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隋炀帝宁可亡国,也要三次攻打高句丽?其眼界让人佩服

 铁血老枪 2024-07-08 发布于上海

隋炀帝在历史上的评价并不高,被视为昏君的代表。正是在他的统治下,隋朝二世而亡。尽管其奢侈淫逸、暴政恣睢、大肆兴修洛阳城等行为引致民怨四起,但后世普遍认为,隋朝灭亡最直接导火索,是他近乎孤注一掷地连续三次征伐高句丽,导致国力空虚,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最终盛极一时的隋王朝犹如昙花一现,迅速陨落。

为什么隋炀帝宁可亡国,也要三次攻打高句丽?其眼界让人佩服

杨广巡游江南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隋炀帝杨广即位后,非要讨伐高句丽呢?而且是宁可冒着亡国的风险,一而再,再而三地征讨。通过对历史的深入剖析,你会发现隋炀帝的眼界实在是令人佩服。

一、高句丽的隐患

我们先了解下高句丽。高句丽是一个东北亚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自东汉末年开始,高句丽便已经有了开始崛起的势头,它巧妙地利用中原的混乱局势,迅速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此间,高句丽曾与辽河流域新兴的慕容鲜卑频繁交锋,长期拉锯作战。经过几番较量,慕容鲜卑获得胜利,一度攻占了高句丽的都城。然而,随着前燕的衰落,高句丽又逐渐恢复了往日的雄风。

为什么隋炀帝宁可亡国,也要三次攻打高句丽?其眼界让人佩服

到了好太王时期,高句丽已经完全占领了辽东地区,吞并了西汉以来设立的辽东、玄菟、乐浪、带方四郡。版图包含了如今的辽宁省、半个吉林省、整个朝鲜和半个韩国。高句丽发展巅峰时,拥有的总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300万左右,而历经隋末乱世的唐朝开国初年人口不过才1500万左右。

而且,高句丽在农耕和经济制度上与中原王朝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在文化和思想方面稍逊于中原王朝。此外,高句丽还掌握着关系到华夏生存命脉的两大“走廊”之一的“辽西走廊”,并紧邻蒙古和日本,畜牧业和渔业都十分发达。所以,综合来看,高句丽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国家。

为什么隋炀帝宁可亡国,也要三次攻打高句丽?其眼界让人佩服

如果把中原王朝看作是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那么关陇与河北两大区域,无疑就是这雄鹰的双翼。自古以来,掌控关中者往往能问鼎天下,而掌握河北者则能稳坐中原。只要这两个地区得以有效控制,无论天下如何大乱,中原王朝的根基都能稳固如山。而要确保关中的稳定,必须控制陇右与河西地区;要维护河北的安宁,则必须掌控辽东之地。由此观之,高句丽的在辽东的存在,无疑是给中原王朝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隐患极大。

随着高句丽国力的不断壮大,其军事野心日渐彰显。公元598年,高句丽悍然出动万余精锐部队,对隋朝的辽西地区进行了侵扰与挑衅。然而,隋朝军队迅速作出反击,成功阻止了高句丽的侵犯行为。

隋文帝杨坚深悉高句丽将成为隋朝边疆的一大隐患,于是在次年即599年,他果断集结了规模庞大的30万兵马,意图一举彻底扫除这一威胁。然而,在出征过程中,军队内部爆发了瘟疫,严重影响了战斗力;另一方面,负责海上进军的一路舰队又遭逢了暴风雨的袭击,损失惨重。

为什么隋炀帝宁可亡国,也要三次攻打高句丽?其眼界让人佩服

虽然两军未曾正面交锋,但隋朝军队展现出来的强大气势和顽强决心让高句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慑。最终,高句丽主动求和,隋文帝罢兵。

二、杨广三征高句丽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清晰地看清了这个天下大势,一直将刚刚崛起的高句丽视为心腹大患。同时为完成隋文帝的未竟之志,征讨高句丽已经势在必行。杨广先是收复了河湟地区,巩固了陇右河西地区的稳定,而后,将矛头直指高句丽。

为什么隋炀帝宁可亡国,也要三次攻打高句丽?其眼界让人佩服

隋炀帝杨广

杨广在率军征战高句丽前曾说,“勿遗子孙忧”。可见他与历代开国皇帝一样,深谋远虑,一心为后世子孙扫清威胁。然而,尽管杨广心怀壮志,他的军事行动在实践中却显得过于急躁仓促,三次北伐高句丽的战役都因各种复杂的内外因素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最终均以失败告终。

在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杨广对高句丽发动大规模的军事征讨。这次战役中,杨广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决心与魄力,他动员了超过一百万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奔赴战场,同时,为了保证后勤补给和建造舟船,他还征调了近二百万的农夫参与劳役。然而,长时间在潮湿环境下伐木造船,导致大量士兵和民夫患上皮肤病和其它疾病,非战斗减员极为严重,损耗了军队的战斗力。

