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o.10 卷第二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上)

 崔m95b7p4dpv0m 2022-06-19 发布于辽宁

图片

标题分析:

阴阳就是天地间最大的象,是万物的根本。什么是“应象”呢?阴阳反应或者相应在所有一切的一种外在表现。《内经》里面指出“善言天者,必应于人(也可以应于万物)”,这一篇所阐发的是阴阳五行的理念,并且将之应象到了天、地、人之间,这是一篇包罗广泛的教化,所以称为“大论”。

大家要搞清楚,《内经》上下两大部分,也就是两个81篇,接近两百篇的宏论,没有太多的篇章是可以称为“大论”的,所以对于有着大论之称的篇章,都要格外的重视!

我们已经讲过的前面有《四气调神大论》,然后接着就是这一篇。除此之外,《内经·素问》里面还有七篇着重论述了五运六气的学说,而且这七篇也都是冠以大论的名,所以有“运气七篇大论”的说法。(66-71,74篇)。这一篇虽然不在“运气七篇”里面,但是,也可以做为七篇里面的提纲,所以称为《阴阳应象大论》。

图片

进入正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

万物之纲纪,

阴阳是一切事物的纲领、纪律。

什么是纲领?我们人在穿衣服的时候,一提起衣服的领子,整个衣服就全部捋顺了,这就叫做“提纲挈领”。有了纲领,就可以抓住整体,理清全貌。

大曰纲,小曰纪;总之为纲,周之为纪,物无巨细,莫不由之,故为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父母就是能生的意思,其实阴阳也就是父母,父母不过就是男人和女人,阴阳是变化的本源,也是生化的源头。有了父母,才有了家庭,有了子女,有了一切。

所以,《易经》里面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就是最基本的大道之理。我们人类,男女相合才接着有第三个生命(子女),阴阳而能生阴阳。

但是,一切万物由阴阳而生,一切万物又是归于阴阳而灭的,所以说生杀之本始,始于此。就如同日长月消,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月亮就要落下去;阴盛阳衰,黑夜来临的时候,光明就会渐渐的退去。阴阳是生杀之本,风水地理师和古代的房中术,都有一句神秘的口诀“生我之门,死我之户”。

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凡日从冬至以后,自南而北谓之来,来则春为阳始,夏为阳盛,阳始则温,温则生物,阳盛则热,热则长物;日从夏至以后,自北而南谓之去,去则秋为阴始,冬为阴盛,阴始则凉,凉则收物,阴盛则寒,寒则藏物,此阴阳生杀之道也。

神明之府也,

在古代文化里面,“神”就是通晓天地之道的人。我们来看这个“神”字,“申”字加一个“示”。示就是向我们表示、展示、显示的意思。申呢?就是要展示的内容。

申字的变化,是很奇妙的,最基本的是横和竖,这是横向和竖向的延长线,宇宙万物都是由点到线,然后不是横向发展,就是竖向着发展。

两个一交汇,那就是十,横向和竖向都有了,方向全了,这就是十,十全十美。

明字呢?日月也。太阳加上一个月亮,就是明。所以说,神明不是神仙,而是洞悉天地自然之道的人。神,变化不测也。明,三光着象也。府,所以藏物也。神明出于阴阳,故阴阳为神明之府,此自首节“阴阳”二字,一贯至此。

治病必求于本。

本,致病之原也。人之疾病,或在表,或在里,或为寒,或为热,或感于五运六气,或伤于脏腑经络,皆不外阴阳二气,必有所本。故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譬之伐木而引其柢,则千枝万叶,莫得弗从矣。倘但知见病治病,而不求其致病之因,则流散无穷。疾病也是这样,不论有多少种的疾病和疼痛,它的最根底的不过就是“阴阳”,实热和发冷的病。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易经》里面的第一卦就是乾为天(三个阳爻)。坤为地,卦爻是三个阴爻,所以积阴为地,因为大地上有积水、有空洞、有湿气。古人讲,盘古开天辟地的时候,清阳的气上浮成为天,浊阴的气下沉成为地,其实这就是在用神话来做出解释。)

阴静阳躁,

这是天地阴阳之气导致的,比如夜晚的时候是万籁俱寂,而白天的时候就会很紧张忙碌。这里的“躁”,不是指火气,不是内心烦燥的“燥”,而是有足字旁,是指人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的意思。同样的道理,阴气重的人,就比较安静,甚至是会有一些郁闷,就好像是现在有一些男人,男子汉的阳刚之气不够强,成为了“宅男”,“伪娘”、“娘炮”。

