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雷州市鹅感村人才辈出,“五子登科”佳话传!

 jtq感恩一切 2024-07-15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在雷州市北和镇东北部,有一条三面山岭环抱,一面河水蜿蜒流过的盆地村庄——鹅感村。该村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已历400多年,2014年被评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

图片

 图 鹅感村牌坊

建村于明正德年间,水陆交通便利

01

取名“鹅感村”,村庄自然与鹅有渊源。

明正德年间,官氏祖先梅岭公为避战乱,从雷城曲街搬迁到鹅感村牛桃岭居住,当时取名那感村。梅岭公养了一对白鹅,这对白鹅天天下山到一块水草丰美的地方觅食,引颈高歌直到傍晚仍留连忘返,每天都要主人下山去引逐才回。梅岭公随后便随鹅搬下山居住,开基建村,并改名为鹅感村。

鹅感溪发源于调风镇境内,流经南兴、龙门、北和、企水等镇,然后注入北部湾海康港。该溪一年四季碧水盈盈,川流不息。古时它是一条黄金水道,木帆船从海康港能上溯直至龙门镇,这里常常舟楫云集,商贸繁荣。安铺、北海的商人经常用木帆船装运陶器、家具、生活日常用品进来鹅感沿河村庄销售;又收购当地的农产品运出。

陆路在村中也有一条古道,贯穿雷州半岛南北,南起广东省十大渔港口之一的乌石港,沿途经过北和、鹅感、干塘、安榄渡、雷州府,北至湛江,向中原大地延伸。

鹅感村凭其独特地缘,水陆两路交通便利,财帛丰厚,村民生活富足。

图片

 图 三面山岭环抱的鹅感村

尊师重教,文风盛行,人才辈出

02

数百年来,鹅感村尊师重教,文风盛行,人才辈出。鹅感村史上出过举人2名,贡生、监生50多人,《雷州志》均有记载。

官介是乾隆三十年乙酉科举人,钦赐县官,可惜未上任便已逝世。他文笔生辉,墨迹飘香,现仍存两副楹联:“愿丰年斗米三钱天子乐民民乐业,庆良夜千金一刻灯花留月月留人”;“三阳开泰报宗功爼豆周隆合四房贡监生员行三献于十二日,元夜留春逢庆诞鼓钟节奏祝千秋寿富男子贺元宵而百万家”。

鹅感村“五子登科”的故事在雷州民间也广泛流行:官冠、官镐、官侯、官爵、官灞五兄弟同为乾隆年间贡生。兄弟五人一起赴考,同时金榜题名,名扬雷州半岛。值得一提的是,兄弟五人的才华博得主考官汪庸中师高度赞赏,题赠牌匾“盛世右文兼右武;一家难弟更难兄”。尤其是官冠,他足智多谋,才思敏捷,打抱不平,深受雷州人民爱戴。

该村现代后人建树者也数以百计,曾在各学校担任校长的就有20多人。

图片

 图 清末民初建起的碉楼

40多座明清古建筑古朴幽香

03

鹅感村如今还存在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40多座,保存比较完好的古民居有“藩佐第”“奉政第”“博学第”“外史第”“二肯第”“勋德第”“二尹第”“德晖”“树德”“翰苑”等。

村中现存的“藩佐第”“奉政第”“外史第”“二肯第”“德晖”五座古屋,是官家父亲在乾隆年间为五个儿子所建。据传,当时五屋同时破土动工,震动四方。

建于乾隆年间的福堂庙,占地面积138平方米,建筑工艺精湛,雄伟壮观,2010年重建。

道光年间,鹅感村建起了一座二幢三层的绣楼,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楼高12米,墙体厚1.5米,密布炮孔枪眼,楼门有栏柱。

清未民初,社会治安混乱,该村又建一座碉楼,作防卫之用,占地面积及建筑规模与绣楼一模一样。

道光二十七年,在离村不远处的山门岭,建起了一座高大雄伟的“南国女宗”官——吴氏节孝御赐牌坊。该牌坊坚固,至今保存完好,牌坊上面留有很多文人墨客的笔迹,是雷州市的名胜古迹之一。

