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连载】道德经 深度解析《老子不读》之 正反第七十八

 鹿文康金 2016-07-07
道德经 深度解析《老子不读》
编辑:中华道教
之正反
第七十八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弗知,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投稿、交流请加道长微信号:lz131919


今译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攻坚克难,即使所谓强者也不能胜过它,因水具有类似道之整体全息“无”之特性,是一种体现变易适应的柔弱存在。水能够战胜刚强,体现的是柔弱能胜刚强的道理,这个道理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但却没有人能够真正依此道理践行。因此圣人的话常这样说:能够承受起举国攻讦诟病之屈辱的,才称得上社稷之主;能够承受举国灾难的,才可配作天下之王。所有“正”面经典的言辞定论,需要以“反”的革新精神去理解才能接近于真实。


解析
 柔,指道之随顺性和变动性;弱,指道之浸透性和精准性。柔弱,指的是道作用于万物的方式是随顺变化浸透于一切并且顺畅精微准确的。这些特性,在可见的现实事物中水是最为接近的,因此这里以水性喻道性。实际上,“柔弱”描述的是“不”之震动平衡调节作用的方式是随机应变并且是浸透一切的,宇宙之“有”的万事万物概莫能外。


道不远人,人尽在道中。道,浸透着一切,支配着一切,运化着一切。在这里,老子将其比附于水。然而,就像鱼不知水之存在,正因身处其中,却难以发现浸淫其中无处不在的真理真知。对于大道真理虽然“天下莫弗知”但“莫之能行”,通行的社会行为方式和认知方式会形成一种顽固的社会势力,这种社会势力影响群体人心,形成顽固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因而,虽然有人明知大道真理之可贵,却不愿或无力起而践行。因为在如此强大顽固的社会势力下践行大道真知付出的代价太大,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天道承负、为道忘躯的精神是不可能做到的。


了悟大道并亲自实践大道的人,必然会显得与世事显性常态格格不入,也必然会阻力重重。这就是为什么凡是取得大成就者,都会遭遇炼狱般磨难。之所以有这些磨难,是因为这些磨难会像烈火烧蚀掉其负赘,澄明其心灵,以使其能容易感应大道之振动脉搏并与大道自然形成和谐共振,使其堪当大任,成圣成王,教导和引领人们与道合德,与道同化,获得灵性解放和自由。


“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说的就是那些为了人类灵性恢复灵力提升的圣人经历痛苦煎熬的原因。这些必将担当大任的人所经历苦难的看上去与苦行者似乎相似,但是苦行者是为了个人的纯净升华而得以获得灵性自由而故意受苦,圣人却是为了人类的跃升而直接承受低层次振动造成的阻碍和苦难侵袭。实际上圣人是带领人类由低层次振动向高层振动跃升,也可以说圣人是代人类承受过错,正因如此,圣人甘愿以巨大勇气和意志力接受苦难磨练以获得能力,促使人类心灵解放和灵性恢复,使人类得到整体跃进升华。


圣人所承受的苦难绝非都像人格神佛教所说的那种低层次之因果轮回报应,而是以大道之“非”来考验并促使其“反”,进而跃升到更高层次的“不”之振动平衡。圣人是带领人类“反”和“返”,带领人类灵性跃进和回归的人。圣人不是追求出离尘世而是追求澄明尘世,因此圣人不会无视和排斥不完善的世界。反观人格神教,无不是基于自身利益是恐惧并排斥“非”的。比如人格神教佛教将人的一切苦难说成“报应”,这是由于没有参悟透彻“有”之“不”振动本质所致。“报应”之说教毁灭了人类挑战困难敢于担当的勇气,限制了人克服困难的信心,将人之灵性自由的发挥死死压制住了,因而也消弭掉了人类创新动力,扼杀了人类生命升华的机会。


在道家哲学看来,人格神佛教所谓因果报应,恰恰是磨练人的“非”之因素,促使人向“可”跃进提升。可引用《孟子》原文佐证这一现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作者:李怀乾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华道教 微信平台首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