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话老子》连载第35期:【执大象】章

 花间一酒壶 2023-03-01 发布于浙江

图片

图片

点此收听本章音频讲解


图片
《白话老子》35期:【执大象】章

讲述:黄晓明

【原文】
执大象
天下往
往而不害
安平太
乐与饵
过客止
道之出口
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
听之不足闻
用之不可既

【解说】
执大象
捕捉到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
什么是执?执,就是捕捉、把握到。
什么是象?老子81章跟象或大象有关的章句有:
第4章:象帝之先。
14章: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21章: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41章: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那么我们从21章看,象物精信,象在物精信之先;从第4章象帝之先看,象在帝之先。
到底什么是象?元代的吴澄有个注解,曰:气之可见者曰象。可见象与气有关。那么我们用白话来理解就是:气是象的载体,所以一般就把气和象连在一起说。当然吴澄的解读只能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
什么是大象?可见大象还在象之先,那就更加的无形无象,更加的玄妙。甚至我们可以认为就是大道。那大象与道的区别在哪里?道,我们指的是绝对的本体,并且演化和规约了一切未来的发展,而一切未来的演化发展,实际上都已经呈现在大象之中了。所以也可以认为,大象就是宇宙,当然也包含了人类社会的未来的一切发展趋势。但是大象还只是内心可以感到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未来的趋势,还没有发展到眼睛可以看见的,手可以触摸到的,形而下的万物层面或者说人类社会的层面。
那谁来执大象?在老子的语境当中,大象无形,象物精信,显然能执大象就是圣人。什么是圣人?圣,说文解读是“通也”。他通了什么呢?他通了天,他通了地,他通了人;最重要的他是通了道。那么老子显然通了大道。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第4章、14章、21章、25章,象物精信、惚恍窈冥、冲渊湛混,他都能够感通、返观、把握。
那么执了大象之后他做什么?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执大象的,必须是有一种天赋的使命,这种天赋的使命让他出生下来就与众不同,让他出生下来就有一种追求大道的内心,让他一出生下来就会有各种明师教导他。所以他这一路走来,一路修行,最终感通大道,最终能执大象。执大象做什么呢?所以他要去义无反顾的传播大道的思想,来完成他的使命。

天下往
天下人都来归顺。
:往、王、望,谐音;也就是说他是王者,众望所归。往,归也。“天下往”,跟着“执大象”;所以,执大象的特征是什么?特征就是天下人都向他靠拢,都向他归附,都投奔于他。为什么?我们说大象之大,指的是形而上,所以它超越了形而下,可以弥漫在宇宙之中,无处不在,也无处不显。那么它显现在哪里?显现在人的内心之中。
我们说,每一个人都是有和无的统一,都具备了形、气、神的存在。所以对大象,大象那么显然,能量那么巨大,也无处不在,那么天底下所有人的内心可能都有感应。但是,圣人是最先、最早也是最全面,感通把握的大象。并且圣人有他的天赋使命,所以他执大象,就会形成一个非常特殊的强大的气场。他的思想非常的卓越而且超前,所以他一定会表现出来巨大的人格魅力和巨大的感召力。所以感应到大象的人,听闻他的论道,内心必然受到触动,自然就会从天下各个方向都向他归往。归往他是为了什么呢?跟随圣人闻道行道,然后在人间成道,成就伟业。
100多年前的孙中山就是当时的执大象者。孙中山先生有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则亡。”所以孙中山先生建立了民国。之后的共产党人也是执大象者,所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那么这是过去的事情,当今的大象指什么?我在2017年的时候担任海淀区全民阅读的讲师,在那时候我就提出来,当今执大象有两条:第一就是通过一带一路,中国与世界一起发展;第二,我们中国人要学习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当然首先我们自己要学好传统文化,同时我们还要与世界先进文化学习交融,然后形成崭新的文化。那么过去五年了,现在看来这个大象的观点还是正确的。
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比起前五年来,在2020年开始的疫情下,三年时间过去了,明显的动荡不安。那么在这样危险的局势下,我感觉到全世界人民都在逐渐地体会到,中国的大国担当,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而这些贡献、担当都是通过一带一路,都是通过传播背后支撑的中国人的文化来逐渐实现的。
中国文化始终有这样的传统,大国担当的传统,仁慈的传统。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说:我们和中国有近2000年的关系,中国人从未征服过我们,但是在欧洲人出现两年之后,他们就征服了我们。所以说我们中国人是5000年的文明古国,我们的文化有很多的优点,有仁慈,有和为贵。我们谋求的是与天下人共同发展。那么随着我们中国国力的增强,实力的不断强大,我们中国文化一定是可以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军事的交往而不断传播过去。所以在现在看来,这个“天下往”可以理解为天下人都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也可以理解为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天下往”不一定是地域的、空间的,还可以是在网络上的人心的聚合,还可以是现在元宇宙的一种现象,所以这个“往”可以理解为天下人内心有种向往,有一种期盼等等。
【思考】
1、有大象,还有没有中象?还有没有小象?中象是什么?小象是什么?
2、既然能执大象,而第41章讲“大音希声”,还能不能“闻大音”?闻大音能不能也可以说是“天下往”?

