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晋城8个景点

 摘文缘 2024-07-09 发布于山西

晋城,以山西的简称命名,进入这里你一定会听到“晋善晋美”的宣传口号,不要怀疑,即使撇开自然风光不谈(太行中条两山对峙、丹河沁河穿境而过),仅为了巡礼古建和古堡,晋城也绝对值得一来。

青莲寺屋顶构件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晋城现有不可移动文物6601处,其中古建筑5447处,占文物总量的82.52%。宋金以前木结构古建筑58处,约占全国的1/3;元及元以前古建筑132座,占到全国628座的21%。数据来源于晋城市人民政府

这里有72处国保,4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166个中国传统古村落;有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金代古戏台和元代姬氏民居;有117座明清古城堡和15万间明清古建筑,被誉为“中国古建博物馆”和“中华民居宝库”

青莲寺

珏山脚下的青莲寺,收藏有6尊珍贵的唐代彩塑和我国唯一一座唐代垂足大佛;玉皇庙内的28星官造型各异、神态各不相同,是我国宋元时期彩塑的巅峰之作,也是海内孤品;海会寺双塔中的琉璃玲珑悬阁堡塔是我国北方阁楼式塔中的唯一佳例,更被专家赞誉为“国之珍宝”;沁河流域散落的民间堡寨,更留存了明清时期的繁盛历史……

青莲寺

来到文物大市的晋城,怎么能少得了博物馆的行程。晋城博物馆的外观采用了重檐、翼角、四角攒尖玻璃屋顶的模式,融入了较多中国传统建筑元素。

一进大堂,面前就是一幅巨型青绿山水图,在沁丹两河与太行山脉之间,点缀着青莲寺、海会寺、河山楼、沁河大桥等历史建筑

博物馆里现存文物两万多件,如果你时间有限,就优先参观三楼和四楼的常设展厅,一楼和二楼则是临时展厅。

三楼的“晋城古代文明”展厅梳理了晋城地区数千年历史的发展脉络,包括晋城历史的起源、宗教、戏曲、历史名人、“长平之战”的场景模型,以及价值极高的历代陶俑、明清两代的琉璃侍俑和明器。

北齐昙始造像碑座

晋城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北齐昙始造像碑座,也在这一层。这尊碑座出土于1996年,出自泽州青莲寺上寺的大雄宝殿,石刻正面浮雕一佛二弟子造像,中佛端坐于碑首正中,着双领下垂袈裟,双手作禅定印,虽然佛头已毁,形制残损不可辨识,但轮廓清晰。

佛像两侧为螭龙装饰,整体是一个完整的碑刻形式,碑面刻有铭文64字 。二菩萨两侧站立,衣纹流畅,体态丰腴。这种佛坐碑首,菩萨立于两侧的组合形式较为少见。

碑文表面凿刻年代为北齐乾明元年(公元560年),这是北齐第二个皇帝高殷登基的那年。碑座三面精美的线刻人物,内容为供养礼佛图和佛经故事图,佛经故事图像内容属于《大方等陀罗尼经》中的“十二梦王”造像题材。

这部经文是北凉时期,由高僧法众翻译的密教经典。一般佛教史认为密教是由唐代开元三大士由南印度传法,但这件石刻的出土表名在唐以前的北齐时期,密教已开始在晋城青莲寺出现,基本改写了佛教史,弥足珍贵

四楼的“晋城古代建筑艺术”展厅同样是博物馆的亮点,这里有一座1:1比例复原的高平二郎庙金代舞楼,除此之外你还能看到更多复原的晋城地区古建筑,如:青莲上寺释迦殿、崇明寺佛殿、小南村二仙庙天宫楼阁、西溪二仙庙模型等等。

这些复原建筑都是晋城现存58座宋金时期木构古建中的精品之作,有几处你即使去了现场也不一定看得如此清楚。

元代二十八星宿屋脊构件(原件)

四楼展厅内还有一组由琉璃烧制成的元代二十八星宿屋脊构件,这是来自府城玉皇庙的原件,在国内堪称孤品,即使去了玉皇庙你看到的也只是复制品,所以在博物馆里千万不要错过。

