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古今正解第七六 七七 七八 七九
[原文]
[7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骾韧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故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77]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78]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故水(/ 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是故圣人之言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79]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右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古文正解]
行道不殆,知道不惑。贵生,贵全,贵久,贵安。
道者,天下宗;生者,天下性;和者,天下正;平者,天下势。
大物,惚恍;大强,柔弱;大方,自然;大象,清静。夫唯常,故能宗也;夫唯无,故能极也。是以,大智无为,而无不为之;大德无欲,而无不载之。夫唯道,故能为大而不败也;夫唯柔,故能载大而不伤也。是以,受国之诟而非誉,是为社稷主;受国之不祥而非福,是为天下王。同道乎无私而后得,报怨以德。
是以,圣人之于己也,不蹈危,不取福,不挠心,不嗜欲,恬淡而内宁。内宁,故能外不争,循常性,因天然,行大道,契大象,平素而德。故能体健身安,心明德浑,物我两全,是谓完善。
本道而行,含真而生,与众相宜,与物相济,知行并一,玄通而至极。
[今文正解]
依行大道不会衰败,知晓大道不会迷惑。重视生命,重视周全,重视长久,重视安定。
大道,是天下的宗主;生息,是天下的本性;合和,是天下的端正;均平,是天下的趋势。
最大的物体,却无可捉摸;最强的力量,却无比柔弱;最大的方法,却是任物自然;最大的形象,却是清虚平静。正因为大道的恒常,所以能够宗法;正因为大道的无物,所以能够极致。因此,有大智的人无为,反而无不有所作为;有大德的人无欲,反而无不能够承载。正因为依从大道,所以才能够作为大事而没有失败;正因为修习柔弱,所以才能够承载大众而没有伤害。因此圣人说:承受国家的耻辱而不贪求于荣誉,这才是社稷的君主;承受国家的困苦而不贪求于安逸,这才是天下的君王。圣人与大道一致于无私而后才有所获得,用大道玄德来对待天下的怨责。
因此,圣人对待自己,不踏入危险,不谋取福得,不扰乱内心,不嗜好欲望,恬淡而内心宁静。内心宁静,所以能够对外无争,遵循常性,因循天然,依行天地大道,契合天地大象,平常朴素而怀藏大德。所以能够机体盈健而处身安全,内心洞明而德性昏闷,做到外物与自我的共同周全,这就叫做完善的境地。
根据大道而行动,含藏精真而生息,与众人相适宜,与万物相辅助,知晓大道并笃行大道,玄微通达而到达极致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