往而不害
归往而不会相互伤害。
那么“执大象”一定是超越了动物性,超越了丛林法则;超脱了纷争,超凡脱俗,达到了玄同的境界。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所以大家聚在一起不会两两伤害。圣人不会害天下人,天下人也不会害圣人,天下人之间也不会相互伤害,这不就是一个非常和谐、非常美好的大同世界吗?

安平太
每个人都很安心,都很顺利,都很和谐。
安:心里安定下来,不会忐忑不安。
平:他的事业,他的人生道路很平坦,没有坎坷。
太:通泰,天地交泰的泰,指的是一种太和之气。
安平太指的是圣人与天下人组成的集体,那么如果是传道,可能是个小团队。圣人超凡脱俗,他的内心是相当的谦下,气质是非常的柔弱。那么,自然会上下交泰而有冲和之气。团队气氛很和谐,所以事业就能够顺利的进行。太本身也有大的意思,那么何谓大?就是天下大同,世界太平。

乐与饵
过客止
音乐与美食
能让过往的客人停下脚步
乐:音乐;
饵:美味;
过:经过;
客:客人、客栈、客居、短暂停留;
止:停下了脚步。
音乐能刺激耳根,美食刺激了眼根,刺激了鼻根,刺激了舌根,所以能让经过的人停下脚步,倾听美妙的音乐,品尝美味的食物。
那么这句话跟着天下往,可见有些人在归往圣人的道路上,会因为六根上的刺激得到了享受和娱乐而放弃了对大道的追求,停下了脚步,不再前行。那过客是什么意思?可以理解为外在的物质上的六根的刺激,它是暂时的,它是客,可以经过,可以短暂的停下脚步,可以临时做客。但是这些都不是重点,这些不是人的家,这只是临时的客栈,它不是归宿。
那么这一句话,“乐与饵,过客止”,要跟上下文关联解读。乐与饵,跟什么对举?是跟大象对举,大象是道。“乐与饵”是非道,那么也就是说不要被非道给吸引了。大象不是可以见到的象,大象无形,所以乐与饵也不是指的真正的音乐和美食,而是任何与大道不一样的、不符合的、带有有为痕迹的思想管理方法,是非道。比如说儒家讲的仁义礼等等,就是乐与饵。这在当时可能是对儒家的批评,因为孔子就讲仁义礼,但是在老子看来,这与道相差甚远。那么在《庄子》里面记载了很多故事,我们来举两个故事。
《庄子·天运》讲了一个故事:孔子对老子说,我来学习六经已经很久了,但是为什么没有人来用我呢?难道这是道不明吗?老子说:还好,你没有遇到治世的君王。所谓的六经是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而不是先王之所以治理国家的依据。你所说的就好像是陈迹,陈迹是脚印。但是这个痕迹又不是鞋又不是脚,对吧?这是我把《庄子·天运》这个故事用白话文来讲了讲。
(《庄子·天运》: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
《庄子》还有另外一个故事: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做车轮,然后轮扁就问桓公:敢问公之所读是什么呀?公曰:“是圣人之言也。”轮扁就问他,那圣人现在还活着吗?公曰:已经死了;轮扁就说:可是你所读的书是古人之糟粕也。批评了一下桓公。
(《庄子·天道》: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者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所以,《庄子》这两段寓言,意思是六经并不是道,只是先王治理天下留下的痕迹,并不是圣人的精微的思想。圣人的精微思想,是鲜活的,是语言难以表达的。能在书上记载下来的,留下来的,其实都是古人的糟粕。