阳气太过强了也不好,那样就会太浮躁,安静不下来,比如有的小孩子,被家长给吃的热量太高了,有了多动症,多言多语,遇到事也是会狂躁不安。

药也有分阴阳的属性,比如说“干姜守而不走,附子走而不守”。姜者僵也,有不动的意思,因为它的药性能够驱除寒邪,保卫身体的阳气,所以称之为姜(疆)。就是说,姜能够象疆界一样,抵御外来的侵略。过去有懂行的古人,大清早的时候走山间小路,这个时候雾气和露水的湿气很重,而且太阳光还不明朗,山里面也会有不好的气体,所以他们在口里面含一块姜,就能够有效的抵御阴邪之气。

附子呢?依附、随附,都是有动的意思,所以它的药性是走而不守。附子是什么药呢?其实就是乌头的一部分,因为它有剧毒,所以许多医师都不敢使用。附子是大阳之类的药,有游走的特性,所以麻黄、附子等等,都是升散的药品。

相比于至阳的附子,铁皮石斛可以说是至阴之王,它产地在浙江、福建和云南都有,石斛就是大补阴气的药,被称为九大仙草之首,一般的药物都只是说滋阴、补阴,《神农本草经》里面直接说石斛是“强阴”。

阳生阴长,

春夏的时候太阳光强,所以春夏两个字里面都有日字。秋冬的时候阴气强,所以里面都没有日字。春天和夏天,花会陆续开放,阳生的缘故。秋天和冬天,各种瓜果都会陆续的成熟,就是阴长的缘故。

阳生阴成,就好像有男人才能生,而只有女人才能够成胎,男人能生,可是他自己无法怀孕,阳生阴长、阳生阴成,这是不变的道理。

阳杀阴藏

阳气消退,或者是阳气萧杀。阳主杀伐,阴主收藏。有生必有死,人生活一天就会老一天。所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花开花落,这是生杀的力量。阴气主导的时候,就是秋气的时候,这个时候果实累累,阳气已衰,天地之气转入到了收藏之门。

阳化气,阴成形。

对天而言,春天和夏天的时候,草木生长,这是阳气的气化作用;秋天和冬天的时候,果实成熟,这就是阴气使它成形。对人而言,男子的阳气使胚胎生长,女子的阴气使胚胎在肚子里面逐渐的成形。所以,人体里面无形(肉眼看不到)的气称为阳气;而有形(肉眼可见)的部分属阴,比如说精血、津液等等,称之为阴精。这是因为,阳气清,无形,所以只能够化成气;而阴气浊,有质,所以能够成形。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当天气冷到最冷的时候,这就说明已经快要到春天了。“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反之,盛夏的酷热之后,一定就是肃杀的冷秋。邵子曰∶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所以,古训“事不可以做绝,话不可以说满”来教导人们,因为物极必反,所以一定不可以把自己推到不可挽回的地步。打发奶油亦复如是。西方的运动是“外练筋骨皮”,炼身体上的肌肉。而东方的养生,讲的是还要“内练一口气”,主张精气神都要练的。同样的道理,阴多了就嗜睡,没精神,阳虚;阳极则狂。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大家都知道,我们在煮水的时候,热的水蒸气会上腾为雾气,清者轻也。那么,天气冷的时候,寒气就会凝结成为水珠,而这水珠就只能够顺着物体向下滑,它一定不能够上腾。什么是“浊”?我们来看浊这个字,三点水加一个虫字。有浊就一定会腐、会病,虫就是微生物呀!热生清,寒生浊,比如天气热的时候,我们就会头晕目眩,这是因为气遇热会向上冲的缘故。而天气冷的时候,我们就会被冻得流鼻涕,鼻涕就是浊。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那么,清气本来是应该向上升腾的,而如果清气在下,不能够上腾,那么就会发生飧泄的病(消化不良,坏肚子)。浊阴本来应该向下的,可是如果在上面发生了,而不得下降,就会发生胀满的病。这是因为清属阳,阳发生病变的时候,就表明生发的力量差了,所以不能够消化。阳化气,阴成形,因为阴气重浊的缘故,所以阴气出现问题的时候,肚子就会胀满占有位置。阴静阳躁,阴一凝固就是胀;而阳一病变,必定会躁动。对于阴阳寒热发生出来的病,怎么样来治疗呢?“升清则飧泄治,降浊而胀满愈”,所以后世的诸家医师,都是采用“升清降浊法”,用这个来治疗泄腹、胀满的病患。怎么样是升清?比如水加热,这就是升清。怎么样是降浊?投以利水、寒凉味的药。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为什么清气会上不来,浊气反而能够居在上面呢?这是因为,有的人违反了阴阳的规律,导致阴阳变异而生病。“反作”的反,是违反的意思。

