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性口腔溃疡问题[玫瑰][玫瑰][玫瑰] --------------- [聊天记 泻心汤诸方。 ------------ 拍打手肘窝 针劳宫穴 理中汤+蒲公英 诸泻心汤 吴茱萸粉或蒜泥拌醋敷脚心。 口腔溃疡本质上是中焦脾胃亏虚了,凉了冷了积了堵了劳累了导致中焦斡旋无力,热往上走。 本人口腔溃疡13年,用激素维持,一次拍手肘窝+手臂内侧心经心包经,出好多瘀痧,从此再无溃疡。 --------------- 反复强调,喝了泻心汤的干姜上火溃疡更厉害[凋谢],我也是想不通泻心汤里有黄芩黄连等,怎么上的火?但是这同学原方我没看到! ---------------泻心汤诸方。」 甘草泻心汤治疗口腔溃疡 --------------- 寒热夹杂,以甘草干姜汤为底方,稍微加点清热的蒲公英等 --------------- 鼻子老堵,干,有黄鼻涕,白天还流鼻涕,天一热就会好些,甚至鼻通了。 请这样情况,如何调理?麻烦各位老师和班长们,给个建议。谢谢 是否考虑中焦脾虚虚弱导致上火呢 看以下文章 --------------- 上焦热,下焦寒,又上火又怕冷,如何调理? 上焦热,下焦寒,又上火又怕冷,如何调理? (2024.6.11 新华健康课 索庆芳、余彤主讲) 现在的人常常有这样的问题: ● 嗓子、牙龈明明很容易上火肿痛,但吃点凉的却又容易拉肚子; ● 稍微吃多就肚子胀,不消化,大便不利; ● 舌头胖大,有齿痕,腰腹容易冰冰凉; ● 明明是虚寒底,却虚不受补,一补就上火...... 这些情况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就显得非常矛盾了。想清清上火,稍微吃点寒凉的就拉肚子,想补补下寒,吃点温热的就上火,自己也不知道是该清火还是该温补了...... 这种寒热错杂的情况在传统医学里叫做“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的体质是怎么形成的? 传统医学认为,心火本性上浮,肾水本性下沉,二者的交感相应,需要依赖人体的气机升降来调节。 当气机正常升降时: 胃气帮助心火下降,温暖肾水,让肾水不过于寒,否则就容易出现腹泻、畏寒、腰腿凉等肾阳不足的情况。 脾气带动肾阴上升,凉润心火,让心火不至于过亢,否则就会出现咽喉疼痛、口干舌燥、口腔溃疡等“上火”表现。 机体气机有升有降,使阴阳达到动态平衡,源源不断地滋养身体,人才能健康无病。 ![]() 上热下寒,上面容易口舌生疮,牙疼,咽痛,上面一派火象,下面一派寒象,小肚子凉,脚凉,膝盖没劲,腰凉,腰疼,腰酸,腰部的肌肉感觉特别僵,这都属于下寒的症状,很多更年期的女性特别常见上热下寒的症状,上面爱出汗,咽干口燥,口舌生疮,下面是腰腹怕凉,脚怕凉。 这种有三个原因导致,一方面是下面的火力不够,相当于肾阳不足,火小了不能把肾水烧开气化,上去蒸腾以使心火不那么旺了,现在火苗小了,下焦怕寒,上焦又得不到肾水的滋养,上焦又热。 还有一种是脾胃不和,中焦不通,以至于上焦和下焦的水火不能共济,就是中间胃的位置特别堵,上下没办法交通。 第三种是肾阴虚,就是水少了,底下本来就干,没有多余的水分蒸发到上面来,这种是需要加水,而肾阳虚的是需要填火。 通俗地说,一种是火小了,一种是水少了,还有一种是中焦堵了。 如果下面的火小了,肾水得不到肾阳之火的温煦,需要补肾阳,但是也不能光补,有的人一补就上火,这时候不但是补肾阳,还需清一下心火,这时可以使用交泰丸。