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之素问 卷二 阴阳应象论篇 第五

 dczyxhd 2017-09-30

文章出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素问》部分的第五篇。主要是论述“法则”:透过阴阳原理结合脏腑阴阳、药性味阴阳、病性阴阳等,来论述治疗法则。《黄帝内经》之素问 卷二 阴阳应象论篇 第五

(原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译文)黄帝说:阴阳之道,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分析和归纳万物的纲领,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是事物产生与消亡的根本,也是千变万化的各种运动现象之原动力。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推求它的阴阳变化的根本。

(原文)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译文)清阳上升,积聚而成为蓝天,浊阴下降,积聚而成为大地。阴主安静而阳主躁动,阳主生发而阴主长养,阳主罹杀而阴主敛藏。阳气可以化清气和能量,阴气可以构成有形的物质。寒到极点可以转化为热,热到极点可以转化为寒。寒气的凝固,可以产生浊阴,热气升腾,可以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应升不升而在下,就会发生飧泄症;浊阴之气应降不降而在上,就会发生胀满病。这是由于阴阳升降运动反常、消化机能逆乱所致。

(原文)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译文)所以清阳之气上升而为蓝天,浊阴之气凝聚而为大地;地气上升成为云,天气下降为雨;雨来源于地面的水气,云成于天气的蒸化。所以饮食水谷所代的清阳之气出于人体的上窍,饮食水谷所代的糟粕和废水由前后二阴排出;清阳之气的作用是发散腠理,浊厚的阴精的作用是充养五脏;精阳之气能使四肢健壮有力,饮食物则六腑将其转化外糟粕。

(原文)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译文)以水火的性质来区分,水属阴,火属阳;以饮食药物的气味来区分,气属阳,味属阴。饮食五味,可以滋养形体,形体进一步产生元气,元气进而化生精血津液,精血津液则转而成为人体机能;也就是说,阴精吸收着饮食中的气,形体取养于饮食中的味;元气的气化功能将食物的精华转化为阴精,进而滋长了形体。另外,如果饮食五味偏过,就会损害人的身体,气化功能偏盛,就会耗伤精液,阴精可以转化为元气,元气亦可因饮食五味的失调而受损。味属阴,饮食的糟粕由下窍排出,气属阳,轻清的阳气升发于上窍排出。

(原文)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译文)味重的为阴中之阴,味淡的为阴中之阳。力量强劲的为阳中之阳,力量柔弱的为阳中之阴。味重会使人泄泻,味淡的方能使机体通畅。气薄的有发散功能,气厚的则可助阳生热。阳火亢盛,能使元气衰弱,阳火平和,能使元气旺盛,因为阳气过亢会消蚀元气,平和正常的阳气才能使人体强健,也就是说,亢奋的阳气可以耗散元气,平和的阳气才能充养元气。就气味而言,辛甘而具发散作用的,属于阳;酸苦而具涌泄功能的,属于阴。

(原文)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译文)阴阳失去平衡时,如果阳气就要受到侵害;阳气偏盛,阴气就要受到侵害。阳气偏盛,会出现热症;阴气偏盛,会出现寒症。寒到极点,会转化为热;热到极点,会转化为寒。寒邪伤害人的形体,热邪伤害人的正气;正气受伤就会产生疼痛,形体受伤就会出现肿胀。所以先疼痛而后肿胀的,是正气先伤又进而影响到形体造成的;先肿胀而后疼痛,是形体先伤而后影响到正气造成的。风气太过,则肢体发生痉挛摇晃;热气太盛,则易产生痈肿;燥气太旺,则精液干涸口干舌燥;寒气太重,则会使人体出现浮肿;湿气太过,则会出现泻下稀水的濡泻。

(原文)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译文)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变化,促成了生物的生长收藏的过程,并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人体有五脏,从中化生各自的脏气即五气,而产生了喜怒悲忧恐五种情志。喜怒等情志变化,可以伤气,寒暑等邪气外侵,可以伤身。突然大怒,可以损伤阴气;突然大喜,可以损伤阳气。若气机逆乱而上行,充满经脉,可导致形气相失而发生大病。喜怒不加节制,寒暑之气太盛,则生命不能强健太久。阳气发展到极点可以转化为阴,阴气发展到极点可以转化为阳。所以说:冬天被寒邪所伤,到来年春天就容易发生温热病;春天被风邪所伤,夏天就容易发生飧泄症;夏天被暑邪所伤,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天被湿邪所伤,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黄帝内经》之素问 卷二 阴阳应象论篇 第五

(原文)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译文)黄帝说:我听说古代圣人,系统研究人体的形态,区别脏腑的性质而加以归类,综合经脉的内容,并理出头绪,弄清十二经脉之间的六时相合关系及各经的循行路线,经气流注出入的腧穴,各有一定的部位和名称;肌肉的汇聚及其与骨骼的联属,都有一定的起止点;皮部浮络的分属和气血循行的逆顺,都有一定的条理;自然界的四时阴阳,都有一定规律;人体内外的联系,都有一定的表里层次,这些说法正确吗?

