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使用公筷或分餐的习惯吗? 圆桌共食,觥筹交错,热闹又喜庆,这是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 若是提出要分餐,会有人觉得太生分了;一谈起用公筷,又有人觉得矫情、太麻烦了。 可问题就在于筷子一端连着我们的嘴巴,另一端连着并非全是美味佳肴,还可能是各类病毒、疾病。 “口水菜”正在污染着人们的舌头。 一、分餐制,被我们遗忘了一千年 1、分个餐、用个公筷怎么就这么难? 来自深圳的金融帅哥吴某提到,公司同事都是年轻人,经常凑在一起聚餐。 根据真实新闻采访所制图 同样还有浙江的陈先生,他因为谈生意经常出差应酬,饭局上会坐满一桌陌生人,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健康状况。 根据真实新闻采访所制图 而湖南的邓女士则是有一本难念的经,差点引发家庭矛盾。 根据真实新闻采访所制图 当然还有公筷夹着夹着就变成私筷了.......就想问,你是哪种情形呢? 2、中国人明明才是分餐制的祖宗! 其实我国才是世界上分餐制的鼻祖,中国人可是走在历史的前沿。 分餐制的形成是在三千年的西周时期(据《周礼》记载)。 那时的人吃饭聚餐是按座位一一排序,然后席地而坐,面前是比膝盖高一点的小案,一人一张,饭一人一份,酒一人一份。 大家对“鸿门宴”肯定有印象,基本影视剧也还原了当时的分餐制情形。连成语“举案齐眉”也是有典故的,指的是夫妻间吃饭一人一案。 另外中国最早使用公筷,也可追溯到一千多年的南宋。 宋高宗每次用餐,都要求放上两副筷子和勺子,其中一副筷勺自用,另一副则相当于现在的公筷、公勺。 吃饭前他先用公筷把自己要吃的饭菜夹到自己的碗里,再用自己的筷子吃。 吴皇后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回答道: 只不过随着朝代的发展,慢慢地桌子变大了、能摆的菜变多、再加上椅子出现,大家可以坐在一起吃饭,于是合餐制也在逐渐取代分餐制。 到了明代,民间几乎忘记了分餐制的存在。 时至今日,我们要想彻底、永久地恢复分餐制,更是不可能了。 二、用公筷是最简易操作的分餐 这餐一合,也为病毒扩散打开了方便之门。 根据世卫组织统计,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1、不用公筷下的传染病 ●头号选手: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目前唯一能够胃里存活的微生物种类,也是世界上人群感染率最高的细菌之一,它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I类致癌物。 幽门螺杆菌感染更是我国胃癌高发的主要诱因,根据2020年中国最新数据,胃癌发生率和死亡率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均居第三位。 全球43.9%的胃癌新发病例及48.6%的死亡病例都在我国。 幽门螺杆菌可以做到1人感染,全家遭殃。 它主要是通过唾液传播的。像给别人夹菜、没有使用公筷等中国式的聚餐行为,一直以来就给了幽门螺杆菌绝佳的传播机会。 只要是一个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那么他用过的筷子就成了它的顺风车。 所以春节一到,亲戚朋友一聚,人一多,毫无避忌地一同共餐吃火锅,却没有使用公筷的意识,若是一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则容易引起群体得病。 有研究也证实了,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家族聚集性。 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非常顽固。它会一直潜伏在我们体内,但大部分时间不会让我们发现它的存在,也就是感染后多数时候是没有症状的。 不过偶尔也会搞点小动作,比如腹胀、腹痛、胃痛、恶心、反酸......用这样的方式来刷存在感。但这些动静只是让大多数人以为自己“肠胃不好”而已。 可被幽门螺杆菌缠上人患胃癌的概率却是正常人的4-6倍。 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新英格兰》报道过,如果根治幽门螺杆菌,胃癌的患病风险最高下降73%。 有胃病要及时治!特别在出现萎缩肠化之前,治疗受益最大,几乎可100%预防肠型胃癌。 还有根除幽门螺杆菌是预防胃癌最为重要的可控手段。一经感染,就算没有症状也建议治疗。 另外想要阻断幽门螺杆菌的一定传播,对于国人来说,“用公筷、公勺或分餐”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你不知道TA可能有的传染病 正如前面浙江的陈先生提到的,常常要面对各种工作饭局,少则五六个人,多则十来个人,没法确认每个人的健康状态。 可是“有人夹菜时爱在盘子里挑挑拣拣,有人喝汤直接从盆里一勺一勺地舀着喝。” 而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流感、单纯疱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麻疹、风疹……都会通过共同进餐,唾液传播。 这一切,你觉得最后会由谁来抗下呢?在桌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 不用公筷,细菌多200倍 杭州疾控中心的11位疾控专家曾经做过一项非常有趣的实验:“公筷 VS不用公筷”的细菌数对比实验。 参与实验的菜品有凉拌黄瓜、盐水虾、干锅茶树菇、炒芦笋、咸菜八爪鱼等,每道菜都分成两份,然后一盘使用公筷,一盘使用私筷。 结果显示不用公筷夹的菜品细菌数,全部高于公筷组。甚至有的菜品非公筷比公筷高了200倍! 细菌总数 专家们解释道:不使用公筷,一方面会把自身口鼻腔携带的细菌通过筷子传到菜上。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不同菜品本身携带细菌的交叉污染。 也就说,每一次不用公筷的聚餐,都是一场口腔细菌的交流会。 春节即将到来,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着想,就算你的合餐习惯一时之间改变不了,那就用下公筷公勺也好呀,这是最简易操作的分餐了。 三、使用公筷,从下一顿饭开始 1、用公筷不是瞎讲究 “全国首部公筷立法”早就有了。 2022年6月29日,在宁波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宁波市公筷使用规定》表决通过,这是目前已知的全国第一部公筷立法。 换句话说,今后在宁波用不用公筷不是选择题,而是成了必答题。 ![]() 还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接连发起公筷倡议。 张文宏医生也说了,“分餐制不是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不分餐,在疾病面前就是裸奔,不做,就要承担后果。” 当下大家的健康意识在被逐渐唤醒,使用公筷其实就是在保护你我。 2、公筷分离的是病毒,分不开爱 除了立法、社会倡导,主要是个人的自觉性。使用公筷,就从下一顿饭开始吧,慢慢养成习惯。 ●外出多人聚餐: ![]() ●在家吃饭: ![]() 特别家里有孩子,更要将公勺、公筷进行到底,不要嫌麻烦。对成人杀伤力不大的病菌,对孩子是致命的伤害。 聚餐时如果有人喜欢夹菜时,先用自己的筷子把整盘菜都搅合了一遍,或者特别“热情”地用刚沾了口水的筷子给别人夹菜,甚至夹菜前会习惯性地先把口水嘬筷子的…… 咱们还是要懂得勇敢说“不”: ![]() ●做好自我检测: 趁着春节即将到来之际写下这篇文章,为的是能够提升大众对自主性健康管理的意识,毕竟改变一个小习惯可能就会使得我们受益匪浅。 这里也提前给大家拜个早年,愿万物更新,旧疾当愈,平安顺遂,万事胜意! ▍图片来源:giphy.com;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