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炎二年十二月丙子帝至井澳飓风大作舟败几溺帝惊悸成疾旬余诸兵士稍集死者过半元刘深袭井澳帝奔谢女峡复入海至七里洋欲往占城不果 景炎三年二月帝舟还广州 三月帝迁驻碙州 曽渊子至自雷州以为防知政事广西宣谕使时渊子起兵据雷州元兵谕降不听进兵攻之渊子奔至碙州遂有是命 夏四月帝崩 众共立衞王年八岁矣 五月改是年为祥兴元年乙酉升碙州为翔龙县遣张应科王用将兵取雷州应科与元兵三战不利用因降元 六月帝迁居新会之厓山升广州为祥兴府 八月加文天祥少保信国公张世杰越国公 九月葬端宗皇帝于厓山陵号永福 帝昺祥兴二年春二月六日崖山兵败 世杰乃与苏刘义防维夺港乗昏雾溃去 世杰将赴占城土豪强之还广东乃囬舟南恩之海陵山散溃稍集议入广飓风大作将士劝世杰登岸世杰曰无以为也登舵楼露香祝曰我为赵氏亦已至矣一君亡复立一君今又亡我未死者庻几敌兵退别立赵氏以存祀耳今若此岂天意耶风涛愈甚世杰堕水溺死 福建浦西赵家堡(校对) 赵若和谱序 不期年,元兵且至,连日大战,吾知势已败、与许达甫黄侍臣等以十六舟夺港而出,遇陈宜中在广崖之浅澳大会,欲往福州,以图匡复王室。船到广东南澳之七十余里,飓风大作,宜中船破,遂登合浦,予冒至浯屿之东,船亦失其杠具,就于浦西登岸,后徙鸿儒积美居焉(现为赵家堡)! 王材谱序 随卫王播迁于广东新会之崖山,奉杨太后懿旨,保若和郡王。不期年,元兵俱至,连日大战。余知势迫,乃与张世杰,许达甫等十六船,护王夺港而出,遇陈宜中船于广崖之浅澳大会;欲往福州图恢复,忽飓风大作,世杰不幸船沉,宜中船破,因登合浦;惟余与达甫四船护王及父天从公,漂至浯屿前,又失杠具,乃天浦东登岸,匿王为我黄氏合居。 海陵山,明嘉靖三十一年应贾撰《苍梧总督军门志》阳江北津寨之“阳江與图”中有记载:海陵山属阳江县内一巡司,有都,东有海陵澳,西有同戈船澳,此处可泊船,不畏四面风,向无兵船防守,海贼常泊于此。 海陵巡司,明正统七年置,旧为海陵砦。 清雍正九年重置,初并无衙置, 惟租民房居之,.乾隆三十年巡检沉开周始建置于粪箕澳,乾隆五十年后澳中铺户畏洋匪烧劫散去,置废。嘉庆五年巡检扬永宁募金建置于闸坡澳。 清顾祖禹撰《读史方舆记要》载: 海陵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大海中。周三百里,列为数峰,高三百余丈。旧名罗洲,又名罗岛。其中峰名草黄山,其东为平章山,下有平章港,受海陵涨潦,以达于海。宋末,张世杰败于崖山,将西趋占城,复谋入广,回舟舣此,飓风大作,世杰取瓣香,登舵楼祝天,赴海死处也。明洪武四年,官兵追败海寇钟福全于海陵山,即此。《郡志》:海陵西南为马鞍山,下为<同戈>船澳,西北为鹤洲山,海陵巡司置于此。又西北为麻龙渡山,四面皆大海也。 也就是说,康熙30年,因地壳运动,地质不断上升,海陵山也向着岛华丽转身(海陵岛),平章港也靠別了港的年代,成为陆地滩涂,由康熙56年的围田(塞筑那都黄围)变成今之丰产垌。 海陵巡检司,明正统七年置,后废为海陵砦。至清雍正九年重置,初无衙置,惟租民房居之,乾隆三十年巡捡沉开周建置于粪萁澳,乾隆五十年后澳中铺户畏洋匪烧劫散去,置废嘉庆五年,巡捡杨永宁幕金建罝于闸坡澳。 平章港《阳江县志》有载: 阳江有张太傅墓,在潮居里赤坎村,去阳江七十里许,密尔平章港。