道之出口
淡乎其无味
道的这种论述,很淡很淡,没有味道。
道之出口,显然就是执大象者,也就是圣人。那么圣人论道讲道有个听众,听众就是天下归往的人。圣人向听众论道讲道,讲治理国家,也讲大道的精微奥妙。
所以我们从这两句话来看,第一:道是可以言道的,不是不能论的,是可以言的;第二:道可以言,但是说出来也很平淡,没有什么味道,它不会像美食和音乐那样吸引人,让人流连忘返。
音乐和美食,它会形成感官的强烈刺激。而大道很平淡,无论是在眼上还是在耳朵上,它都不会形成强烈刺激,但是它在有形的窍上形成不了强烈刺激,一定是可以在无形的窍上,无形的心上形成强烈的震撼。为什么能够在心上形成强烈震撼?因为天下人是主动的归往。他的心已经在圣人那里了,所以天下人的心和圣人的心相连。圣人所言,就自然落到了天下人的心上,就能打动人心,就能形成强烈的震撼,所以直接改变人心。
【思考】
道之出口,圣人都说了啥呢?都有什么效果?

视之不足见
用眼睛看它,却什么都看不见
“道之出口”,圣人论道,一定会有个东西出来,但是道是无形的,虽然有声音出来,但大道是无形的。如果用眼睛去看,是什么也看不见。

听之不足闻
用耳朵听它,却什么也听不到
所以我们如果能够有幸听闻圣人论道讲道,不光是要带着眼睛去看,耳朵去听。如果只戴着眼睛和耳朵,那样既见不了道,也闻不了道,就好像是入了宝山空手而归。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要专心,要用心。听老师论道,用心才能闻道,才能见道。虽然老师论道很平淡,很平常,很没有味道,但实际上是要用心来品老师言语之中的味道。味无味。

用之不足既
用它,却不可能用完。
首先,圣人论道,说明道是可以用的。如何用?用在哪里?起了什么作用呢?
圣人开口论道,那就不是普通人说话了,可以称得上是音声相和。他的声出来就带着大音;他的平淡的话语之中,他的言就带着精信。精,是能量,是气;气当中携带着信息。
43章讲:“天下之至柔,驰驰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所以,圣人有一种至柔之气,能够穿透我们内心的屏障,能够穿透我们内心的污染,能够穿透我们内心的固执,而直接落在心的本体上,作用在听众的心上,落在了听众的心上。那么,这个能量带着信息,心就能有所领悟,就有一点点真知。心就改变了,那么思想也跟着改变;思想改变了,那么他的行为就跟着改变。所以说,圣人感通大道,他的使命就是教化天下人的,尤其是帝王。圣人改变了一个帝王,他就改变了一个国家。
其次,圣人的道,是怎么也用不完的。
14章讲:“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圣人执大象,其实指的就是今之道,就是今之大象。那么感通就是今之道用。
第4章讲“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意味着大道源源不断而出,所以圣人用之是怎么也用不完的。
再其次,圣人之道是很大的,是普世的。
所谓大,就是适用于一切状态,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在任何事物上都可以显现,都可以作用,都可以用上。而一般的治道是非道,是乐与饵,都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间的限制,有空间的限制,还有适用人群的限制,所以不可能适用于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事物上。

【思考】
1、如何才能执大象?
2、这一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35章看似很平常,很平淡,但是我们解读就是要把它解开来,把圣人的这里面的内涵逐一的解开,要用各种的方法,要应用以经解经,才能把35章的内涵来真正的解开。那么我的解读实际上我想还是很肤浅的,还是很片面的,还希望大家多多给予指点,大家互相互参,互相启发,然后才能够真正的相互提高。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