阴阳相交才能安泰,交泰丸就是让你上面的心火和下面的肾水互相交合。睡不着觉也是因为阴阳不和,阳不入阴,这个药也有引热下行的作用,交泰丸只有两味药,黄连和肉桂,黄连苦燥清心火,肉桂温肾阳,相当于在下面填了一点火,这两味药能达到清心火、温肾阳的作用,同时由于肾阳虚导致的心肾不交效果非常好。但是这只是基础方,使用时还会加一些药,经方上比例是10:1,但是索老师一般使用时按照5:1,10克黄连2克肉桂,肉桂的温阳效果非常好,大辛大热之品,温肾阳,黄连又清了心火。一般是10克黄连用2-3克肉桂。 交泰丸是应对上热下寒非常典型的一味药,清心火温肾阳,当上面没有那么热下面没有那么寒,就可以水火共济转动起来,阴阳平衡之后,晚上睡觉使得阳能入阴,就能睡着了。 黄连有点发红的黄色,长的像鸡爪,黄连味苦入心,红色又是入心,黄连本身又是黄色,入脾胃。黄连对心脏和胃有用,入到心脏降心火,还能降胃火。黄连进到心脏里面把心脏的火清掉。 肉桂作用心脏,如果心脏不好,用桂枝甘草汤强心,加快心脏跳动的速度,让动脉血液能够快速循坏。肉桂入心脏如何温肾阳?肉桂味道厚重,吃了之后能够让心火快速点起来,肉桂能往下走,肉桂把心火点起来之后,顺着督脉一直下去把火传到命门,点燃命门火,命门和肾是连接的,命门火可以传到肾,这时肾就温起来了。 如果黄连和肉桂等量,黄连能够抑制一点心火,但现在心火旺,所以需要把黄连的量加大,不仅要抑制肉桂的火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还要把心里多余的火清掉。这就是交泰丸的药理,但它只是应对纯粹的心火旺和肾阳不足的上热下寒,但很多上热下寒比较复杂,所以交泰丸作为底方。 如果既有肾阳虚兼有脾阳虚,光用肉桂肯定不够。常见的由于中焦不通导致的心肾不交,常用半夏泻心汤,效果非常好。中焦不通,上面有热长口疮,下面腰腹部怕凉,同时胃还不好,经常觉得脘腹胀满的,索老师用半夏泻心汤原方效果好,有时画蛇添足加了陈皮和莱菔子,患者反而拉肚子。半夏半斤、黄芩3两、干姜3两、黄连1两。如果脾阳虚,一味用黄连会伤胃,所以用干姜反佐一下,最后加人参甘草大枣补脾胃,既有清又有补,清热温中化痰部正气,这7味药效果就特别好,如果再加上交泰丸作为底方,因有黄连,可以加肉桂或者把黄连的量稍微加大,这样上中下一起治疗。 余老师:如果有上热下寒,要判断是否有中间脾胃堵住的情况,如果有阻滞堵住的情况,这时候半夏泻心汤先用,因为半夏泻心汤治疗心下痞,心下痞就是痞硬痞堵痞满,感觉心脏下面胃这里有个东西堵住了。心下痞使用诸泻心汤,要看具体情况,夏天特别容易发生上吐下泻,肠胃感冒等急性肠胃炎,这都属于心下痞证。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黄泻心汤、附子泻心汤,这些泻心汤的祖方是半夏泻心汤,重用半夏的量,半夏祛痰祛水向下走,半夏用半斤,大约20克。黄连入脾胃,黄芩黄中发绿,入肝胆经,清胆热,中焦心下痞堵了,大家记住,脾胃堵了一般会连累肝胆,肝胆出问题一般会连累脾胃(肝木横逆克脾土),所以用黄连清胃热,黄芩清肝胆热。心下痞时一定是胃里有炎症,同时胃又不动了,寒热错杂,有炎症需用凉药去消炎,但是消炎用的凉药太多,会使脾胃滞在那不动了,使用干姜温中,助运化。人参既补气又补脾胃津液,大枣和甘草补脾胃。半夏泻心汤把中焦脾胃的堵消掉,如果堵就会想吐,半夏止呕,生姜也止呕。有人拉肚子就是肠胃有炎症,上吐下泻用半夏泻心汤就好了。