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阳之于人体生理病理》

 野之老 2019-07-10

天人合一,所以构成天地自然之阴阳,必定也作用于人体的方方面面。


如果联系人体的生理病理特点,首先则有“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的病理总纲。即说的是,人体清阳之气如果下陷而不能上升,则就会发生飧泄之病;反之浊阴之气如果上壅而不得下降,那么一定就会发生胀满的疾病。此病理改变就是因为人体违背了阴阳运行的规律而导致的。


首先生理上,“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这段说的是,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出于上窍,浊阴出于下窍。清阳从腠理发泄而出,浊阴则内注于五脏;清阳使四肢得以充实充盈,并且还内走于六腑。属阴的五味从下窍排出,属阳的真气从上窍发泄。五味之中,味厚的属于阴中纯阴,味薄的则属于阴中之阳;阳气之中,气厚属于阳中纯阳,气薄属于阳中之阴。作为五味来说,味厚会使人泄泻,味薄能使肠胃通利。作为阳气,气薄能渗泄邪气;气厚会助阳发热。


于人体阳气的多寡方面,经文则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其意思是,亢阳促使元气衰弱,而微阳能使元气旺盛;亢阳侵蚀元气,元气赖于微阳的煦养;亢阳耗散元气,微阳却使元气增强。气味之中,辛甘而有发散作用的属于阳;酸苦而有涌泄作用的,属于阴。


于人体病理方面,经文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翻译过来就是,阴阳在人体内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阴气偏胜了,阳气必然受损害;同样阳气偏胜了,则阴气亦必受损害。阳气偏胜产生热,阴气偏胜则产生寒。寒发展至极点,即会出现热象;而热到极点,则又会出现寒象。寒邪作用及为害于人之形体,热邪则作用及为害于人体气分。气分受热伤,就会因气脉阻滞使人感觉疼痛;形体受寒伤,即会因为肌肉壅滞而肿胀起来。所以凡是先痛后肿的,多是因为气病而伤及形体所致;若是先肿后痛,则多是因为形伤而累及气分之故。另外风邪太过,则形体就会动摇、颤抖,手足痉挛;而邪热太过,那么肌肉就会生发红肿;燥气太过,津液就枯涸;湿气太过,则人体就会生发泄泻之疾。


还有自然之四时六气对人的影响:“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即天有春夏秋冬四时,对应五行而成春、夏、长夏、秋、冬五时的变通,以利于生长化收藏而产生寒暑燥湿风的五候变化。


至于人体自身的情志变化,经文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此意思是说,人有五脏,五脏化生出五气,发为喜怒悲忧恐这些不同的情志。过喜过怒,都会伤气;寒暑外侵,则会损伤形体。大怒会伤阴气;大喜会伤阳气。更可怕的是逆气上冲,血脉阻塞,则形色突变。所以喜怒如不节制,寒暑若不依例,那么就都有伤害生命的危险。


最后综合以上,可以得出如下规律:“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就是说,阴气过盛就要走向它的反面,同样阳气过盛也要走向它的反面。所以说冬季如果感受的寒气太多了,那么到了春季就容易发生热性病;而春季如果感受的风气太多了,那么到了夏季就容易发生飧泄的病;夏季受的暑气如果太多了,那么到了秋季则就容易发生疟疾;而秋季如果感受的湿气太多了,则到了冬季就容易发生咳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