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0日,《中国旅游报》头版报道《诗画江南 别有“驿”境》。浙江实施省域旅游驿站品牌建设战略,通过“提品质、重推广、树典型”,有效提高了旅游驿站公众知晓度、使用率和影响力。该报道中象山驿站建设情况占到了较大篇幅。 近年来,象山县围绕“北纬30°最美海岸线”IP、“海上两山”滨海环岛风景道建设,打造了功能融合性强、标准化程度高、空间美学属性突出的“青年与海”系列主题旅游驿站,为游客提供产品化、集聚式的旅游公共服务新体验。“助力强县富民 点靓北纬30°最美海岸线——浙江省象山县全力打造'青年与海’旅游驿站”入选2023全国旅游公共服务优秀案例,成为旅游高质量发展助推强县富民的典型代表。 ▲青年与海观赛营地 ▲青年与海观赛营地 旅游驿站因其自身功能往往呈现小而散的特点,但作为一种旅游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县域层面又应当进行整体性的谋划。象山以《“海上两山”最美风景道建设方案》为基础,文旅主管部门牵头高起点规划旅游驿站建设,编制《“青年与海”主题驿站群实施方案》,围绕选址重要节点、带动乡村风貌提升、突出文旅融合和业态植入等要求,精心选定19个驿站点位,列支投资预算3000万元,向全球招募旅游驿站青年设计师,计划新建以观景平台、网红拍摄点、旅游码头为特色的7个综合型旅游驿站和12个轻量型旅游驿站,最终形成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的“青年与海”旅游驿站群。 ▲青年与海观赛营地 同时,文旅部门还出台了《“青年与海”主题驿站群建设工作任务》,明确项目时间节点、资金保障和责任分工,并结合县域“北纬30°最美海岸线”工程,通过LOGO及标识标牌设置、道路地绘等方式,推进“青年与海”主题驿站群视觉系统的形成,以系统化、结构化的理念将得天独厚的山海风景串点成线、织线成面,推动旅游驿站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建设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是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但必须秉持“微改造、精提升”的共享发展理念,反对大拆大建、重复投入。象山坚持深挖本地特色资源,利用已有建筑或设施,两年来因地制宜地打造了一批集休憩补给、信息咨讯、文化展示、购物体验等服务为一体的旅游驿站,其中省级旅游驿站10个。 ▲三生石野奢营地 例如将水桶岙垃圾填埋场改造成三生石旅游驿站,实现了乡镇“暗角”到旅游“亮点”的蝶变,该驿站投入市场后,受到游客大力追捧,迅速成为象山旅游网红打卡地;再比如西海岸旅游驿站的前身是村里闲置的村民礼堂,通过改造升级竟变成了一个数字科技特色旅游驿站,集游客中心、数字体验馆、象山渔瓷馆、乡村书吧、休闲咖啡吧、农副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等共富元素于一体,成为盘活乡村闲置资源的典型样板;还比如大塘港旅游驿站、茅洋旅游驿站等由于都是利用乡人民政府的废弃建筑改造的,其选址就在乡村的中心位置,因此在旅游旺季、节假日时,不少周边村民都自发前来驿站开展公益服务,逐步形成了“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 ▲西海岸旅游驿站 ▲山海汇驿站 作为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旅游驿站,建设易运营难,而离开了运营的驿站其本身就不具有可持续性。为此,象山坚持旅游驿站规划、建设、运营同时起步、同样要求、同等重视,探索政府与市场合作的旅游公共设施运营路径。 ▲大塘港旅游驿站 例如大塘港旅游驿站的基建以及主体装修由晓塘乡人民政府完成,驿站涉及功能配置、项目布局则由引入的运营公司完成,形成了港畔露营区、休闲观光区、野餐休憩区、露天影院等丰富业态,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也提升了驿站自身的造血功能,自2022年7月落地营业以来,经营收益已超千万元;再例如西海岸旅游组建了由政府、国有企业、投资商、运营公司、村集体、村民等多元利益相关方组成的西海岸共富联盟,村集体的闲置资产作为资本投入改建成旅游驿站,运营公司负责驿站的市场化运营并设立产业共富基金,驿站营业收入和税费返还部分作为基金收入,今年“五一”期间,该驿站共接待客流5万余人次,驿站配套的业态和项目实现营收70余万元。 ▲西海岸旅游驿站 旅游驿站既是为游客提供在途旅游服务的空间,同时也可以作为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全产业链衍生融合服务的空间。 ▲大塘港旅游驿站 比如大塘港旅游驿站在提供休憩、补给、咨询等基本服务之外,创新搭建“青农创客”本地品牌直播间,与浙江万里学院等高校联合建立大学生乡村振兴实践基地,通过乡村旅游直播咨询、助农培训、农产品展销、品牌形象展示等方式,提供政策解读、资源整合、平台搭建、市场营销、产业升级等衍生服务,截止目前共实现象山柑橘网络直播销售1.6亿元;再比如西海岸旅游驿站在提供旅游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努力叠加数字和文化元素,运营360°数字体验馆和渔瓷非遗馆、组织“青年与海”演员集训营、建立西海岸外景拍摄基地等,做足“旅游+数字+文化”的全产业链融合大文章。 ▲西海岸旅游驿站 由县文旅主管部门牵头,联动资规、发改、交通、水利、港航和各属地单位,“齐抓共管”旅游驿站建设的前期选址谋划、方案竞赛、深化设计、造价审查、立项批复、实施建设、综合协调和督促落实等各个环节。 面向社会招募旅游驿站优秀设计师,成功举办“青年与海”象山滨海环岛风景道主题驿站群新锐设计师邀请赛,受到国内外设计领域的广泛关注,共收到200次以上注册报名,最终吸引到74组设计团队、168位国内知名青年设计师和海内外建筑名校师生的踊跃参与。这是以开放、多元、前沿、符合当代年轻人审美的方式,将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物理建设升级为艺术创作。 把旅游驿站建设和运营工作与“亚运城市”“微改造、精提升”“三清三美”、交旅融合改革等有机结合,实现了信息共享、资源集成、成果叠加。驿站群打造创新利用水闸、观潮站、码头、水文站、观景平台等老旧设施,植入新业态、新服务和新体验,推进“水利+”“交通+”“气象+”“渔业+”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借力文化赋能、产业赋能、科技赋能,突出存量优化和质量型增长,打造具有自我创新力和延展性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松兰山白日梦径 树立“政府顾全局,公司精收益,百姓得实惠”理念,创新“国资+民营+能人”的组织形式,招引专业公司或职业经理人组建旅游驿站运营团队,坚持“市场化运作、产业化融合、品牌化宣传”,破解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维护成本大、服务质量差、发展不可持续等制约难题,吸引年轻人回归,促进产业链整合,带动周边区域消费和就业,铸就乡村振兴的“共富秘钥”。 可以说,观浪潮、临滩涂、探海岛、访盐田、望灯塔、穿石林……被誉为“1号公路·黄金海岸”的象山滨海环岛风景道有序串联了“万象山海”的自然奇观和民俗风情,彻底打通了“藏在深闺中的美景”的最后一公里。 ▲松兰山旅游度假区 以旅游为主,交通为辅的象山旅游驿站建设从细处着眼、小处入手,通过“微改造、精提升”打造规范化、多样化、品质化的服务和消费融合场景,满足了游客体验,提升了县域旅游公共服务的硬基础和软实力,助推了强县富民。自开启旅游驿站项目建设以来,各级政府已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2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27.3亿元,成功创建省级旅游驿站10个;引进专业运营团队7家,吸引青年回归就业上千人;2022年,旅游驿站累计接待游客达150万人次,游客满意度达百分百,带动定塘、东陈、晓塘、茅洋等乡镇的餐饮、民宿实现大幅度增收。 未来,象山将依托区位优势、生态优势、文旅优势,品牌塑造和“海上两山”滨海环岛风景道建设,持续推进“精特亮”工程精品线路创建,深化改革创新,提升公共服务,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服务体验,奋力打造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精彩海洋板块”和海洋经济示范区的“重要窗口”,努力绘就具有象山辨识度的“万象山海共富图”。 来源:北纬30°最美海岸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