浊阴不降,清气不升,就会发生病变。浊气不降,就会蒙蔽住清阳,好比天上的乌云遮住了太阳一样,就会显示不出光明来。

根据对应来说,人的头圆为天,肚腹方为地,所以在浊阴占据上部的时候,人的头部就会觉得重,耳目也不会清明,觉得头又昏又沉。

气喘、胸闷,出现这些症状,都是因为阴阳逆行的缘故,比如慢性肾炎引起的尿毒症,就会伴有头痛、嗜睡、呕吐(气逆)、胸闷、舌苔厚腻等浊阴上泛的症状。?这种症状,都可以用“升清降浊”的方法,可以附子和大黄并用,因为这两味药都是主散而不主守,并且能够生热量,来达到降浊温阳的功效。

又比如哮喘病的患者,也属于胸闷、气喘这类的浊气不降之病,可以用“大承气汤”,使大便通顺,浊气下,而上通畅。

阴阳应用是很广泛的,我们日常的养生,应该“法于阴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有的人却不是这样,白天睡大觉,夜晚了去活动,这样“阴阳反作”,哪有不病的道理!不要说很晚了不睡,就是少睡一些,头和身体都是会抗议的,你们看那些熬夜的人,眼睛里会有血丝。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说明这是心出血了。还有的人早上一醒来,会有很多很粘的眼屎,其实这就是阴浊上逆造成的。眼屎原本是水,水应该向下行,可是如果你到了深夜还不休息,强着调动出阳气,使虚火上升,虚火蒸腾浊水而使阴水成形。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同样的道理,大自然的规律也是这样,清阳的气上升为天,浊阴的气积聚为地。所以天气清明,称为“天空”;地气厚实,称为“大地”。人上了太空之后就漂浮,天气轻清;人坐在地面上就可能会受风湿侵袭,地之气浊重。我们的头圆象天,头脑要保持清明;我们的肚腹是方的,如同大地一样,总是要往里面填物来充实。头脑里面充满着妙想飞扬,肚腹里面充满着五谷杂粮,《道德经》所说的“虚其心,实其腹。”此下言阴阳精气之升降,以见天人一理也。天地者,阴阳之形体也。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地面上的水会蒸腾上去成为云,水气又下降成为雨,雨虽然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可是却出自于地气。

云虽然是地气所成,可是却依赖着太阳热力的蒸发,这就是天地气化的作用,阴阳交变的道理。

为什么要讲这些呢?要知道,善言天者,必应于人,人体的气化也是这样的。人体的云雨?清鼻涕是津液遇到寒气,具有排寒的作用,所以有些人打个喷嚏就好了。肺的功能,相当于天空。而在这里,云雨二字,其实是不能分裂开来讲的,而应该是阴阳的两个表现形式,可以有机的自在转化。云进一步阴化变成雨,上下变化,阴阳互根。用药上,黄芪配知母,黄芪升,易上火;知母阴成形,停留在人体的上部,从上而下的降,冷凝成形。一阴一阳谓之道。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以下三个青阳与浊阴是有所不同的。此处人体的功能,开、合、闻东西都是阳,阴则是眼屎耳屎鼻屎等。