侍俑

晋城市博物馆的不可错过昙始造像碑座、“时大彬制”紫砂壶、1:1复刻的二郎庙戏台及其他古建模型、金代二十八星宿彩塑造像、各类侍俑

在距离晋城市区东南17公里的硖石山中有一座旧称硖石寺的寺庙,因为寺内的释迦牟尼端坐于莲花座之上,所以现在也叫青莲寺。 

青莲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最早的寺院之一,这里珍藏着国内罕见的唐宋彩塑及不少宋金建筑,彩绘泥塑主要分布在弥勒殿和释迦殿,吸引了不少古建爱好者前来巡礼。

青莲寺

青莲寺分为下寺和上寺两个寺庙。

下寺也叫古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建寺者为北朝高僧昙始慧远。下寺的主体建筑由南北两殿和一座明代藏式舍利塔组成,舍利塔是下寺的标志性建筑,而正殿(即北殿)和南殿由于殿宇垮塌严重、是现代复建的。

藏式舍利塔

正殿也叫弥勒殿,是歇山顶式,殿内所存6尊彩塑是唐代遗存(原本有7尊,其中1尊已损毁),堪称“镇寺之宝”,也是我国现存唐代塑像寺观三处中的一处;主佛释迦牟尼是我国唯一一座唐代垂足大佛;两侧弟子和菩萨等塑像面相饱满、衣纹流畅,是典型的唐塑丰肌秀骨风格。

唐代垂足大佛

唐代彩塑

南殿稍小,内有5尊宋代彩塑,此殿不一定开放,但你依然可以透过门口的窗户的缝隙一窥真容。

宋代彩塑

上寺也叫新寺,始建于唐大和二年(828年),地势较高、与古寺之间有几百级石阶相连,规模也更大,有天王殿、藏经阁、释迦殿、大雄宝殿,沿中轴线依次排列。

前院台基上的藏经阁,整体为宋代建筑,部分斗拱上尚留有宋代彩绘痕迹。注意看四角飞檐之下各嵌有一座角神,他们肌肉纠结,神态生动,均为宋代原件,保存到现在极为不易。

角神

后面的释迦殿始建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单檐歇山顶式建筑,坐落在高近2米的砖砌台基上,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宋代建筑,柱子、门框用青石制成,通身雕刻有花纹图案,极为精美。

上寺内存有十通唐宋明清的碑刻,真、草、隶、篆各种字体齐备,是研究寺庙历史及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碑刻


1. 上寺院子里有两株千年古银杏,秋天时满树金黄极为漂亮;

2. 如果你是在中秋之夜前来,可以在寺外东南角高台上的款月亭里欣赏到 “珏山吐月”的美景;

3. 如果你时间充裕,可以去走一走青莲寺下面的太极湖,是典型的太行曲峡地貌,丹河蜿蜒流经,切割出天然的太极图形。

在道教诸神中,由于玉皇大帝的位置最为尊贵,故称作玉皇庙。玉皇庙数量众多,但晋城的府城玉皇庙是古代泽州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道教庙宇。

府城玉皇庙的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整座寺庙坐北朝南,平面布局为长方形,庙内共有110间殿宇楼亭,为三进式院落,头道山门、二道山门、成汤殿、玉皇殿在一条中轴线上。

孔雀蓝琉璃构件

玉皇庙尚存284尊宋至明代的彩塑,120余平方米壁画,记得抬头看屋脊上已经失传的孔雀蓝琉璃构件,西庑殿内的28尊星宿塑像更是独冠天下的艺术珍品

孔雀蓝琉璃构件

府城玉皇庙的琉璃大都用于沿中轴线的重要建筑,着色以黄、绿、孔雀蓝为主,部分屋面还采用了琉璃铺锦和剪边工艺,而建筑中所使用的琉璃大多为捏花艺,因而更富有立体感和观赏性。

