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最后的才女,活到102岁,她说:书法是玩出来的

 书画博学 2024-07-22 发布于广东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璀璨的人物如星辰般闪耀,他们以独特的才华和魅力,在时代的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有一人,她以其卓越的书法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民国最后的才女”她就是张充和,一位活到102岁的奇女子

张充和的书法造诣堪称登峰造极,被赞为“当代小楷第一人”。她的字,宛如她的为人,清淡中透着高雅,于无声处尽显风华。

其书法之路始于临摹《颜勤礼碑》,以颜真卿的刚劲为基石,融入自身的柔情与细腻,终成独树一帜的风格。观其笔触,既有力透纸背的坚定,又有行云流水的自如,刚柔并济,展现出超越性别的大气与豁达。

在抗战时期的艰难岁月里,张充和以笔墨为伴,以书法为乐。防空洞旁的小屋里,用油桶搭成的书桌见证了她对艺术的执着与虔诚。她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创作的小楷《青城山》,字里行间,既有战火的硝烟味,又有山水的清新气,这份超然物外的心境与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折服。

然而,张充和的艺术世界并非仅局限于书法。她在昆曲和诗词领域同样有着非凡的成就。她在三十年代就曾在北大开班讲授书法、昆曲和诗词,享誉一时。

张充和出生于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家庭,曾祖是晚清名臣张树声,乃父是民国教育家张冀牖。自幼过继给二房奶奶的她,在养祖母的悉心教导下,闭门苦读诸多典籍,为其国学功底奠定了坚实基础。4 岁会背诗,6 岁识字,其天资聪颖,悟性极高。

在成长过程中,张充和深受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父亲对昆曲的热爱,让她也逐渐痴迷其中,并与大姐在《惊梦》中唱对手戏。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贯穿了她的一生。

尽管在北大求学期间因患肺结核休学,无缘获得学位,但张充和在名师的亲授下受益良多。抗战爆发后,她随沈从文一家流寓西南,期间在教育部属下的相关单位工作,整理礼乐时展示的书法艺术备受赞誉。在重庆,她结识了众多知名人士,如章士钊和沈尹默等,相互诗词唱和,其诗词创作水平更上一层楼。

张充和的昆曲演出堪称一绝。1943 年在重庆粉墨登台的一曲昆曲《游园惊梦》轰动大后方,章士钊、沈尹默等人纷纷赋诗唱和,成为抗战年间的文化盛事。她在盛年时,一袭暗色旗袍,素雅玲珑,说笑自如,将昆曲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海外,张充和与汉思先居加州伯克利,后移居康涅狄格州的北港。她在耶鲁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和昆曲,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文化。为了让昆曲在美国传承下去,她用心培养幼女傅爱玛,母女俩的精彩表演向美国人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张充和的诗词作品也别具一格,中英文诗集《桃花鱼》便是其代表作,由丈夫傅汉思亲译,堪称伉俪合作的佳作。

张充和一生低调谦和,淡泊名利。她的艺术成就不仅源于天赋和努力,更源于她对艺术的敬畏与热爱。她的艺术世界自给自足,不刻意追求外界的认可,只为内心的满足与宁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