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药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述评

 广交友 2024-07-10 发布于山西
图片

周郁鸿

[摘要]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衰竭性疾病,以骨髓造血干细胞减少和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本病归属于中医学的“血证”“虚劳”“髓枯”“血虚”等范畴。近年来,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但现有西医治疗手段有限,且存在长期疗效欠佳、不良反应大等局限性,而中医药在该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发展70余年。经过众多医家理论与实践的探索,逐渐形成了以补肾为核心,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泻火调肝、祛痰为辅的基本治则。本文围绕再生障碍性贫血理论溯源、中医证候类型演变、治法研究、中医药实验进展进行论述,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展望,以期为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

正文

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下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骨髓造血衰竭性疾病,临床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特征。根据疾病症状及发展速度,可分为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临床上后者占绝大多数。2017年,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制订《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1],不再区分急性和慢性再障,而是根据骨髓象和血象水平,将其分为重型再障、极重型再障和非重型再障。《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22年版)》把非重型再障进一步分为输血依赖型再障和非输血依赖型再障,并对输血依赖型再障进行了相关定义[2]。目前,所说的慢性再障主要是非重型再障,非重型再障随着疾病的迁延可以逐渐进展为重型再障,也就是重型再障Ⅱ型。慢性再障具有病程长、病情易反复的特点。对于慢性再障的西药治疗,目前一线还是免疫抑制治疗、促造血治疗(雄激素、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等)、支持治疗等,尽管目前的方案获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仍存在药物依赖、不良反应大、患者生活质量受影响等问题。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再障的报道日益增多,其优势及应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吴迪炯教授在202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的优势病种遴选工作中,经过专家论证,凝练了中医药治疗慢性再障的优势作用:改善外周血象,提高证候疗效与患者生活质量,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及调节免疫功能。本文将围绕再障的理论溯源、辨证分型,慢性再障的治法、中医药临床和基础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述评。

1  理论溯源

2  再障的证候类型演变

3  慢性再障病机与治法研究

3.1 脾肾亏虚为病之本,补肾健脾宜贯穿始终

3.2 肾虚夹瘀,从瘀论治,祛瘀方可生新

3.3 肝火伏热失疏泄,清火调肝促条达

3.4 痰为病之标,补肾祛痰溯其源

4  中医药的靶向基础研究

4.1 “害虫”破坏——免疫调节

4.2 “种子”缺陷——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

4.3 “土壤”损伤——改善造血微环境

5  问题与展望

小结

众多医家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探索,完善了治疗慢性再障的理论体系。中医药尤其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再障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因此,作为新时代中医人,要突破瓶颈、打开思维局限,寻找中医药治疗再障的最佳切入点,有机整合中西医诊治思路,结合两者优势,有望突破慢性再障疗效停滞不前的瓶颈期。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