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凝的家世及后裔

 和富博 2024-07-23

                                 和凝的家世及后裔

                                               作者:和富博           

        引子: 自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到公元960年的北宋建立,在这短短五十四年间,中国古代就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在这样一个群雄割据、一个君主如走马灯似地替换更迭的动荡时代,却有一位从平民出生的文弱书生。他一路劈荆斩棘,不断加官进爵,官位升至宰相;他年纪轻轻就文才出众,诗词歌赋誉满京城;他撤荆启门,好延纳后,“得人”衣钵相传;他辑录了古代争讼难决、冤狱、奸凶、疑难等诸多奇案,写出了《疑狱集》;他料事如神,智平安从进叛乱,制止了中原的再一次大战。他就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著名词人、司法鉴定的创始人-----和凝。然而,他的事迹却很少有人知道。

         和凝哪里人氏?他出身怎样?他做了哪些事迹?他写过什么诗词和著作?他对后世文学有什么影响?后人怎么评价他呢?他的后裔在哪里?这些问题都要进行研究和探索,本文介绍和凝的家世及后裔。

        在介绍和凝家世之前,我们先介绍和姓。

        由于和姓古无谱谍,关于和姓起源的传说众多。主要有以下说法:一是以“官名”命名的传说。据宋代邓名世所撰《古今姓氏书辩证》载:“和,出自羲和,掌天地之官。尧时和仲、和叔之后,以世官为氏。"羲和是唐尧时掌管天地四时的官,特别是黄河中下游的中原腹地,是古代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四季气候很重要。“和”是很重要的官职,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和姓后代遂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第二种传说是和姓起源于卞氏。春秋时期,楚国一位名叫卞和的玉工发现了和氏璧,后来,卞的支庶子孙有的以祖先的名字命姓,成为和姓的一支。

        汉代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3年置汝南郡,和氏一直在汝南一带繁衍生息。东汉末年,和洽举孝廉,先依附刘表,后被曹操授魏国侍中、郎中令。曹丕即位后,授光禄勋,册封安成亭侯。魏明帝时,授太常,册封西陵乡侯。和洽儿子和逌被授予‌吏部尚书之职,封为‌上蔡伯。和洽的大孙子和峤,起家太子舍人,后任给事黄门侍郎,迁中书令、尚书、拜太少傅、加散骑常侍、光禄大夫等。二孙子和郁,西晋右仆射、中书令、尚书令(宰相)。和氏遂发展成为汝南郡的名门望族。

        北魏时期,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并改姓为“和”。和跋曾任北魏尚书、定陵公。其子和归,封高阳侯,官至冠军将军、雍城镇都大将,其五世孙和士开曾任北齐宰相,封淮阳王。和姓也由此添加进了一支外族血统。此外,关于和姓的传说还有其他说法,兹不一一介绍。

        关于和凝的家世,史书记载,唐朝武后时,和凝的九世祖和逢尧效仿商朝伊尹“负鼎诣阙下上书,自言愿助天子和饪百度”,本想毛遂自荐,不料触怒武后而被流于庄州。但和逢尧并没有就此放弃仕途之路, 十余年后,乃举进士高第,累擢监察御史。唐睿宗时期,和逢尧以御史中丞摄鸿胪卿出使突厥,并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突厥默啜“敛发紫衣,南面再拜称臣,遣子入朝”,和逢尧也因此官升户部侍郎,并名载史册。

         到了唐朝末年,和姓家族又迎来了一位名人---和凝。

        和凝出生于唐昭宗光化元年(即公元898年),卒于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即公元955年),享年58岁。郓州须昌(今山东省东平县)人。他生有五子。《旧五代史》本传载:凝长子峻,“卒于省郎”。次子和岘,字晦仁,《宋史》卷四三九有传,云:“父凝,晋宰相、太子太傅、鲁国公。岘生之年,适逢凝入翰林、加金紫、知贡举。凝喜日:'我平生美事,三者并集,此子宜于我也。’因名之日三美。”和岘通理律,对宋初的礼典多有议立。开宝中,与刘温叟、李叻等奉诏撰《开宝通礼》二百卷。又善音乐,宋太祖以雅乐声离,诏和岘讲求其理,加以均节,从此八音和畅。《宋史》的礼、乐、律等志中有不少和岘事迹的记载,《全宋词》所收第一个词人即和岘。和凝第三子不见于史料记载。第四子为和㠓,《宋史·和岘传》后附和㠓传:“㠓字显仁,凝第四子也。生五六岁,凝教之诵古诗,赋一历辄不忘。试令咏物为四句诗,颇有思致。凝叹赏而奇之,语岘曰:“此儿他日必以文章显,吾老矣,不见,汝曹善保护之。”可见和凝对四子也是宠爱有加。和㠓也确有才华,他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擢进士第,后官至水部员外郎,但于太宗至道元年(995)因“风眩暴作而卒”,年仅四十五岁。值得一提的是,和㠓与父亲和凝共同编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案例选编《疑狱集》。 和凝第五子为和嵲。《宋史·和岘传》后附:“㠓弟嵲始为三班奉职,淳化中,献文求试,上以故相之后,改授大理评事。”

          和凝孙辈及以下,正史无有记载。沈括《梦溪笔谈》载,他在秀州任职时,曾见到和凝后裔和惇家藏图籍甚多,和惇称“皆鲁公旧物,末有印记甚完”。可知,秀州的和惇及后世之子孙是和凝后裔的一个分支。另外,新泰羊流和庄,有一块和聚墓碑,是元代刘元礼撰写的,碑文中有“先为汝南人,相晋、汉而有功赏,封于五代间,后徙居平阳宫山坤隅里,迁和家庄,遂占籍焉”的记载,可知新泰羊流的和聚及后世之子孙也是和凝后裔的一个分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