玉皇庙中现存的主要建筑玉皇殿建于宋代,成汤殿建于金代,后院左右垛殿和东西配庑是元代建的,其余都是明清所筑。

中院正殿是成汤殿,中祀汤帝(商朝第一个帝王),殿内保存着完整的元代两层楼阁式小木作神龛,一层有汤帝神像正襟危坐其中。

后院大殿是北宋所建的玉皇殿,单檐悬山顶,整个屋面因用绿琉璃剪边而显得庄重、辉煌。屋顶琉璃正脊正面的饰物不是常见的翔龙嘉凤或者芍药牡丹,而是二十八星宿。但原件现藏于晋城博物馆,玉皇庙里的反而是现代构造的

屋顶琉璃饰物

玉皇殿正中央悬巨匾“昊天玉帝之殿”,窗台下垫角浮雕花鸟,檐柱柱础是覆盆莲花,殿宇的梁柱斗拱粗壮,门窗墙壁以及神台上镶嵌的浮雕砖饰还保留着宋金时期的建筑风格。

玉皇殿彩塑

玉皇殿内现存宋代彩塑51尊。殿内中央塑玉皇大帝,身后国木屏风,身着九章法服,头戴珠冠冕旒,双手持圭于胸前,端坐于须弥座上。两侧立有女官、侍女、宰辅、臣尉。其中侍女像面容秀丽,风采翩翩,为宋代彩塑的精品之作。

西庑殿南边的八间是28星宿殿,28星君本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虚构的人物,但在雕塑大师手中,每位星君都变身文官、武士或贵妇,神态服饰各有特点,使得民间对玉皇大帝的全方位信仰有了直接的参拜对象,其精美程度也属于海内孤品。可惜,居中的角木蛟头部已被盗走,现在看到的是复制品,少了一些灵动的神韵。

玉皇庙附近还有一座关帝庙,建议一同参观。这里最大的亮点是庙内的四根蟠龙柱和四根人物故事柱,柱身从上到下雕刻着蟠龙、各路神仙以及民间传说,人物众多,异常精美。

蟠龙柱

关帝殿前廊的四根蟠龙柱雕刻精美,每根柱子上除了雕刻有仙人和祥云外,还有两条缠绕的蟠龙。盘龙龙眼传神,龙鳞纹路细腻,龙发龙须飘逸,龙身扭动自然酒脱,栩栩如生。深雕刀工刚劲有力,透雕精工细琢玲珑剔透,令人叹为观止。

关帝庙

人物故事柱上则雕刻了四则故事,分别是:郭子仪拜寿、瓦岗寨、封神演义、张公艺九世同堂。看看你都能认出来几个呢~

关帝庙人物故事柱

不要错过距离皇城相府2公里的海会书院和被古建专家称为 “国之珍宝”的海会双塔

海会寺双塔

海会书院创建于隋代,唐代已初具规模,又经唐宋两代帝王赐名(唐昭宗御赐名为“龙泉禅院”,宋太宗赐名为“海会寺”),鼎盛于明清。

它既是书院学府,又是古刹名寺,也是风景名胜,分为三大区域:双塔区、寺院区、书院区。整体依山而建,由南向北逐步攀升,沿中轴线建有山门、天王殿、药师殿、毗卢阁、大雄殿。