由于肝胆和脾胃这堵了而导致的上热下寒,把堵了去掉就转起来了,如果发现堵的去掉之后,没有转动起来,下面还是寒上面还是热,这时再使用交泰丸。 半夏,原来是使用生半夏,但现在买不到生半夏,药店有清半夏、姜半夏和法半夏,索老师说临床用法半夏多。王文龙老师讲课时强调用清半夏。 最后还有一种水少的情况,就是肾阴虚。阴虚的判断症状: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晚上出汗,虚烦不寐,舌红少苔,苔特别少像镜面似的,有的像剥脱苔,地图舌,脉细数,(因为血管里面的血少了,血管就变得很细,而且脉跳的比较快,阴虚会有内热),心烦急躁,口苦咽干,有的肾阴虚还会伴有腰膝酸软,腰酸下肢无力。这时可以使用六味地黄丸。 看阴虚比较明显,爱出汗,舌头少苔,口干舌燥,睡眠不好,临床上很多肾阴虚都会伴有血糖的问题,中医叫消渴症,三多一少,会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上茯神、何首乌藤、酸枣仁、合欢花等安神的药。肾阴虚也会导致下寒,但是寒不明显,以虚热为主,但是有的人也会出现膝关节下肢怕冷,但没有肾阳虚那么明显。 一、肾阳虚导致的单纯性上热下寒 症状: (一)上热:口臭,口腔溃疡,牙痛,咽干,面红等。 (二)下寒:小腹凉、腰凉、脚凉,腰膝酸软等。 方剂 - 交泰丸 (一)方剂:黄连,肉桂 (二)比例:10:1 或 5:1 (三)方解:黄连清心火,肉桂点命门火,温肾阳。 二、由于中焦堵塞,导致上热下寒进而失眠 症状: 除了上热下寒外,有明显的中焦痞堵症状,严重者有上吐下泻。由于中焦堵塞,上下无法交通导致上热下寒。 方剂 - 半夏泻心汤 (一)方剂:半夏20克、黄芩 15克、干姜15克、人参 15克、炙甘草 15克、黄连 5克、大枣12 枚。 (二)方解:半夏止呕祛水,黄芩祛肝胆之热,黄连祛胃热,干姜温脾寒,人参补脾胃之气和津液,甘草、大枣固脾胃。中焦痞塞消除后,若还有上热下寒,可继续使用交泰丸。 三、肾阴虚导致的失眠 症状: 肾阴虚,阴虚火旺,腰腹酸软疼痛,潮热盗汗,虚烦不寐,舌红少苔,脉细数,口干咽干,大便干,手心、脚心烦热,两颧红赤,伴有膝关节发凉(有下寒症状但不严重)等症状,以虚火为主,用六味地黄丸打底,加一些安神的药。 方剂:地黄(六味地黄丸里用熟地黄,肾气丸里用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比例:8:4:4:3:3:3(燥热严重者用六味地黄丸,燥热不严重者用肾气丸) 余老师总结:上热下寒分三种类型, 1、中焦没有堵,上面热,长口疮舌红口臭,眼睛发红,小腹凉腰窜风,膝盖是软的,脚凉,腰膝酸软,这是单纯性的上热下寒,使用交泰丸。 2、如果上热下寒伴有中焦堵,使用半夏泻心汤把中焦堵消了,消了之后如果还有上热下寒,那么再使用交泰丸。 3、如果肾阴虚明显,还是阴虚火旺的表现,口干眼干大便干皮肤干,而且盗汗特别明显,手心脚心怕热,有的人会伴有血糖高,有的人会伴有下肢膝关节怕凉,但是这种寒没有肾阳虚的寒那么明显,以虚火为主,这种一般是六味地黄丸打底,可以加一些安神的药,常用茯神、何首乌藤、合欢花、酸枣仁等安神的药。肾阴虚严重的,会晚上睡觉盗汗非常厉害,醒了汗就消了,这时可以加点浮小麦止汗,五味子敛汗,黄芪固表,但是黄芪会有点热,太子参益气养阴,不上火。 |
|
来自: 阳光贝贝海清清 > 《新华健康课(与你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