方法。
⑥中满:胸腹胀满。
⑦渍形以为汗:即“清以为汗”,用辛凉解肌之法。
⑧其懔悍者,按而收之:病情发越大过,可用抑收法。

⑨柔刚:柔剂、刚剂。即药性平和或骏猛的药剂。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