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之生命启示录——《道德经》悟读【第三十五章·执道乐往】

 新用户97560OBk 2024-07-24 发布于江西

道之所在天下归,

往而不害民乐随。

淡乎其味道朴贵,

五谷杂粮是真味。

【原典】

执(守)大象(道),天下往(归依)。往而不害,安平泰(平和安宁)。

乐(音乐)与饵(美食),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尽)。

【悟读】

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

此传统文化的三味之说,平淡无奇,却蕴含着美好生活之真义。

生活中,人们总是有着太多太多的想法和追求,唯独不能放下的便是“放下”。于是,众生之已有,诸如钱财、名利、地位……也就成了一道道枷锁,一座座大山,桎梏着他们,压迫着他们。

嚼菜根而得真味者,必是淡定执着之人,必是宠辱不惊之辈,必为涵养道德之士。

佛语有“开悟”一说,即对生命与宇宙本体之认识,明心见性,又曰“见道”。

“圣贤渡人,强者自渡”。现实生活中,“别人的一百个开悟,往往不如自己的一个顿悟”。

“道术法器”,是道家传承中的四个层面,它们依次影响着世人之生活甚至是命运。

本章之主题是,“万事万物,皆归于道”。在此前提下,老圣人进一步阐明了“道”之功用和吸引力。

“执大象,天下往。”一般而言,象为形象、图象、气象,与理相对。象非“道”所独有,万物皆有其“象”。此处之大象,为大道之象。

所谓“相由心生”,积善之人吉相长,积恶之人凶相生。得道高人,有多深之道行,或许难以知晓,但人们一定可以见到他们鹤发童颜、仙风道骨。有道之士,即“执大象”之人,天下之人心景仰之。

周文王统治下的西歧以道德治国,无为而治,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方贤能、平民百姓纷纷前往。或许并不明白文王有多深之道德,但他们知道跟着文王,可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道”之真义,无色、无味、无声、无形,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平淡而无穷,往往也是最具生命力的。

者,淡泊,恬淡。淡泊以明志,平淡见天真,大羹必有淡味……古往今来,国人对于淡,可谓是情有独钟。“以淡为贵,恬淡为上”,亦是老圣人之重要生命思想。因为这个范畴与道是息息相通的。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可谓是“千古平淡之宗”。

人生如花,淡者最香,雅者自贵。美丽的皮囊终将逝去,有趣的灵魂方能永恒。

“乐与饵,过客止”,世人贪图享乐,迷恋美好之物,于是在通往道之路上止步。

通过对比,老圣人是想告诉众生,音乐与美食,作用毕竟是有限的,无法与道用之无穷无尽相比较。

道心即生活”一壶茶,一袋烟,闲情偶寄云水间。看看云,望望天,无忧无虑挂心田淡中觅趣,道之所归。

其实,寻道,就是在点点滴滴寻常生活间,就是在青青翠翠美丽天地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