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你带来不一样的见解 关注 ![]() 天价彩礼与大龄剩女 ![]() 当今中国,出现了两个现象,一是农村的天价彩礼,二是城里的大龄剩女。如果只出现其中一个,那也不足为奇。这两个现象同时出现,就显得很魔幻了。这说明我们处在一个魔幻的时代。 彩礼,古已有之。《礼记》中就有“六礼”之说,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的纳征指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也就是所谓的彩礼。但是,对古人来说,有彩礼,必有嫁妆。嫁妆的价值不会低于彩礼的价值,这本质上就是娘家对女儿成立家庭的一种扶助。这种古风,既符合风俗,也顺应人性。毕竟,谁家不希望女儿过得好,哪有把女儿当作一种商品出卖呢? 这种习俗,直到本世纪初,也是正常的。以我老家为例,也就是网传天价彩礼的起源地江西老区,过去,我们身边的亲友结婚,女方家庭一般都是在彩礼的基础上再加一点钱作为嫁妆带回男方家庭,加的钱越多,女方家庭越有面子。如果有谁家不回赠,那就遭人耻笑,认为这家父母是卖女儿。所以,有些不爽的女方家长,也就是骂一句赔钱货,万万不好意思赚这彩礼的钱。 然而,近年以来,互联网上有了天价彩礼的概念,而且这种概念,往往与江西绑定在一起,令人诧异。通过多方了解,才知道,如今江西农村的彩礼水涨船高,愈演愈烈,更关键的是,有了天价彩礼,并没有天价嫁妆作为回赠。据传,某些地方的农村,三十万的彩礼,女方回三床棉被作为嫁妆,这跟卖女儿有何区别?而且,这并非江西特有的现象,而是全国农村的普遍现象,无非是程度的差异。 当彩礼与嫁妆对等时,彩礼仅仅是一种礼仪,嫁妆是对夫妻新组建家庭的一种支持。当彩礼与嫁妆不对等的时候,彩礼变成了一种购买对价,嫁妆反而成了一种礼仪。婚姻,异化成了一种买卖交易,女性,成了一种被买卖的商品。 当然,就有女性提反对意见了,认为彩礼是对女方的一种补偿,彩礼是婚姻的保证金,彩礼大小,反映男方的诚意大小。彩礼由女方父母保管,成为女性婚后自由支配的小金库。即使是某些标榜独立女性、现代女性的群体,面对彩礼这个话题,态度也变得暧昧不清了。 先不论天价彩礼背后的根源,起码说明了一点,那就是,如今的婚恋市场貌似成为了女方市场,女方掌握了定价权与议价权。可是,另一个现象的出现,就让天价彩礼变得有些魔幻了。 那就是城市里庞大的大龄剩女群体,使用“大龄剩女”这个概念,并无对单身女性的不敬,只是沿用常见的说法,若有得罪,请多包涵。 前不久,杭州举办了千人相亲大会,很多人到场发现,绝大多数为女性,男性如凤毛麟角,而且不排除某些男性是举办方拉来烘托气氛的托儿。这种尴尬的场面,不仅仅出现在杭州,还出现在各个城市举办的相亲活动中,几乎成了一种常态。对举办方来说,邀请到足够多的男性来参加相亲活动,才能彰显自己的组织能力。很多婚介机构,婚介网站基本上只收女性会员费,对男性免费,掌握足够多的优质男性会员,才能在市场中有一席之地。那些缺少优质男性会员的婚介机构,只能关门大吉。 据笔者观察,笔者在杭州认识的男性,几乎都是已婚;那些未婚的,基本上也属于不婚族,有婚配意愿而没有结婚的男性,一个也没有。相反,有强烈婚配意愿而未婚的女性,却非常多。无论线上还是线下,似乎都在反映一个事实,婚恋市场已经成了男方市场。 一边是普遍天价彩礼,一边又是到处大龄剩女,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答案都是真实的,都是这个魔幻年代的魔幻现实,而且这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魔幻感,来自于时代的新旧交替,来自于社会的剧烈转型,来自于人心的动荡不安。 天价彩礼的存在,归根结底有几个因素: 一是农村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的观念仍然浓厚,成为一种普遍的思想桎梏。中国传统社会属于农耕文明,农耕文明以家庭为核心,衍生出各种社会关系,最终化家为国。家庭不仅是经济载体,还是政治载体,更是文明载体。能不能繁衍后代,关系到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生死存亡。所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成了很多人的紧箍咒。虽然改革开放已经几十年了,市场经济冲击了农耕经济,农民纷纷进城,开始浩浩荡荡的城市化历程。但是,人的思想,并不是那么容易转变。毕竟,对很多人来说,小时候的生活,类似于古代,过了若干年,却进入了现代社会。变化太快,思想跟不上了。今天的农村,很多人用起了手机电脑,开起了小轿车,住上了精装修的小别墅,但是思想还停留在大清朝。