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Lancet杂志发表了阜外医院李静牵头的ESPRIT研究。 该研究表明,对于高心血管风险的高血压患者,无论其有无糖尿病或中风病史,与诊室收缩压控制<140 mmHg的标准降压方案相比,诊室收缩压目标值<120 mmHg可预防主要血管事件,且额外风险较小。 ESPRIT研究纳入了广泛的心血管高危高血压患者,采用了标准的诊室血压测量方法,证明无论是否有糖尿病或中风病史,高心血管风险患者的降压目标均应为收缩压<120 mmHg。 但作者也指出,这不应被解释为所有患者收缩压都要降至<120 mmHg,该研究中,如果患者不能耐受收缩压<120 mmHg,就将血压维持在能耐受的最低水平。 作者指出,这是首个评估诊室收缩压<120 mmHg对心血管高风险高血压患者主要血管事件影响的随机试验,也是评估收缩压<120 mmHg对主要血管事件影响的最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 该研究是一项开放标签、盲法终点的随机对照研究,于2019年9月17日至2020年7月13日从中国116家医院或社区纳入11 255例高心血管风险的高血压患者(平均年龄为64岁,其中39%合并糖尿病,27%有中风病史),随机分为强化降压治疗组(n=5624)和标准降压治疗组(n=5631),分别以<120 mmHg和<140 mmHg作为收缩压控制目标。 心血管高风险是指:已明确诊断心血管病或至少有两个主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男性≥60岁或女性≥65岁、糖尿病、血脂异常、当前吸烟。 在整个随访期间(除了滴定的前3个月),强化降压治疗组和标准降压治疗组的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19.1mmHg和134.8mmHg。 中位随访3.4年期间,强化降压治疗组和标准降压治疗组的主要结局事件(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因心衰住院、中风或心血管死亡的复合终点)发生率分别为9.7%和11.1%,前组的主要结局事件发生风险较后组降低了12%。 进一步分析显示,上述结果不受糖尿病状态、糖尿病病程或中风史明显影响。 与标准降压治疗组相比,强化降压治疗组中伴晕厥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更高(0.1% vs. 0.4%,HR=3.00),肾功能持续下降的风险也较高(1.8% vs. 3.0%),但几乎没有进展到终末期肾病。 两组中低血压、电解质异常、损伤性跌倒或急性肾损伤等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 此前有几项研究评估了两种降压目标值对主要血管事件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 ACCORD研究针对糖尿病患者,而RESPECT研究针对有卒中病史的患者,二者均采用了标准的诊室血压测量方法,但由于样本量不足和析因设计的干扰,结果均不显著。 SPRINT纳入了无糖尿病或中风病史的心血管高风险患者,显示强化降压治疗将主要血管事件风险降低了25%。但由于该研究使用的是无人看管的诊室血压测量,测量出来的血压可能低于其他试验中通过标准诊室血压测量获得的数值。 作者指出,使用常见的、可获得的、负担得起的药物将收缩压降至120 mmHg以下的强化治疗策略是可行的,可为心血管高危高血压患者带来获益,并防止过度的急性损伤。人们可能会担心,收缩压很难达到低于120 mmHg的目标。实际上,该研究表明,在定期随访的基础上进行治疗,有可靠的人员,以及可获得指南推荐的药物,可以获得良好的高血压控制率。 作者也指出了该研究的局限性。首先,该研究是开放标签设计,也就是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知道分组的情况。一般而言,知道分组可能会让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对疗效的评价带有一定主观性。为避免这种情况,研究采用了心梗、中风、心血管死亡等客观临床事件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且事先设定了明确的标准,由临床事件委员会在不知道分组的情况下进行统一的审定。 其次,随访时间仅3年,对疗效的评估可能尚不充分。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研究团队还要对研究对象继续随访2年,这有助于评价更长期的疗效。 来源:Lowering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to less than 120 mm Hg versus less than 140 mm Hg in patients with high cardiovascular risk with and without diabetes or previous stroke: an open-label, blinded-outcome, randomised trial. Lancet, June 27, 20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