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学问: 请问怎样理解“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是《道德经》里面的话,前半句是世界观,后半句是方法论。前半句是道,后半句是德,合成《道德经》。 这句话淹没在《道德经》第四十章,在平平无奇的位置上,却可以看做《道德经》统领全书的一句总纲。 今天我们结合马哲毛选,聊一聊“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的含义。相信你会有一种获得绝世真经的感觉,在处世、修行、谋略、管理、做事等无数方面,领悟法门,一气打通,脱胎换骨。 ![]() 1 先聊前半句,“反者,道之动”。这是讲,一切事物都是负阴抱阳的矛盾体,因内部的矛盾运动,都会走向“自我否定”。 这也就是教员在《矛盾论》讲的,“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 例如,《道德经》讲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 再如,《道德经》中带有价值取向的一些论题: 白和黑、贵和贱、高和下、生和死、荣和辱、进和退、取和与。 我们今天着重分析下这些关系。前面的“白、贵、高、生、荣、进、取”占主导时,也就是当一个人处于成功的顺境,同时也潜伏着后面的否定因素,“ 黑、贱、低、死、辱、退、与”。 为什么呢?可以这样理解。顺境高位一方面让你活得舒坦,另一方面,优渥的享受因素也在掏空你的身体和心志;同时好的东西谁都想要,许多人无时不刻都在你旁边磨刀。 所以,当一个人处于顺境高位的时候,反向的因素也同时存在并生长了。 反过来,当后面的因素,“ 黑、贱、低、死、辱、退、与”占主导时,即一个人处于逆境低位的时候,也潜在包含前面的正向因素。这就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就这样,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互相依存、此消彼长,它们的主导地位相互转化,引起事物发生质变否定。 白和黑、贵和贱、高和下、生和死、荣和辱、进和退、取和与,万事万物都是如此。这就是“反者,道之动”。 ![]() 但是应注意一点,转化是有条件的。这就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空间,我们可以促成好的转化,防范不好的转化。 有一点需要注意,具体的转化可以不发生,但是长期来看,转化一定会发生。如,一代帝王,因合理操作,王权可能不在他手里跌落,但是整个王朝一定会走向毁灭。再如,革命的胜利,可能不在此时,不在某人手上实现,但革命一定会胜利。 2 “反者,道之动”,是世界观。那么“,弱者,道之用”,就是这个世界观下的方法论了。 人们其实追求的是前面的好的状态,“白、贵、高、生、荣、进、取”,但是你要执着它,结果就容易转化到对立面啊! 这个反向势能是始终存在的。这就是《道德经》讲的“执者失之,为者败之”“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所以怎么办呢?归根到底,我们其实要的就是个前途。那就要把握这个反面,“黑、贱、低、死、辱、退、与”,一个词概括就是“弱”,让它们转化到好的方面去。 注意,切入点是弱,落脚点是强。 这就是《道德经》讲的“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最后做到“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举个例子,王阳明得罪刘瑾被贬,一路被太监势力追杀,怎么逃生呢?他只有“死了,才能生”。 了然了吗?敌人让他死,只有认为他死了,他才能活。所以阳明伪装投水淹死,最后躲过追杀。 所以,历史上为了便于活命和进取,装死装傻装疯装病的屡见不鲜,这就是三十六计中的“假痴不癫”。 再如,皇帝要封赏,多数人都要丰腴的、地理位置好的土地,而有位大臣,却明确提出要某块贫瘠的、偏僻的封地。最后只有这个“傻子”大臣的子孙活下来了。 为什么呢?好地方早晚都会厮杀抢夺起来,君主也会猜忌,而且子孙也容易骄纵。这样的要贫瘠地反而子孙相对活得更好的大臣,如春秋时楚国的孙叔敖,西晋时司马炎的谋士许狂。 有人可能问了,《道德经》说“弱者,道之用”,但我们的真实目的,是强不是弱,是求好的方面,为什么要用这些不好的方面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嘛? 因为,“黑、贱、低、死、辱、退、与”,这些虽然不好,但你使用它们是可控的,是一时的,局面不会太糟,而且势能是向好的。如果一开始执着好的方面,当转化到坏的方面时,结局就会崩掉,是不可控的。 例如,王阳明的假死,孙叔敖不丰厚的生活,这些都是可控的,并可以向好转化;但如果是反向转化过去的,就可能是真死、真穷了。 再如,《道德经》讲“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在兵法等竞争策略中,如《毛选》中经常搞的诱敌深入,“以退为进”,我主动用这个“退”,对我是可控的,并且转化的结果是我真实想要的“进”; 但是,如果一开始用的是“进”,因冒进而转化到败退,这个退就不是可控的了,很可能会一败涂地。 也就是说,为什么要用弱?“弱”是一个统称,代表“黑、贱、低、死、辱、退、与”等等所有一切具有弱的特点的东西,也统称为“阴”,最恰当的形象是卑下的“水”。 用弱,可控,且可变强;用强,不可控,且结局是真弱。 ![]() 同时,有一点需要注意。用弱,不应理解为,“你本来就处境好,一定要机械地让自己不好”。不是这样的。 用弱,有的时候因斗争和形势需要,需要真实造成弱的形;有的时候,则表现为低调的心态,如《道德经》讲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聊了这么多。我们回头再整体回顾下。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是一套完整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道德经》里包罗万象地举了大量例子,广泛应用于处世、修行、谋略、管理、做事等几乎所有领域,也为后世许多领域著作,如《孙子兵法》《韩非子》以及道家修炼等提供了理论指南。 大家可再思量下,欢迎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