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读带着孩子一起读这本《我的阿勒泰》,一部描写阿勒泰地区的自然风光和当地居民的生活的小小散文集,每个小故事都挺有意思,有的令人回忆,有的令人向往,有的让人深思,尤其是那些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处让我和孩子们神向往之。书中有很多细腻的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作者李娟小时候的朋友,“宿敌”,看着就觉得有意思,好像自己小时候也做过那些类似的,令人气恼的事情。还有李娟妈妈那一个个给商品起名字的神操作,令人佩服不已。 尤其是给不知道什么木耳的哈民们,起了一个“卡拉蘑菇”的名字,也让我是给孩子们好解释了一下。(说明一下:卡拉是哈语的“黑色”的意思),木耳,这个菌类,在李娟妈的嘴里,就给咱们的哈民同胞翻译成了“黑色的蘑菇”,绝不?一个字:绝! 不过,这段关于木耳的文章,让我看着、读着,就觉得味道不对了,原本是自然的山林采摘,晒干,去市场上换取一些日常的盈余。怎么就演变成了一场因木耳引发的灾难了呢?你能想象吗?为了那点木耳,人们竟然破坏了这么美的自然环境。把哈民们赖以生存的草原,森林大肆的破坏掉了,还留下了成片成堆的垃圾,让原本犹如世外桃源般的阿勒泰,成为了当地原住民的梦魇。 说实话,读完之后,我对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特别是看到那些因为人类贪婪而破坏环境的场景,心里实在不是滋味。 这让我不禁想起去年看的另一本很是类似的书,罗安清的《末日松茸》。这本书在一开始讲的是在日本两颗原子弹爆炸之后,首先绽放出生命的一种植物就是松茸。而松茸这种菌类在目前还不能被人类所驯化,只能依靠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的一次偶遇,才能获得和松茸的亲密的接触。而也是因为松茸的美味和珍贵,无数来自八方的人们,为了获取松茸,而对森林大肆的破坏。 这两本书中的这些桥段,如此的类似,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都是人们为了那眼前的利益,无视自然生态的平衡,只为一己之私的任意妄为。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在阿勒泰前几段文章中,提到的那些令人厌恶的蝗虫。 有时我认为,人类的贪婪和私欲,在一方面是对那些为了谋取私利去破坏环境的人的愤怒与怒吼,另一方面又是对这种人的行为的极度反感和自叹的无奈。 这种无奈的感觉,就好像是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提到的,那个清朝末年叫做王圆箓的道士,把敦煌莫高窟中12箱6000多卷的藏经书卖给了那个叫做斯坦因的英国人,其原因就是英国人认为我们中国自己不能保护好自己的文化遗产,那么就由他们英国人来帮助我们保护。这些经书,卷卷都是无价之宝。 叫王圆箓(路)的道士(图片源于网络) 余秋雨在书中写到,如果时间能够穿越的话,他希望自己能站在斯坦因的车前,展开双臂,向着斯坦因大声喊道:“等一下!” 但,如果斯坦因反问:“等什么?” 是啊,等什么呢?那种既愤怒且无奈的五味杂陈,又该何处宣泄? 图片源于网络 无论是《我的阿勒泰》中的木耳事件,还是《末日松茸》中的松茸掠夺,都让我深刻体会到,人类其实在某些方面和蝗虫是一样的,都是在无休止地只为自己的私欲索取着,不计后果地掠夺着。 人类可以为了自己的私产,自己的粮食,去杀戮蝗虫的生命,那当人类自己也做出如蝗虫般恶劣的行径时,又有哪些更加高级的生命或是规则来捍卫这个星球的生态呢? 《我的阿勒泰》也好,《末日松茸》也罢,都是通过作者的笔尖,文辞的力量,来引起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我们每个人都是地球的一部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不出意外的话,我觉得,未来的时间里,环境保护的领域,将是全地球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核心。 喜欢这篇文章吗?请收下,分享,我的名片。 每天阅读,每天分享每天推送更多的精彩内容,一起交流,一起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