人体的气化,和天体的气化是一样的,人体的气息走上,是通过口和鼻;而大小便的浊物走下,是通过二阴。

人体里面的水份,源头是出自于肾,肾为水海。水居于下,由阳气的蒸腾,能上行化作泪、汗而出,正如雨水的作用一样,这就是人体的气化。虽然泪水也是一种杂质,可是相比于大小便,还是很清的!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这里的浊阴是阴津,是形的层面。腠理,肌表也。清阳的气由腠理发散出来,比如汗水;浊阴的气在五脏里面散发。比如,人吃五谷,谷米里面的精华去滋润光华人体的皮肤,而其浊的部分,经胃肠五脏而起作用。所以,一个人的阳气足够了,皮肤就会细腻光滑,有色泽。而阳气不足的人,就会皮肤粗糙,面无荣光。所以,相面术其实就是“察言观色”,通过颜色而知道五脏的荣辱。《内经 · 灵枢篇》里面有“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病矣。”神医扁鹊行医的时候,就是“观其外形气色,可知内腑病变。”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这里的浊阴,是垃圾。清阳的气外充在四肢,浊阴的气内遍在穴腑。四肢可以运动,所以和清阳之性相应;六腑只能内部消化,所以浊阴归属它。如果腑脏里面的精华有余,才会充遍到四肢里面去,假如说某个人的手脚无力,那就是脏腑气不足的表现。

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在五行里面,月光如水,水属于阴;骄阳似火,所以火属于阳。

阳气清成为无形的气体,肉眼虽然不可以见,但是确实有作用。阴重浊所以有形,有形就有味道。

关于味道,燥、焦、香、腥、腐五种为阳为气;酸、苦、甘、辛、咸五种为阴为味。我们说香气、腥气,腐臭的气,或者是酸味、咸味,没有说燥味的,这个五气和五味,一定要分得清。

各种药都有不同的味,各种病也有不同的味,这就和中医里面的望、闻、问、切中的闻相应了。比如,咸味可以入肾,香气能够醒脾,这样五味和五气就有了阴阳,就和腑脏相应了。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食物和饮品里面的五味,能够滋养形体(味归形)。形体里面的气,也有五谷来补充,所以精这个字是有米字旁的(形归气),形体离开气那是不行的(无气是死气沉沉,有气是朝气蓬勃)。真气能够产生精华(气归精),而精华又能够化生出一切(精归化),这个就是气化的过程。

天地之气孕育出了植物和动物,植物和动物又被人食用,来滋养身形,谷米里面的精华(米的青绿色部分),这个部分成为气,供给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使人有所为。所以,不吃主食,只靠吃营养药、或者是喝汤、饮料活着的人,离死就不远了!现在,有一些人爱美,用不吃主食来做减肥,身上的肥肉确实是少了,可是精气也随着减少了。

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精是由真气产生出来的,形体是由五味来补充的,饮食经过生化之后成为精,又经过气化的作用来充实形体。所以,这里,我们就知道了食饮对于人的重要,才有“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正确的饮食,比吃补药还要好。

味伤形,

不正确的饮食,也是会伤害到身体的(味伤形)。贪图口味,而丧命者有很多人。佛教有过午不食之说,这也是有利于养生的,下午的时候如果吃多了,这个时候阳气本来就弱了,人再去静修就容易昏沉,这是因为全身的能量都去消化食物了,大脑就会缺氧。尤其是吃晚饭,更加的不利于消化,对身体的健康很不好。棋圣聂卫平,凡是参加重大的比赛时,都是不吃主食的,让头脑保持清明,就是这个道理。

气伤精,

人体里面的气,是以中和为适宜的,如果阴阳不论哪一个,只要偏盛了一方面,都会伤害到精。比如,人在大怒的时候,会使阳过激,而使阴弱,不平衡自然就病了。国外有一位妈妈,在大怒之后喂小孩奶水吃,结果她的小孩出现中毒的现象,这就是气伤精。

精化为气,

谓元气由精而化也。如果精充足的话,又会化为气,来补充身形。

气伤于味。

如果食饮不节(偏食或乱食),不仅物质之精受到伤害,且功能之气亦受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属阴的五味,会从下窍(二阴)排出;属阳的气体,会从上窍发散。上窍就是口、鼻、眼、耳等等,怎么发散呢?俗话说,口开神气散,眼大漏神,这类的就是。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五味里面,味厚的是属于纯阴,味薄一些的是属于阴中之阳;阳气里面,气厚的属于纯阳,气薄的时候是属于阳中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味道厚的时候,会使人泄泻,不能够保持住精华,因为阴太盛就会夺取阳气。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阳气薄的时候,就会渗泄邪气进出;阳气厚的时候,就能够助阳生出热能。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