村东还有一座“明善寺”,是清末民初达俊禅师所创建。寺中花果满园,风景优美宜人。沿着寺外往东行几里,便是民国二年雷州名人符炳记组织广富户商人捐资建起的钢筋水泥大桥——仙渡桥,至今仍保存完好在用。

图片

 图 青石铺砌的村巷

古民居修复遇困境,技术资金问题突出

04

走在鹅感村的古老青石路上,一条条青石路被磨得洁净光亮,时光恍惚回到几百年前。

据介绍,鹅感村共建有四条大巷,分别为石狗巷、大宗巷、福堂巷、中央巷,四条大巷与众多小巷连接,纵横交叉,全部用青石铺砌而成。村中现存的古民居有“藩佐第”“奉政第”“博学第”“外史第”“二肯第”“勋德第”“二尹第”“德晖”“树德”“翰苑”等40多座。

记者走进其中规模最大的“藩佐第”,房主是老三官元栋,房屋面积1300平方米,三路布局,以中轴线对称,“三进二厅”,分为五部分:下井庭、照壁、大庭院、客厅、正堂,两侧还有包帘、厢房,一共40多间。三进的顺序依次为顺庆、槐庆、善庆。古宅具有清代的建筑特色,建筑工艺精湛,雕檐画壁,有山川胜景,奇花异草,喜鹤红梅,狮子企坎,浮雕彩绘,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鹅感村的老支书官善生介绍,2007年前“藩佐第”保存较好。但2007年年8月,该村遭受百年一遇特大洪水,“藩佐第”的后花园和两边厢房基本倒塌,“幸亏古民居的墙基、墙体主要是用青石所建,较耐水泡,现在所看到的也只有当年建筑的三分之二”。记者在屋内的墙壁上,清晰可见了到2007年的水浸痕迹线超过2米。

“勋德第”的主人老大官元勋在海南担任过押粮官。因为这座古宅比较宽敞,新中国成立后曾被用作村中的托儿所。

走进“二肯第”,一座现代的恢宏建筑便耸立在眼前。官善生告诉记者,“二肯第”是几个月前刚花了几十万元装修好。记者现场看到,外墙用现代水泥和混凝土修葺一新。

规模恢宏的老四官元宪“奉政第”这时则正在维修,门口堆放了许多包括水泥、砂石等建筑材料。现场监工官扬是“奉政第”屋主的后人,他告诉记者,祖屋年久失修,不少地方摇摇欲坠,“奉政第”后人经商议,决定对祖屋维修。“不修复房子估计不久就会坍塌,但我们又不懂'修旧如旧’这些技术,只能按照现在的技术去维修。”官扬指着现场的沙石对记者说。

来到”翰苑”,门前的照壁高大厚实,如一个充满沧桑的老人静静耸立着思考历史。屋不大,但总体上保存完好。踏入内屋,大门上的窗花雕工精致细腻,构思独特。

记者走到绣花两座碉楼现场看到,两座建筑也坍塌了一部分。

自2007年百年一遇的洪水发生后,该村在离鹅感村几公里的地方规划建设了新村庄。北和镇镇长陈里明说,鹅感村现在大部分的村民住在新村,对旧村的古民居管理和保护,已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

北和镇党委委员陈华盛认为,随着自然灾害的侵蚀和岁月更替,鹅感村的古屋日渐坍塌,一年比一年减少,一些古屋的后人也没有能力去修复,他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关注,加大修复进度。

特别是“德晖”,村民介绍,由于老五是最小的孩子,得到家族的疼爱,用的材料也是最好的,所以保存最好。整座屋雕工精美,特别是门前的两根腰粗石柱子,高度达到二三米,令人惊叹。

“要按照'修旧如旧’的方法来修复古宅,目前有两方面现实的困难:一是缺少资金,二是当地没有这方面的修复技术。”陈里明坦言。

文章来源

湛江日报

鹅感村山环水抱,明清古建今犹在 人才辈出,“五子登科”佳话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