面对隋朝庞大的攻势,高句丽并未轻易屈服。高句丽军队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坚守城池堡垒,采取灵活的防御战术,避而不与隋军进行大规模的野外决战,使得隋军尽管人数众多,却无法发挥应有的优势。不仅如此,隋军在攻坚战中屡屡受挫,面对高句丽军队的顽强抵抗,久攻不克,士气逐渐低落,加上供给线过长、补给困难等诸多问题,最终导致了隋军在首次征讨高句丽的战役中遭受了惨重的失败。原本集结的一百多万大军,归国时剩下的人数极少,可谓是损失惨重。

为什么隋炀帝宁可亡国,也要三次攻打高句丽?其眼界让人佩服

在大业九年(613年),杨广再次集结兵马,发动了对高句丽的第二次征讨。然而,高句丽军队依旧采取坚守策略,使得战局再度陷入僵持。正当两军对峙之际,国内形势突变,杨玄感趁机在后方起兵叛乱,严重威胁了隋朝的腹地安全。杨广不得不紧急中断对高句丽的战争,回师平叛,暂时结束了这场未竟之战。

待杨玄感之乱平息后,杨广仍未放弃征服高句丽的野心,于大业十年(614年)再次挥师东征。然而,此时天下已经大乱,国内多地相继爆发了农民起义,但杨广仍然坚持继续打仗。然而,国内形势的恶化使得这场战争注定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隋军在内外交困的压力下,战斗力大打折扣,最终在国力耗尽、民心尽失的背景下,才不得不与高句丽议和。

为什么隋炀帝宁可亡国,也要三次攻打高句丽?其眼界让人佩服

隋末农民起义

正是在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中,各地起义军的反抗浪潮最终将这个王朝推向了覆灭的终点。

三、高宗终平高句丽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世,他同样认识到高句丽帝国是大唐王朝的一大隐患。在成功奠定国家基础,稳定了中原局势之后,李世民深感有必要对高句丽采取果断行动,以解除这一心头之患,同时也是为了实现其表叔隋炀帝杨广未能实现的志向——彻底征服高句丽,确保北方边境的长治久安。

为什么隋炀帝宁可亡国,也要三次攻打高句丽?其眼界让人佩服

唐太宗李世民

在出征之前,李世民曾对群臣阐明其出征的理由:“如今,我大唐江山稳固,四方皆平,唯独辽东之地尚未归于我华夏版图之内。倘若高句丽凭借其强盛的兵马与智勇的谋臣,在日后兴起,势必会对我国造成巨大的困扰与威胁。因此,朕决定亲率大军,远征高句丽,此行的目的就是要为我大唐子孙后代免除这一长久的边患,确保江山永固。

遗憾的是,就如同杨广当年的遭遇,李世民前后三次发兵征讨高句丽,虽然在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终究未能彻底终结高句丽的威胁。然而,这几次征伐并非徒劳无功,它们极大地消耗了高句丽的国力,削弱了其军事和经济基础,为后来的彻底解决高句丽问题奠定了基础。

为什么隋炀帝宁可亡国,也要三次攻打高句丽?其眼界让人佩服

在李世民之后,其子唐高宗李治承袭了父亲未竟的事业。李治在位期间,经过精心筹划和充足的准备,终于把握住了历史的契机,对高句丽发动了决定性的攻击,成功地消灭了高句丽王国,使其领土并入大唐版图,从而真正意义上消除了高句丽带给中原王朝的边患,为后世留下了和平与安宁的基石。

总结

隋炀帝杨广三次出兵攻打高句丽的举措,从长远的战略视角来看,无疑具有前瞻性与必要性,旨在消除东北边疆的重大安全隐患,确保国家领土完整与长治久安。然而,他在推行这一系列军事行动的过程中,过于急于求成,忽视了隋朝当时内部的社会经济状况与民众承受能力,从而引发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间接加速了隋朝的衰亡。

为什么隋炀帝宁可亡国,也要三次攻打高句丽?其眼界让人佩服

杨广

然而,历史总是辩证发展的,尽管杨广对高句丽的三次征伐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却为后续唐朝的统治者铺垫了道路。唐太宗李世民继承了这一战略目标,也数次出征高句丽,进一步削弱了高句丽的国力。最终,李世民之子唐高宗李治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一举攻克高句丽,实现了隋朝以来几代帝王的愿望,从而消除了这一长期威胁中原王朝的边患。

对于这段历史,诸位读者朋友们如何看待呢?是侧重于批判隋炀帝的急功近利,还是赞扬他为后世奠定的基石?亦或是两者兼顾,理性分析历史进程中的得失与教训?每一位读者都有权利和必要结合史实,对这个问题进行独立且深入的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