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济西之战——燕破齐的关键之战

 寂寞中快乐 2024-07-17 发布于北京

战国七雄,最不显眼的应算是燕国了。从当时的地理分布上看,七雄之中的越、魏、韩相对位居中原,东有强齐、西有强秦、南有劲楚、北有燕国。居中的三国,先后都有主动称霸或被动抗霸等一系列战事;齐、秦、楚三国,更是在后期基本形成三强的局面下,谋划称霸统一中国从而创造了战国时期各自的战事辉煌。相对于上述六国而言,居北的燕国实力和名气就要小多弱化多了,如果没有乐毅伐齐这一经典战事,燕国恐难以列入七雄的行列。


济西之战,是燕攻齐的关键之战,是乐毅伐齐之战的关键之战,从不同角度研究,

此役也被称作“燕伐齐之战”或“乐毅伐齐”或“五国攻齐之战”等。

战国中期,齐、秦两强东西对峙,相对较弱的燕国与齐是近邻。燕王哙于公元前318年让位于燕相子之,以致公子职与子之因争夺王位而发生内乱。公元前314年,齐宣王采取孟轲建议,派匡章率“五都之兵(国家常备军)”和“北地之众(地方军)”攻燕。由于燕国军民痛恨统治者的暴政,士卒不愿作战,齐军进展顺利,在50天之内攻下燕都蓟(今北京),杀燕王哙和子之。但由于齐军在燕大肆烧杀抢掠,燕国民众纷纷起来反抗,各诸侯国也准备出兵救燕,迫使齐军撤退,公子职继位为王,即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后,吊死问孤,广招贤士,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与百姓同甘共苦,与苏秦、郭隗议定报齐破国之耻的战略策略:①争取与国。提出“与天下共图之”的战略,主要是采取“上交、伪尊和削弱”三项政策。上交即联合赵,争取秦;伪尊即假装尊重齐国,使齐君臣麻痹骄傲;削弱即怂恿齐伐宋,削弱齐国力量等。②招贤礼士。于汤水旁筑起高台,积黄金于台上,以奉养四方来士,称“招贤台”或“黄金台”,各方人士争赴燕都:乐毅从魏国来,剧辛从赵国来,邹衍从齐国来。

公元前301年齐宣王死后,湣王即位,南攻宋、楚,西击三晋,连年征战,国力日耗。燕昭王想乘机攻齐,但从燕国的土地、人口和经济条件看,燕仍然远不如齐国,单凭燕国本身的力量,不可能战胜齐国。在此形势下,燕将乐毅和燕相苏秦提出争取与国,孤立齐国;并怂恿齐国灭宋,以加剧它与各国的矛盾,尔后联合各国,大举攻齐。燕昭王采纳了这一计策。《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遂伐宋,宋王出亡,死于温。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各国为了自保,纷纷反齐。

战前,燕国的可贵之处在于很清醒也认识到单凭一国力量难以制齐,必须把“与国”做实,按照既定策略,燕的三步关键策略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①首先是赢得齐国的信任。为此,燕表面上臣服于齐,并派苏秦入齐进行离间活动,取得了齐湣王的信任。齐国被燕表面的屈服所迷惑,放松警惕,对燕不加戒备,甚至连防备燕国的兵力也全部从北面撤回。②其次是秦国的参战。公元前288年10月,秦约齐王同时称帝,结成联盟;燕派苏秦至齐进行离间活动,劝说齐湣王撕毁齐、秦盟约,废除帝号,而后伺机灭宋。齐湣王果然被打动,于12月废除帝号,转而与各国合纵攻秦,迫使秦国“废帝请服”。秦国对于齐国的单方面毁约非常痛恨,对于其来讲,借天下合纵之力摧毁最强大的敌手齐国,是求之不得的好机会,对于燕邀请其参加伐齐的行动没有不参加的理由,便欣然接受;秦的加入影响和带动其他诸国纷纷跟进。③第三是齐灭宋国。公元前286年,齐灭掉了宋国。邻近齐国的宋国,土地肥沃,生产发达,其大商业城市定陶的巨大税收,尤为齐、秦、赵三国所垂涎。宋为齐所灭,不仅加剧齐同秦、赵的矛盾,也对韩、魏、楚形成严重威胁,因此导致齐与各国矛盾异常尖锐。燕利用这种形势,积极活动,终于和各国结成攻齐联盟。