大雄殿坐落在最高处,有一览众山小之势,它重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七椽。

大殿前筑月台,台明上立方形石柱6根,柱头大额枋上置五彩双下昂斗拱,殿顶置琉璃青瓦,殿内施粗壮荆木梁柱,雕梁画栋,气势宏伟。

在寺院北边的大雄殿后有一股泉水,水位高,水量大,泉水从地面流过来,在这里从一个巨大的龙口中喷涌而出,泻入深潭,形成一道飞瀑,十分壮观,被称为“海会龙泉”。

双塔区则矗立着标志性建筑——海会双塔。双塔又称唐、明双塔,比肩而立、高耸入云。

低塔是舍利塔,建于唐末,舍利塔六角十级,高20多米,砖结构,塔内空阔,交叉辟有门洞,塔外砖壁密布佛龛,原先龛内嵌满坐佛,因此又称“千佛塔”。

建成600多年后,舍利塔由于地基下沉慢慢向西倾斜,却千年不倒,被誉为 “中国的比萨斜塔”。当地人后建琉璃塔来巩固地基,形成了双塔相依的景观。

高塔是琉璃塔,建于明初,琉璃塔八角十三级,高约57米,是仿西湖的六和塔建造的,但是比六和塔更加精美绝伦,塔身有许多琉璃构件,宝塔光彩照人,被称为“国之珍宝”。

琉璃塔

琉璃塔也是砖结构,玲珑精致,下部三层围成八角城垛式,像极了当地的沁河古堡,塔身第十层还设有向外支出的琉璃围栏平座,形成了一座瑰丽的悬空楼阁,可以登塔凭栏眺望沁河风光,这种琉璃擎檐柱悬空楼阁可谓全国罕见。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樊山南麓,这里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经筵讲官、一代名相陈廷敬的故居。

这座官宦住宅始建于明代宣德年间,整体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官宅民居,鳞次栉比。相府呈城堡式建筑群,御书楼金碧辉煌,中道庄巍峨壮观,斗筑居府院连绵,河山楼雄伟险峻,藏兵洞层叠奇妙;相府外是一个大广场,用于重大庆典、恭接圣旨和外交礼仪活动之用。

皇城相府

你可以在相府外城看到铭刻着陈家一门五代人官职的石牌坊,以及康熙南巡曾经住过的大学士第,正门外还有陈列着御赐“午亭山村”匾额的御书楼。漫步在皇城相府内,你可以了解到一代名相陈廷敬的生平。

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作为晋城旅游开发的一个标杆,其他景点至今没能成功复刻。明明是一座民间家族堡寨,但皇城相府却有外城与内城两重城池,有16座院落、640间房屋,此外还有石牌坊、大学士第、小姐院、西花园、管家院、藏兵楼、河山楼等景点,以下我们罗列了15个主要建筑

> 御书楼

御书楼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是陈廷敬的三儿子陈壮履为纪念去世的父亲陈廷敬而修建的,因楼上珍藏有康熙皇帝御书而得名。

御书楼上“午亭山村”四个字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作为辅弼良臣的最高褒奖。“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这副楹联也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一生功绩的至高评价。

> 功德牌坊

一进大门就有一座大牌坊挡住你的进路,这就是功德牌坊。功德牌坊建于康熙38年,是陈廷敬再次出任吏部尚书时奉旨而建的。正门上方刻有“冢宰总宪”四个大字。“冢宰”是百官之首的吏部尚书,“总宪”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负责监察百官。

功德牌坊

在“冢宰总宪”下方有四格文字,最为显赫的是最下方一格“戊戌科赐进士正一品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吏、户、刑、工四部尚书,都察院掌院士左都御史陈廷敬”。这是陈廷敬当时所任官职的具体名称。两边偏门上分别刻有“一门衍泽”和“五世承恩”八个大字。

> 斗筑可居

“斗筑可居”是内城的正门,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取自“小小斗筑,足可容膝”之意。这是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为避战乱而建,城墙内四周设藏兵洞,共五层125间,供战时家丁、垛夫藏身小憩之用。并设有五个门,墙头垛口遍布,重要部位还有筑堡楼。

依山而建的内城拥有陈氏宗祠、世德居、树德居等民居以及容山公府等宦官私邸,共有八座大型院落、数百间房屋。你可以沿着城墙走到东北、东南角的制高点建春秋阁和文昌阁,登临河山楼,俯瞰层层叠叠的相府全景。

> 河山楼

内城北部的河山楼是皇城相府中最高的建筑,高达33米,共7层(含地下一层)。当地有民谣形容河山楼的高耸:“皇城有座河山楼,半截插在云里头,堵着风儿过不去,绊着月亮不能走”。

河山楼

楼内外设计精妙,窗户和瞭望楼便于防御和观察敌情;层间有墙内梯道或木梯相通,底层深入地下,备有水井、石磨等生活设施,并有暗道通往城外,是战乱时族人避敌藏身之处。

> 藏兵洞

藏兵洞上下共5层,分南北两部分,共125孔,是河山楼的附属工程,战乱时主要用来驻扎家丁和垛夫。最高一层设有炮眼对着城外,既可以发射火器,又可以观察敌情;下面的三四层主要用来供家丁居住,最下的一二层用来储备物资。