壮火散气,故云食气,犹言火食此气也。少火生气,故云食火,犹言气食此火也。此虽承气味而言,然造化之道,少则壮,壮则衰,自是如此,不特专言气味者。但是,要知道,人体是恒温的,低了不好,亢阳也不会好,阳极转阴,所以壮火之气衰。

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就比如我见过有一个人,每天没事就吃各种补药,补药基本都是高营养、高热能的,热能是火,少量的热能能够让人有活力.但是,太大的火,过度的热量就是病,不要忘了,“灾”字里面也有火。结果呢?那个人后来补得身体是弱不禁风的。

亢阳不仅是无助于元气,反而会侵蚀元气,就好像是人在高温的烈日之下,就会虚脱无力。还有人在洗澡之后,就会显得力有不足。又比如,人在暴怒的时候,手都会抖,觉得全身无力,这都是“壮火食气”。

佛家讲“一点心头火,能烧十万功德林”。怒是不好的心态,大家看“怒”这个字,是奴隶的心态。

气食少火:元气是靠微阳来温养的,所以它要吞噬微阳,才能够积累。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亢阳会使元气散,而微阳却能够生助元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在五味里面,气味辛辣甘甜的,并且有着发散作用的是属阳;酸和苦味的,并且有着涌泄作用的就属于阴。

所以,用药的时候,你想知道这味药是阴是阳?怎么来辨别?它补阴还是补阳?就气味来定。比如胡椒、辣椒、姜等,具有辛辣味的,有发散的作用,这些属阳。比如桔皮、苦杏仁、百合等等,具有苦味,有泻火的作用,就属阴。

所以,人在得了风寒感冒的时候,很多人会用姜加红糖熬汤喝,感冒就好了,这是用辛甘两味相合,阳气增强了来驱风寒。又比如有人上火了,吃一些苦杏仁,或是喝一些酸梅汤,以酸苦的味道来增强阴气,就能够减弱阳火。

此言正味之阴阳也。辛散甘缓,故发肌表。酸收苦泄,故为吐泻。涌,湧同。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人体里面,阴阳二气应该平和,中医不是讲中国的医学,而是中和的医学。

如果阴气偏胜了,阳气必然会受到损害,而阳气偏胜了,阴气也会受到损害。阳气偏胜的时候,人体就会发热;阴气偏胜的时候,人体就会生寒。阴阳偏胜之为病也。阴阳不和,则有胜有亏,故皆能为病,太过所致也。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人体受到寒气侵袭了,先是发冷、打喷嚏,接着,重度的寒气从体表进入到脏腑,这个时候人体就会发高烧,这就是重寒则热,是寒极生热的现象(阴转阳)。

同样的道理,热到了极点,又是会出现寒的现象,这就是阳转阴。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

寒为阴,形亦属阴,寒则形消故伤形。热为阳,气亦属阳,热则气散故伤气。/寒邪的气会损伤人的形体,比如冻伤。热邪呢?能够损伤人的气。人体的热量一过头了,元气就损伤了。气行血则行,血的运行是靠气来推动的,气一受伤了,血就会阻滞在经络里面,而使人感到疼痛,所谓“痛则不通”(气伤痛)。形体受伤了,肌肉就会肿胀起来,这是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

因此,如果是肌肉先疼痛,然后肿起来的,这是因为气有了变化而导致的形体受伤,所以应该先治气为本,消肿只是现象(标)。

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如果是先肿起而后感觉到痛,这是因为形体受伤了,而累及到的元气,就可以先以治形体为主。