这样,燕国内政、外交各项工作基本就绪,公元前284年,燕王调集全部兵力,秦派斯离与三晋之师会合,赵王以相车印授于乐毅,联军正式成立并以乐毅为统帅。齐国也举全国之兵力,以触子为大将,以达子为副将,迎击5国联军于济西(古济水之西,今山东高唐、聊城、临邑等县地区)。由于齐湣王在灭燕时的残暴杀戮,燕国军民仇恨在心,极欲早日图之而后快;也是在征燕之后,齐湣王的随意杀害人民和臣属,军民本已离心怨恨,加上对峙其间,齐湣王又以不战将斩首相逼,齐军将士更为离心离德。所以在联军的强大攻势下,齐军很快溃败,统帅触子逃亡下落不明,副将收容残兵退守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辖区)附近的秦周。乐毅在济西消灭齐主力之后,给秦、韩两军以重金并遣还其回国,派魏军略取故宋之地,部署赵军以收取河间之地,这样,四国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便非常乐意地听从了乐毅的命令而停止用兵于齐。最后,乐毅亲率燕国军队,追击逃跑的齐国军队。

然而,就在乐毅准备独率燕军长驱齐国腹地之时,燕国内部出现了反对声音。剧辛,一个来自赵国的谋臣,他也是当年燕昭王下求贤令后来到燕国的贤士,亦是辅助燕昭王振兴燕国的功臣之一,在当时,与乐毅、邹衍齐名,但与乐毅不同的是,剧辛为人谨慎小心,他不是一个敢于冒险的人,所以当乐毅准备深入齐国腹地之时,剧辛便建议乐毅:

“齐大而燕小,赖诸侯之助,以破其军,宜及时攻取边城以自益,此长久之利也。今过而不收,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燕,而结深怨,后必悔之。”(《资治通鉴·周纪》)

在剧辛看来,济西之战的胜利,主要借力于诸候的帮助,现在乐毅毅然独率燕军主力灭齐非常不可取,如果这么做,燕齐两国必将结下血海深仇。且齐国地大物博,想彻底灭齐难于登天,而且其余四国已经退兵,行灭齐之实的主要就是燕国,若日后齐国复苏,必将首先发兵于燕国以报灭国之仇,到那时,燕国又将陷入无休止的战乱之中。而真正的利燕之策应该是,乐毅率众只夺取齐国数座边城,而后循序渐进,逐次蚕食削弱齐国。

这个声音在当时对于志得意满的燕昭王及乐毅看来,是胆小退缩的懦夫之举,显然不会被君臣二人所采纳。乐毅反驳道:

“齐王伐功矜能,谋不逮下,废黜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戾虐,百姓怨怼。今军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过恤下而抚其民,则难虑也。”(《资治通鉴·周纪》)

在乐毅看来,齐王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罢黜贤良,专信谀谄小人,政令贪虐暴戾,百姓十分怨愤。加上齐军新败,此时乘胜追击,必然激起齐国百姓反叛,内部发生动乱,消灭齐国指日可待;如果不抓住时机,等到齐王痛改前非,施行良政,逐渐恢复国力后那就难办的。于是遂率军直驱,齐人果大乱失度。

在攻克齐其余城池的过程中,乐毅早闻齐国画师王蠋贤能,命令军队在王蠋画邑30里内不许进入,并派人去请王蠋。王蠋道谢不往,燕人以杀屠相逼。王蠋曰:

“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齐王不用吾谏,故退而耕于野。国破君亡,吾不能存,而又欲劫之以兵,吾与其不义而生,不若死!”遂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脰而死。