如果一层层铺实的话,不仅会耗费大量的砖材,而且增加了墙体的自重,不利于城墙的牢固。而拱形窑洞一方面节省了砖材,一方面又增加了预应力。可以说,藏兵洞既具高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又有丰富的艺术构思,是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

> 紫云阡

紫云阡是陈廷敬的墓地,占地16000平方米。这里主要建筑有石牌坊、御书挽诗碑亭、十通高大的甬道碑等。

> 南书院

南书院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典型的明末清初的建筑风格,由南、北两院组成,是陈昌言、陈昌期兄弟所修,是陈氏家族的子侄们学文习儒科举仕进的地方。

院落规模宏大,主体建筑宽敞明亮,严谨整肃。陈廷敬等众多陈家后人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启蒙教育,从而才金榜题名,走向人生的辉煌。

> 大学士第

大学士第俗称相府院,始建于明朝末年,于清初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间,屡经改建而成。整个建筑布局为前堂后寝、东书院、西花园、小姐院、管家院。院内迎客大厅“点翰堂”匾额为康熙皇帝对陈廷敬多次作为会试主考官为国家遴选众多栋梁之才而表彰与褒奖。康熙皇帝曾两次下榻到此。

> 中道庄

中道庄城门建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是皇城相府的正门。根据陈氏家谱记载,“中道庄者,上有西坪庄,下有三槐庄,故以中道庄名”。

> 石牌坊

约建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是陈廷敬官居吏部尚书时奉旨而建。整座牌坊四柱三门,高大雄伟,蔚为壮观。坊额雕龙镌凤,基座瑞兽环拥,上面详细记载着陈氏家族一门五代人的官职和功名,是研究陈氏家族发展的真实佐证。

> 陈氏宗祠

建于明嘉靖年间,分为祭祖堂和先贤祠两进院落。参观时要尊重宗祠礼仪,感受其中的庄重氛围和古代建筑魅力。

> 中华字典博物馆/树德院

中华字典博物馆也叫树德院,位于内城东北角,建于明嘉靖年间,这里是陈廷敬曾祖父陈三乐的居所,现在是我国第一座以字典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

中华字典博物馆

这里有独特的建筑形制,包括东西向的两个并列四合院,主院由正房、厢房和倒座组成。建议仔细观赏建筑结构和细节,特别留意三层楼房和天井的设计。

> 御史府

御史府是陈廷敬伯父陈昌言的府邸,因其担任都察院御史而得名。府邸主体建筑被建成并列两院,左边是庭堂,右边是内宅。这里可以欣赏府邸的建筑风格,感受历史的氛围。

> 小姐院

陈氏闺中小姐的居所,其院落与西花园过厅相通,独特的卷棚顶设计,低矮的屋身,展现出古代贵族的优雅气息。在这里,你可以欣赏花园美景,感受古代建筑的魅力,带来别样的体验。

> 止园

修建止园是陈昌言所主张的,陈昌期为了满足其兄长的愿望,便在顺治八年开始动工修建止园、书堂,历时两年终于建成止园。陈昌言在清顺治十年(1661年)的夏天,休假省亲回到家中,看到止园美景情不自禁写了诸多诗作表达对花园的喜爱。

皇城相府止园

这是陈氏家族最大的一处园林,占地近1.1万平方米,相府主人经常在这里召集文人墨客饮酒作诗、陶冶情操。止园内绿满荫稠,流水潺潺,怪石嶙峋,波光粼粼。

止园的“止”出自《诗经·小雅·绵蛮》:“绵蛮黄鸟,止于丘隅”,意思是说毛茸茸的小黄鸟栖息在山岗上的一个角落,既表达了陈昌言当时处境艰难,犹如一只漂泊不定的飞鸟,急于寻找栖息地的愿望;又抒发了自己生不逢时,深感仕途暗淡,迫切希望能够返居故里,过上清静淡泊生活的心态,所以便取名为止园也有停下来享受生活的意思。