大家要注意,中医是讲辩证施治的,先肿后痛和先痛后肿是不同的,中医治病就是如此,而西医只是当做消炎来处理。

气先病而后及于形,因气伤形也。形先病而后及于气,因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贼风太过,侵入到人体的时候,形体就会感觉到疼痛;邪热太过的时候,肌肉就会发生红肿;燥气太过的时候,津液就会枯涸;寒气太过的时候,心腹就会绞痛;湿气太过的时候,就会发生泄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天有四季的变换,形成了生长(春生夏长)、收藏(秋收冬藏)的规律;还有阳气的五种变化,合而言之,则春属木而主生,其化以风;夏属火而主长,其化以暑;长夏属土而主化,其化以湿;秋属金而主收,其化以燥;冬属水而主藏,其化以寒。五行各一,惟火有君相之分。此言寒暑燥湿风者,即五行之化也。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人有五脏,五脏化生出来了五气,由这五气发出了喜怒悲忧恐五种心态。五脏者,心、肺、肝、脾、肾也。五气者,五脏之气也。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不论是喜和怒,它都是由气伴生出来的,也可以反过来伤气,正是水可载舟,也可覆舟。所以,大喜或者是大怒,都会伤到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好比是有太阳照是好,可是如果是天特别热,烈日暴晒,那就不好了。又比如雪景很好看,可是冻雪成灾那就不美了。寒气或者是暑气,如同大喜和大怒一样,如果从外侵入到人体内,也是会损伤到人的身体的。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人在大怒的情况下,就会伤到阴气,如气死金兀术(怒伤肝);人在大喜的状态下,就会伤到阳气,如范进中举而疯了(喜伤心,所以得失心疯)。气为阳,血为阴。肝藏血,心藏神。暴怒则肝气逆而血乱,故伤阴。暴喜则心气缓而神逸,故伤阳。如《行针篇》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亦各从其类也。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厥,逆也。更可怕的是,如果逆气向上冲来,血脉可能会因为一时不畅而阻塞(满脉),造成形色的突变(去形),也就是身体或者是面部的表情,突然之间变得很可怕。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固,坚也。所以说,如果人对自己的喜怒不加以节制,对外界的寒暑如果不善于调适,就会有生命的危险,生机就会不稳固。有的人可能会不明白,怒的情绪不好,节制还说得通,喜悦的心情不是好的嘛,干嘛要节制呢?可是,如果持续并高涨的欢喜,是会得失心疯的,就好像佛说“黑铁链绑人,白铁链也绑人。”不是只有黑铁链才能绑人,白铁链就不会。

我以前指出过,一个有修养的人,不仅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内心,不让喜怒动摇自己的平和心态;还要能够善于应对外界的自然环境,内调心境,外调环境。要能够适应寒暑,有的人天才冷一些就猛的加衣服,完全依赖外力,自身的机体没有一丝的抗寒能力,这是“依境不依人”。这样的人,生命的基础都是不坚固的。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所以,阴气过盛了就会转向相反的方面,阳气也是这样。就如同人大笑的时候,笑到最后会流出眼泪,密法讲中观,儒家讲中庸,显宗讲中道,医学讲中医,都是要人适中,所谓过犹不及!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jiē nüè];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很多人生病了,却还不知道自己的病是怎么来的?一切的病都是有着因果关系的,有病因才会有病果。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阳极生阴,阴衰了就会影响到阳,所以冬是春的因,春又是夏的因。

就好像2008年的冬天,没有下雪,该冷的时候不冷,事出反常必有妖,结果雪在2009年的春节时成灾了。而这个因呢?又影响到了后来的地震,以及手足口病等等。

冬伤于寒者,以类相求,其气入肾,其寒侵骨。其即病者,为直中阴经之伤寒;不即病者,至春夏则阳气发越,营气渐虚,所藏寒毒,外合阳邪而变为温病。然其多从足太阳始者,正以肾与膀胱为表里,受于阴而发于阳也。愚按∶伤寒温疫,多起于冬不藏精,及辛苦饥饿之人。盖冬不藏精,则邪能深入,而辛苦之人,其身常暖,其衣常薄,暖时窍开,薄时忍寒,兼以饥饿劳倦,致伤中气,则寒邪易入,待春而发,此所以大荒之后,必有大疫,正为此也。但此辈疫气既盛,势必传染,又必于虚者先受其气,则有不必冬寒而病者矣。避之之法,必节欲节劳,仍勿忍饥而近其气,自可无虑。

图片

最后,我们介绍了一味草药——金银花。

图片

课后问题:

Q1:肝血不足,怎么调理?(当归,炒白芍,桂圆,大枣,花生衣)

Q2:同事媳妇骨髓炎症,抗生素多吃会胖,耗阳气耗能量。

Q3:吃点饭就想上大号,说明胃肠蠕动不足,阳气不够。(少吃冷的,轻断食。) 小便是肾气足才能蒸腾。阳气不足反应在小便上,有两种方式:1、开合功能没有,就没有小便。2、阳气虚,小便也会有很多,不气化,直接来了。

参考文献:

大部分摘录自“老陈的传统文化”截止到壹拾伍

https://mp.weixin.qq.com/s/hjUAIahd8XXFkYgMp-bTGQ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