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辨证施治 该患逢经期,非但月经未至,又见鼻血咯血,此称“逆经”或“倒经”,随证以“血衄”治之,初诊拟定辨证与处方如下。 6剂,水煎服,每日1剂,日2次。 2.复诊反馈 复诊:2023.06.13 6剂,水煎服,每日1剂,日3次 23.06.17反馈:诉今晨月经至,嘱续服。 2024年回访:至今每月月经正常,未再流鼻血及咯血。 3.处方思路 在此案之前,我并未接诊过逆经的患者,遂咨询了师父朱培府先生,师父告知可用柏叶汤为主方,再做加减。 1.主方:柏叶汤是《金匮要略》中记载的一首治疗“吐血”的精简小方,仅“柏叶、干姜、艾叶”三味药,均有止血功效,是对症施治的专方。 2.加减:初诊时因是网诊,没有脉诊支持,仅从可掌握的病情分析,“怕热,眠差、梦多、易怒,大便2-3日/次,原来月经鲜红,白带异味,见有黄苔”,温热证更明显,有“热入血室”之嫌,遂合用小柴胡汤的精简方——小阴旦汤,以前胡推陈出新、黄芩逐水下血闭、生姜温中止逆。 3.调方:至二诊反馈时,见其衄血改善、舌苔转薄转白,遂考虑其热已得清,应当本着师公刘志杰先生言“法当护其阳,决其邪,病乃治”的属厥阴病辨治法则,固护阳气、扶正为本,故将小阴旦汤改为大阳旦汤,嘱患者续服巩固。 依疗效来看,也较为满意,处方应算得当。 4.诊后思考 师公及诸位师长常常教导我们,临证首要注重“寒热表里虚实”,再参合“十六纲辨治要诀”,以顾全病机。 该案首诊时的六纲寒热对我而言不好拿捏,在师父的指导下拟定了属少阳的方向。复诊时症状减轻、舌象体征改变,则提示了寒热病机也在随之变化,病情在传变转归,便需要调整标本主次的方向,由属少阳转向属厥阴去考虑。 患者的病机证候是在随时变化的,那么治疗方向也要随时改变。 这些病情变化转归与辨治思路的理解,真的是只有在临床实践后才会慢慢体会、加深印象。 仅以这个小小的案例,分享给各位同道一点我的思考和体悟。 点击进入上方小程序,可查询更多学习内容 医师简介 罗琪琪,中医执业医师,汉传中医二代弟子(师从朱培府先生)。 声明 本公众号文章所列处方仅供学习交流 非中医专业人士请勿随意试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