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泥水匠

 zhongsy1213 2024-07-18 发布于上海

匠,是乡村间善于用砖瓦和砂浆砌筑修建房屋等建筑物的工人

很简单,普遍是亦工亦农。工具有泥刀、托泥板、弯尺、吊线等。平时农闲务工,农忙务农即使有造房子工地东家一般也选择在农闲时施工。如果是进建筑工程队,季节性农忙期间,他们也要停工回家去抢收抢种。

匠有二类。一类主要是作头(工头)结帮负责,以盖新房为主另一类为个体单打,砌砌头、搭搭猪棚、浇浇场等都称师傅,要求东家配备或作头招聘个小工做下手为他服务。干活前,小工要把各种砖瓦材料准备好,提前拌好泥浆。泥匠要啥,工资待遇相对低一档。

大多数为男性,半路出家多,很少从小当学徒的。因为男的胆大脚头硬又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生产队集体劳动靠挣工分吃饭又苦又累。男青年要跳农门,就托亲靠友去拜师,当学徒,不但吃饭不费钱,工资比务农高,而且人轻松又受到大家尊重。我们长征大队陶花兰是远近闻名的大师傅,不仅造子砌墙头是高手,在打灶头方面也独树一帜。他打的灶头省柴好烧,还会在灶壁上留下字画,十分美观。除了农家灶外,又会打老虎灶,多眼灶等。因此人花篮灶陶花兰五十多岁年纪,中等身材,瘦削庞;做事讲诚信,重质量,不糊弄人,不拖泥带水。人也随和,口碑也好,爱说爱笑。是个老手匠,是玩泥刀披石灰的行家手。他收过很多徒弟,连自己三个儿子也承父业。陶花兰的队伍庞大当年大队五匠组水匠,多数是他的徒子徒孙。各个生产队新建房屋大多出自他们之手,既改善了乡村面貌,美化了乡村环境。

也很危险。1978年,党的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好转,农民收入的逐年增加,加之公社里又建起了砖厂,为村民改造房提供了便利条件。这时候,家都追求生活改善,住上新房。一时间,的人家多起来。泥匠终于热门起来,派上了用场。东家在建抛梁满龙腰,西家先得赶场子打地基建造新房子的匠忙得不亦乐乎!这时候,因使用建筑机械少,仅仅依靠人力搬运上水泥梁水泥楼板和砖瓦,稍有不慎,伤人的事故常常发生,严重的会出现死亡。直到1980年代后期,才由公社建筑工程队统一监管,有了卷场机、搅拌机等建筑机械,逐步实现和完善了农房标准化施工和验收的制度。

作头作为工头、队长,常常要根据业务来招兵买马。除了村,有时还受派遣到大队、公社去建一些简陋厂房或办公场所一些排灌机口、地下渠道、水泥道路等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形势,就业机会越来越广,由于工作艰苦又不固定,故本地的匠传承很少,奔走在乡村建筑工地的普遍是外来务工人员但无论是干什么工作,这种工匠精神我们不应该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