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2020年中国心梗死亡人数超过130万。 ![]() 数据来源:《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我们都以为心梗是猝不及防发生的,其实心梗来临前一个月,就开始向我们发出预警信号,若能及时发现,就能大大降低死亡风险。 ![]() 什么是心梗呢? 心梗,通常发生在心脏的冠状动脉中。想象一下,当一个人长期受到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血管中的脂质成分,尤其是胆固醇,就会开始在血管壁上堆积,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您可以将其简单理解为,在血管壁上长出了一个“饺子”。 ![]() 随着这个“饺子”逐渐变大,它会逐渐阻塞血管,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更为严重的是,如果血管中的斑块不稳定,就像这个“饺子”的皮太薄,它可能会破裂。 一旦“饺子馅”脱落,身体会启动凝血机制,促使血小板聚集,试图防止过多的出血。但这种保护机制有时会适得其反,因为聚集的血小板和“饺子馅”可能形成血栓,完全堵塞血管,从而导致心梗的发生。 ![]() 心梗发作时,心脏的供血会被突然中断。如果不能迅速恢复血流,会危及生命。 ![]() 猝死前一个月多有预警 研究发现,一半以上的猝死患者,在猝死前1个月,身体会有预警症状。 研究还显示,之前有症状的患者,93%的人在猝死前24小时内,症状还会再次反复发作。 01 发病前一个月轻微不适 ⭕️体力下降:之前能爬两三层楼或跑一两百米,但突然开始没力气做这些事情。 ⭕️感觉嗓子发紧:和普通嗓子疼有区别,通常喉咙处有堵塞感或紧缩感。 ![]() ⭕️胸闷并伴有出汗:胸部时不时的轻微疼痛和不适,也常伴有大汗症状。 02 发病前一周持续不适 ⭕️胸闷症状加重:常起始于胸骨后面或者心前区,大约是手掌大小的范围。 经历过的人常常形容这种感觉像是绞痛、压榨或者有一种强烈的紧缩感,仿佛有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胸口,或是胸口被紧紧地用胶带缠绕了几圈。 ![]() ⭕️牙疼:和普通牙痛有区别,这种牙痛剧烈,但无明显牙病,有时牙痛部位不确切,往往数个牙齿都痛,服止痛药、经牙科处理,都不能解除牙痛。 ⭕️肩膀疼:可能放射到左肩、左臂内侧、小指及无名指。 ⭕️背疼:有时,心梗的影响会延伸到背部,造成持续性的背痛。这种状况在女性患者中比男性更为常见。 ![]() ⭕️上腹痛:如果没有吃不干净的食物,却出现腹泻或恶心又吐不出来的感觉,且胃部不适持续加重,范围越来越大,就要怀疑心梗。 03 发病前一小时不适感剧烈 上述症状出现的频率和程度加重,可能持续15分钟都不缓解,还伴出汗和憋气。 这是你最后的“黄金时间”,赶紧打120急救电话,别拖❗️ ![]() 怀疑心梗发作怎么办? 当我们目睹身边人突然倒地、呼之不应,怀疑猝死的时候,应该迅速且有条不紊地进行以下抢救措施: 1识别 先通过轻拍和呼叫病人来初步判断其是否意识丧失。还可以通过检查胸廓起伏和颈动脉搏动来判断病人是否有心跳和呼吸。 一旦确认患者意识丧失,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寻求帮助。 2胸外按压 在等待紧急医疗救援时,尽早进行胸外按压是关键。 ![]() ❗️❗️操作者应将一只手的掌心放在另一只手的背上,双手交叉放置于患者胸骨的中下部分。然后,将双肘挺直,用身体的重力,有节奏地垂直向下进行按压。 ⭐️目标是每次按压时,胸骨下端应下沉至少5厘米,并且确保在每次按压后胸廓能够完全回弹。按压的频率应维持在每分钟100至120次之间。 3人工呼吸 开放并清理气道后开始人工呼吸,用手捏住患者鼻孔,深吸气后贴紧患者口唇外缘用力吹气,胸外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即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 如果现场有其他会急救的人,可以两人交替进行这两个步骤。 ⚠️请保存具体操作图,以备不时之需 ![]() ![]() 怀疑心梗千万别做 当怀疑是心梗发作时,有一些常见的误区是需要避免的。 ❌️不要想着喝水缓缓就会好:心梗的黄金急救时间大约是2小时。一旦出现高度疑似心梗的症状,特别是老年人,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而不是抱着侥幸心理。 ❌️不要执意去有名的医院:在心梗发作时,每一分钟都极为宝贵。不要耽误时间舍近求远,非要去某个有名的医院。应该听从救护人员的建议,前往最近的可以进行急性心梗的诊断和急救的医院。这样可以节省宝贵时间,提高生存机会。 ![]() ❌️不要自行开车去医院: 在心梗发作期间,身体状态随时可能恶化,驾驶时甚至可能出现猝死。 ❌️不要在放支架问题上犹豫不决:如果医生建议使用支架进行治疗,要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即使当时的状态看起来还可以,也不要有再观察观察的想法,以免错失时机。 ⚠️身体发出的每一个信号都在提醒你,及时关注,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 Marijon E, Uy-Evanado A, Dumas F, et al. Warning symptoms are associated with survival from sudden cardiac arrest. Ann Intern Med, 2016, 164: 23-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