(原文)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青,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译文)岐伯回答:与东方相应的是春天,春天阳气回升而产生风,风能够使树木焕发生机,茂盛的树木能产生酸味,酸味滋养肝气,肝气滋养筋脏,而筋脉又能滋养心气,肝气又表现于目。春天在天上是深远微渺的,它含蓄着主宰万物变化的无穷力量;在人则表现为通晓自然事物变化的道理和规律;在地上表现为化生万物的功用。化生的作用产生了五味,通晓了自然变化的道理,就产生智慧,天的深微含蓄的力量,产生了各种莫测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天表现为六气的风,在地为五行的木,在人体为筋,在五脏为肝,在五色为青,在五音为角,在人声为呼喊,在病变为抽搐,在七窍为目,在五味为酸,在情志为怒。发怒可以伤肝,但悲忧可以抑制怒气;风可以伤筋,但燥气可以抑制风气;酸味可以伤筋,辛味则又可以抑制酸味。《黄帝内经》之素问 卷二 阴阳应象论篇 第五

(原文)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译文)与南方相应的是夏天,夏天阳气转盛而造成炎热,热到极点会化为火气,火气会产生苦味,苦味滋养心气,心气生血,而血又能滋养脾气,心气表现于舌。夏天在天上为六气中的热,在地为五行中的火,在人体为脉,在五脏为心,在五色为赤,在五音为徵,在人声为笑,在病变为气逆,在七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情志为喜。喜可以伤心,恐怖可以抑制喜乐;热能伤气,寒则可以抑制热;苦味伤气,咸味又可以抑制苦味。《黄帝内经》之素问 卷二 阴阳应象论篇 第五

(原文)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译文)与中央相应的是长夏,长夏产生湿气,湿气能使土气旺盛,土气生成甘味,甘味滋养脾气,脾气滋养肌肉,肌肉滋养肺气,脾气表现于口唇。长夏在天上为六气中的湿,在地为五行中的土,在人体为肉,在五脏为脾,在五色为黄,在五音为宫,在人声为歌,在病变为呃逆,在七窍为口,在五味为甘,在情志为思。思虑可以伤脾,气怒可以抑制思虑;湿气能够伤肉,风气可以抑制湿气;甘味可以伤肉,酸味又可以抑制甘味。

(原文)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优,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译文)于西方相应的是秋天,秋天产生燥气,燥气滋生金气,金气能产生辛味,辛味滋养肺气,肺气能滋养皮毛,皮毛又能滋养肾气,肺气表现于鼻。秋天在天为六气中的燥,在地为五行中的金,在人体为皮毛,在五脏为肺,在五色为白,在五音为商,在人声为哭,在病变为咳嗽,在七窍为鼻,在五味为辛,在情志为忧。忧能伤肺,喜可以抑制忧;热能伤皮毛,寒可以胜热;辛味能伤皮毛,苦味又可以抑制辛味。《黄帝内经》之素问 卷二 阴阳应象论篇 第五

(原文)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译文)与北方相应的是冬天,冬天阴气凝滞而产生寒气,寒气能生成水气,水气能产生咸味,咸味滋养肾气,肾气能滋养骨髓,骨髓又能滋养肝气,肾气表现于耳。冬天在天为六气中的寒,在地为五行中的水,在人体为骨骼,在五脏为肾,在五色为黑,在五音为羽,在人声为叹息,在病变为寒战,在七窍为耳,在五味为咸,在情志为恐惧。恐惧能伤肾,思虑可以抑制恐惧;寒能伤血,燥能抑制寒;咸味能伤血,甘味又能抑制咸味。《黄帝内经》之素问 卷二 阴阳应象论篇 第五

(原文)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译文)所以说,天和地,分别居于万物的上下,阴和阳,是人体气血的相对属性;左和右,是阴阳升降的道路;水和火是阴阳存在于天地间的征象;阴阳的运动,是万物产生的本始。因此说:阴气安守于内,为阳气之守持;阳气活动于外,是阴气发挥作用的体现。

(原文)帝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译文)黄帝问:怎样运用阴阳的规律去分析疾病的变化呢?

岐伯答道:阳胜则身体发热,腠理关闭,喘急气粗而前俯后仰,不能出汗而身体能郁热,牙齿干燥,烦乱郁闷,进而出现腹部胀满,就是死症,这种病冬天尚能支持,夏天就不易耐受了。阴气偏盛则身体发冷,易出虚汗,身常寒冷并频频战粟并畏寒,寒盛则导致四肢厥逆,厥逆则会腹部胀满,为死症,这种病夏天尚能支持,冬天就不易耐受了。这就是人体发生阴阳交替盛衰造成的病变及症候表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