宋南渡祥兴二年,太傅既弱,诸将函骨葬于此,后二百年为明弘治己未,阳江县令黄岩柯昌始大封厥墓,又于墓前构祠,请记于陈白沙先生,诺而未果,越嘉靖二年癸末,阳江太守罗侨重修并作祠记。 平章港,宋元时期称海陵港,《昭忠录》载: 世杰与殿帅少保苏刘义、都统张达、尚书苏景瞻等十九舟斫断碇石,乘风水之势决围东走。 恒追世杰至高州界不及,世杰后二舟来降,恒班师于崖山,刻石纪功而还。世杰等南奔不能达占城,于是回船沿海收散卒,承宣使周文英等皆会。四月八日,至海陵港遇飓风,舟遂覆,世杰溺焉。苏刘义本吕氏之客,诸吕降,招之不从,至是与张达、苏景瞻等皆死于海。明日,文英收世杰尸,火于海滨,文英以世杰枢密印及余兵赴广降。宋亡。 崖山兵败突围后,初隐据海陵港为水寨,恒追至高化亦无踪。从二月六日至四月八日历时两月后,内无粮草 ,外无援兵,最终大势不可为而绝望放弃匡复,世杰赴海死,陈宜中豋合浦(北津港东合浦烽燧和合浦村),黄天从父子护赵若和于福建浦西登陆隐居(今赵家堡),苏刘义血溅都宁。终作鸟兽散,皆隐居于港之周围、南恩州和海陵山周围海域,或为流冦、绿林、蛋家,隐姓埋名为潮居者,皆以此为聚居之所,入元后周围潮居者以此为聚集处也,因祥兴元年六月帝昰于硇州即位后,陈宜中左承相兼枢密使,陆秀夫右承相,张世杰为太傅兼枢密副使,后陈去占城逾意,朝中仅乘张世杰独揽军政大权,故其属下皆尊他为“平章枢密使”,困怀念其主帅张世杰为平章枢密使,故逐渐称之为平章港,开始曾在港的后山坡上举行大型祭祀活动,祭祀崖山亡灵,如今只留下祭祀园的传说,历史的痕迹已渐去。 据曾氏塘边房族谱记载: 塘边房开基祖约生于明景泰(1450年)间,单名瑶,别字辉玉,号述溪,故祖祠名《述溪曾公祠》。述溪公以上祖源,谱序清楚交代“因世远年湮,耳目无由靚记”。然祖上世居平章港,其子孙将祖居堂屋修楫为祠堂,因年久失修加上康熙元年的迁界而倾圮,于乾隆初年迁至村西现址。而后五代,因迁界而谱牒无存,回界后亦难备考,据父老传闻,仅得其梗概。而后各代生辰、忌日,葬处都记录淸楚,每代都有人或修楫、或祭祀张世杰墓,此俗成惯例直诞伸到淸光绪十九年(1893)述溪公十四世孙光渠公尚综理重修张世杰墓。该迹象表明,塘边房开基祖述溪公是弘治己未年始修太傅的发起人之一(此时年龄约50左右),亦是公开了“隐藏了170年的太傅坟秘密”的人,也是几代人传承下来的守墓人,他的五、六代先祖是追随张世杰南逃至平章港的或亲朋或挚友、或忠诚的部属,亦或是曾渊子之后(此只是探寻祖源的测)。 不过,塘边族人尚留存遗嘱: 平章军国重事,始于祥兴元年,崖山之后,忠骨藏海底,孤孀遗于堡,为避张宏范追杀,隐姓尽分四房,尽忠报国遗家驯,忠骨难平海底深,元胡不复江东界,不可放下仇恨心。 因平章港特殊性,整个明清时期,港周围村庄统称平章堡,于乾隆十年与平佘堡划清堡界,至清末民初更名为阳江县第五区平章堡,建国初为乡(平章大队),1959年后分出山拔大队,如今称为:阳江市(江城区)海陵开发试验区平章村委会。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胜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漁樵江渚上, 惯看明月秋风, 一杯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 都付笑谈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