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战役,它扭转了华东的战局,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一环。这场战役中,中共领导的华东野战军与国民党军整编74师进行了殊死搏斗。尽管敌我双方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但最终解放军取得了胜利。在这血腥的战斗中,有一支阻击敌军增援部队的壮举震惊了所有人,他们不顾次行动的危险性,临危不乱、视死如归,用鲜血和生命写就了英勇的一页,令人感佩和敬畏。这支部队到底是谁? ![]() 47年春季,国共双方在华东地区的战事已持续了8个月有余。虽说当时国民党在人员和装备方面占据优势,并占领了105座城市,可总共也有70多万国军被解放军围歼。 为了扭转被动局面,蒋介石下令国军在晋鲁豫、晋察冀一带防守,并企图从山东与陕甘宁解放区打开突破口,转攻华北、东北。当时国军用于进攻山东的兵力高达24个师,45.5万人,三大主力都有所派遣,阵势十分浩大。 ![]() 按部就班、齐头并进的新作战方针也给了解放军全新的挑战。几次试探性进攻后,华东野战军发现敌军密集难打,只得听从中央军委的指示'忍耐,待机处置'。 5月10日,敌军大部队行军至沂水以南,华野决定出手,瞄准了蒋介石的精锐整编74师下手。华野第一、八纵队被派出割断74师与其它部队的联系,尤其是第一纵队任务最为艰巨,需绕道包抄74师。 ![]() 双方在孟良崮及周边地区展开了殊死搏斗。华野5个纵队仿佛汹涌的江水将74师团团围困,而74师之外还有10多个国军整编师在外围虎视眈眈。一旦阻援部队未能顺利,主力部队就有陷入被动的风险。 天马山地处孟良崮西北,是阻击敌二五、六五两师的关键地带,防守重任落在第一纵队肩上。敌二五师的指挥官黄百韬曾多次亲自率领部队发起猛攻,一度攻上山腰,守军伤亡不断增加。 危急关头,一支友军28团2营突然现身山沟,他们原定攻打孟良崮的任务被一纵师长廖政国紧急征调前来支援。经过一番激烈交锋,这支增援部队奋勇杀敌,终使天马山阵地得以守住。 ![]() 国军其他几路增援也均被化解,华野第一纵队主力部队趁机将敌74师团团围困、歼灭,敌方师长张灵甫阵亡。这支临危受命、不辞生死的28团2营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英雄的史诗,他们以热血和勇气捍卫了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孟良崮战役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代价也是惨重的。据统计,国民党军共有1.3万人伤亡,被俘近2万人,其中不乐参加了解放军的也不在少数。而华东野战军的伤亡人数更是高达1.2万人,这在整个解放战争中都属于残酷程度的战役之一了。 这场战役的胜利给了国民党军极大的打击,蒋介石当时也是怅然若失。事后他对前去增援的部队大为不满,一怒之下撤掉了整编74师所属第一兵团司令员汤恩伯的职务,连那个奉命前去救援并进攻天马山的黄百韬也因'救援无能'而受到了处分。 ![]() 很多军事专家在分析孟良崮战役时,都将国民党军在此地的惨败主要归咎于其指挥体系的失效。当时尽管国民党军在山东四面开花,但所有作战方案都来自于南京国防部的拟定,前线作战情况需层层上报给蒋介石,再由蒋介石下达命令传递到前线,中间环节繁多,决策力量分散,指挥体系效率低下。 相比之下,解放军的指挥体系就高效得多。当时陈毅和粟裕就驻扎在离前线不远的西王庄,亲自掌控着整个战局,第一手掌握战场信息并指挥调度,反应迅速,指挥有力,才最终取得了胜利。 ![]() 除了指挥有方之外,解放军战士们的英勇付出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不难发现,在那些关键时刻,往往是一些不顾个人生死的英勇之举挽救了严峻的局面,为最终的胜利注入了力量。 正如那支28团2营一样,他们临危受命、视死如归,用生命和热血捍卫了战役的胜利。当危机来临,廖政国师长只手剩7、8个警卫员时,这支部队挺身而出,他们不顾本来的任务,毅然决然投入这场生死之战,用鲜血凝聚起了顽强的阻击力量,悍勇顽抗,直至击退了敌人的猛攻。 ![]() 他们英勇壮举的身影已经深深印在了战史的丰碑上,成为了那个年代最可歌可泣的铁血篇章。那种视死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今天的人们铭记和传颂。 解放战争到处都是这样的英勇事迹,只是常年战火硝烟,令其中许多动人的细节早已被遗忘在尘埃里。我们应该让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重现光芒,去缅怀、铭记那些可爱的人民儿女,他们用生命和热血书写了不朽的丰功伟绩,为今天的幸福生活铺平了道路。 ![]() 历史总是在血雨腥风中前进的,孟良崮战役就是解放战争硝烟弥漫的一个缩影。在这场激战中,双方无辜士兵付出了惨重的生命代价,鲜血染红了孟良崮的群峰。但正是因为有那些视死如归的英勇战士,才造就了最终的胜利,一朝辉煌方可化作永恒。我们永远不应忘记他们的贡献,更应传承和发扬他们那种革命英雄主义的种子,去缅怀历史、热爱和平、为国家的富强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头条首发大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