这件事让乐毅大受触动,认识到治理齐国光靠武力上的征服远远不够,必须采取温和的政策以征服人心。一方面,实行德惠政治,主要采取七项措施,以笼络民心,主要是:休整燕军,禁止侵掠,救济逸民,显而礼之,宽其赋敛,除其暴令,修其旧政。另一方面,亲至城郊祭祀齐桓公、管仲,表彰齐国的贤良人才,赐封修治王蠋的陵墓,留用齐国大批军政人员,收买人心,施行以齐国人治理齐国人。自此,燕师乘胜长驱,齐城皆望风奔溃,燕军主力直取临淄,之后采取分兵攻城略地,并在半年左右时间内,攻取齐城70余座,均改为郡县,隶属于燕,齐国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座城池苦苦死撑,以待复国。同时,齐国人接受燕国所封君号、领取俸禄的有二十余人,接受燕国爵位的有一百多人。

至此时段,应该可作为济西之战的结束线。之后的即墨保卫战也或是齐国收复失地复国之战,从战争的对立方来看,虽可作为济西之战的延续,但前后两段的主角发生了变化,攻守也发生了转换,结局也各不相同,所以应作为两场影响都非常深远的战争来研究。

济西之战,弱燕胜强齐,其中的原委最值得后世学习借鉴了。

①从君主层面看。齐湣王与燕昭王相比,虽然燕昭王的贤明也没有在历史上得到普遍认可,但齐湣王的昏庸无道却是有目共睹,乐毅的分析最有体现(如上所述)。对此,荀子有一针见血的评论:

国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齐湣、宋献是也。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资治通鉴·周纪》)

从齐湣王的昏道亡国阐发认识,核心之义就是:治理国家的君主如果提倡礼义,就可以称王,树立信誉就可以称霸,玩弄权术则必然灭亡。这就是齐国丧国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从主帅层面看。乐毅,一战留史,被后世供奉为“武庙十哲”,其军事才能自然不用多说,在此役当中展现出来的政治才能和治国经略尤其难能可贵。《资治通鉴·周纪》记载:

乐毅修整燕军,禁止侵掠,求齐之逸民,显而礼之。宽其赋敛,除其暴令,修其旧政,齐民喜悦。乃遣左军渡胶东、东莱;前军循太山以东至海,略琅邪;右军循河、济,屯阿、鄄以连魏师;后军旁北海以抚千乘;中军据临淄而镇齐都。祀桓公、管仲于郊,表贤者之闾,封王蠋之墓。

这里的措施可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整顿军纪,这是吸取齐伐燕的惨痛教训,唯恐引起齐民的集体反抗;二是求教于齐之隐士高人,施以充分尊重以起示范效应;三是减轻赋税,解除暴令,恢复传统,以改善民众的生活,笼络人心;四是祭祀先人,表扬贤能,显示出一个贤能君主的形象;五是赐封修治王蠋之墓,更是反映乐毅不计前嫌,豁达大度的胸怀。以上五点,是安邦治国的普遍性规律,是治国理政的上上之策,自古有之,后来者不断发扬光大。

《十七史百将传》:“孙子曰:'衢地则合交。’毅约楚、赵、韩、魏之兵以伐齐。又曰:'城有所不攻。’毅不取莒、即墨是也。”

③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当时,燕弱齐强是共识,虽经几十年(从被齐占领之后起算)韬光养晦,积蓄力量,但其土地、人品和经济条件与齐相比,仍然悬殊,因此单凭燕国一国的力量,无论如何打不败齐国。对此,乐毅针对当时齐、秦东西两强对峙,赵、韩、魏、楚均受齐国威胁的形势,提出“与天下共图之”的方略,联合各国共同攻齐。《东周列国志》这样演绎:

乐毅对曰:“齐国地大人众,士卒习战,未可独攻也,王必欲伐之,必与天下共图之,今燕之比邻,莫密于赵,王宜首与赵合,则韩必从;而孟尝君相魏,方恨齐,宜无不听。如是,而齐可攻也!”

“与天下共图之”,从乐毅的建议上升到国家的战略,这是济西之战取胜的最主要因素。在这一战略指导下,苏秦游说齐国破秦齐之约而离析秦、齐争取到了秦,诱齐灭宋削弱其力量而引诸候忌惮纷纷响应燕,等等,诸项措施无不在国家整体战略指导下展开,足见一个大的正确的国家战略对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时代的重大影响。

以上三个方面,有其足够值得学习的地方,仔细研之共鸣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