传宗接代,仍然是许多农村家庭的头等大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倾其所有。 二是城市化大步向前,大量农村女性流入城市,农村的适婚女性较少。新中国成立后,有那么几十年,农村男性娶媳妇是非常容易的事,可以说只要不是残疾人,不是穷乡僻壤,大概率都能娶上媳妇。为何?因为一大二公的模式,农村人口流动性非常小,农村女性很难进入城市,那就只能在村里消化。按照人类生育的自然规律,男女比例本来就相差不大,农村内部婚配,那自然不缺老婆了,更不用谈什么彩礼了,那是封建糟粕。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史无前例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特别给女性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比如广东等地的电子厂、服装厂,女工比男工还要吃香一些。大量女性进入了城市,凭借自己的双手养活了自己,也扩展了眼界。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看惯了城市的灯红酒绿,怎么还愿意回到农村的黑灯瞎火?宁可不婚,也不能便宜了农村的光棍汉啊!这样一来,农村的适婚女性就越来越少了。 三是留在农村的男性,往往自身条件一般,不得不通过金钱贿买来促成婚配。前面说了,史无前例的工业化城市化,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了城市,这其中既有男性,也有女性。男性稍微优秀一点的,基本上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在城市里扎根,获取一份较好的收入,这种人,自然也不太能遇到婚配难题。但是,大多数农村男性,都是能力平平,外出打一年工,仅仅够养活自己,略有结余,置办一点家电家具,也算不错了,加之外貌平平,谈吐一般,与异性交往中也讨不到什么喜欢,在父母的催促下,走上了相亲道路。适婚女性那么少,自身条件又平平,不靠钱砸,如何能娶到老婆?农村又是一个热衷攀比,没有隐私的社会,这种婚恋市场演变成了一场拍卖会,导致了彩礼水涨船高,彩礼越高,女方面子越大。至于男方如何四处举债筹集彩礼,那谁还管得了,娶不起就别娶嘛! 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一方面催生了农村的天价彩礼,另一方面催生了城市庞大的大龄剩女群体。 男性大抵是向下兼容的,女性大抵是慕强,这无关乎道德评判,而是一种基因的选择。七分的男人可以接受所有的女性,七分的女性,基本上只能接受八分以上的男性。 然而,无论男女,绝大多数人顶多6分,无论家世还是学历,无论财富还是外表,无论思想还是谈吐,都是普普通通,一生都是庸庸碌碌,为了基本的生计而奔波,起早贪黑,能够实现收支平衡就算不错了。 城市中家境较好的男性与农村出身,能力较强的男性,都可以评为七分以上,但是这个群体,占男性总数的比重,实在是有点低。原有的城市女性和农村进城的女性数量,实在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六分女性一般只愿意接受七分以上的男性,而那些六分及以下的男性,已经被排除了城市婚恋市场,这样就导致了城市婚姻市场中的男性出现了巨大的缺口,这种缺口,是无法补充的。 另外,工业化为女性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使得女性有了较高的经济地位,赋予了更多选择的权利。不需要为了基本的生计,委身于一个各方面都让自己瞧不上的男人。只有真正优秀的男人,才能让她们倾心。这种宁缺毋滥的心态,致使这些女性一方面渴慕高质量的婚姻,不停地在各种相亲大会上来来回回,另一方面又总是无功而返。 于是乎,一次一次相亲,带来的只是一次一次打击。偶尔抚镜自照,再好的化妆品都已经遮不住细细的皱纹。社交越来越疏离,人情越来越冷淡,逐渐发现这个社会的满满恶意,只能给自己裹上一层更坚固的外壳。 有人问,农村光棍与大龄剩女结合,那不就是两难自解吗?这种话说起来,更是对女性的满满恶意。要明白,看起来是男与女,实际上是永远不愿意交叉的两条平行线。看起来是婚恋难题,实际上是历史传统的伤口,是社会发展的阵痛。 天价彩礼与大龄剩女现象同时凸显,表明中国社会正处于一种深深的撕裂中,有的阶层正在努力中抽搐,有的人群正在失落中消沉,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如隔天壤。旧的底色尚未褪去,新的基础并未稳固,历史的画卷有如从天而来,又向远方消逝。 2024年5月24日星期五 ![]() 作者:欧阳律师 |
|
来自: 振王府图书馆 > 《恋爱相亲人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