1. 建议找一位导游或者跟着旅行团走,听讲解的同时也不会错过重要景点,剩下时间可以自行闲逛,或者在绿满荫稠的止园里闲坐片;

2. 游览皇城相府大概需要4-5小时,如果你对实景演出感兴趣,可以在夜晚七点半购票观看《再回相府》表演,表演大约1.5小时;

3. 相府门票还包括周边其他景区,如:相府庄园是新开发的生态农业园,适合带孩子游玩;西山院是皇城相府斜对面的道观,能望见相府全景;

4. 皇城相府每天都有节目表演,可参考下图合理安排时间。图片来自官网,具体节目安排建议当天咨询景区。

距离皇城相府1公里有一个郭峪村,不要错过这里。这里几乎可以看作皇城相府的前世,当年的皇城村正是源出于此,但这里郭峪古城却没能拥有相府的今生,虽然古城也经过了大力改造,修建了新的门楼与城墙,街上也摆放着几尊民俗雕像,但游人寥寥。

郭峪村由郭氏家族所建,以姓氏命村名。其中的郭峪古城建于唐初,它依山傍水、规模宏大、形制完备,城内豫楼高耸,古庙森严,官宅豪华,民居典雅。古城现存老狮院、小狮院、陈氏12宅、王家13院等明代民居40院1100间,是一座典型的城堡式村落。

现存古堡墙高12米,宽5米,长1400米,堞楼、城垛、城门、水门俱全,堡墙上开凿有三层628眼藏兵洞,居住与防守功能兼而有之。

城内古老的巷道以石条铺就,曲径通幽。巷道两边均耸立着两层楼高的明代民宅。但多数民居残旧不堪,无人居住,一些新建楼房夹杂其中。沿着新修的步道跟着清晰的旅游路标走,还是能见到几处古迹。

高耸的豫楼和相府的河山楼一样,曾作为军事防御工程使用。豫楼底层墙厚2米,设有石碾、石磨、水井等生活必备设施,通过石门暗洞,可进入两条暗道分别通向城外。二层设有炮眼,三层以上均为住所。顶层墙厚0.8米,设有垛口和堞楼。

但如今则在豫楼楼层间陈列着关于郭峪村的历史资料和一些民俗生活物件儿,登顶可以眺望不远处皇城相府全貌。门楣高大气派的老狮院和西门处的汤帝庙,还能感受到一点旧时的繁华。

与皇城相府一山之隔还有一座湘峪古堡,它是明代后期户部尚书孙居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孙鼎相兄弟的故居,是孙氏家族为抵御流寇土匪所建。因为孙氏兄弟中的老三孙鼎相曾担任过副都御史,所以也被称为“三都古城”。

古堡坐北朝南、揽水靠山,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竣工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历时20年修建完成。这是一座蜂窝式城堡,全部由砖石土木结构建造,采用中国古典城池的“内城外郭”模式,内部街道、巷道分布有序。

湘峪古堡

古堡的城墙高大宏伟,城墙上整齐排列着藏兵洞的拱形窗孔,城门前石狮守卫,牌坊高耸,远望令人感到震撼。同时,千余米长的城墙,将村落包裹得严严实实,城墙与城内房屋上的拱形窗孔,密密麻麻,犹如蜂窝,被当地人称为“蜂窝城”。

可惜,湘峪古堡虽也有北方乡村第一明代古堡的名头,但和郭峪古城一样游客寥寥。古堡修缮一新,越往里走,新建的房子越多,但如果细心观察,还是能看到精美异常的雕花门楣、石柱和石雕。

不要错过竣工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的“双插花”院,其布局状如中国古代双插花官帽,非常独特;你也可以走到村中最高处眺望古堡全景,你会发现湘峪古堡的布局是堡寨中少见的棋盘形。

下图是我们汇总的部分晋城市木构建筑,因图片较长,两张完整汇总请在后台分别回复关键词:山西木构建筑晋城木构建筑

晋城市木构建筑汇总(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