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儿暑热,脾胃论治

 继一 2024-07-31

图片

小儿无论在生理和病理上都与成人有所不同。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发病容易,变化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吴鞠通在《解儿难·儿科总论》中提出:“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怯,易于感触。”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小儿则》中亦提出:“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确得其本而摄取之,一药可愈。”

凡人出生以后,必赖脾胃所滋养。脾胃为后天之母,受纳运化水谷,生化气血。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所需水谷精微较之成人更为迫切。但小儿“脾常不足”,若乳食不当,或过饥或过饱,易于引起脾胃运化失常,影响气血津液之生化,导致发育受到限制,甚至发生疾病。

小儿脾胃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生长发育和抗病能力。如小儿脾胃强健,气血充盈,则形神俱足,病无所生。反之,则体弱多病,甚或少寿夭折。





夏季热

夏季热,又称暑热症,古称疰夏,多见于3岁以下的小儿,临床以发热、口渴、多尿、闭汗为主要症状。本病在我国中南地区及东南地区较为多见,好发于6~8月,而广东等南方地区炎热季节较长,故发病时间亦相应延长。引起本病的原因,大都由于婴幼儿阴气未充,阳气未盛,兼之患儿体质虚弱,入夏以后,不能适应外界炎热之熏蒸所致。

本病的一般治疗:如暑邪侵袭中上二焦,常用蒿芩清胆汤等清解暑热;暑邪耗伤肾中阴液,常用六味地黄丸等补肾滋阴。

本病经上述辨证治疗后效果欠佳者,可从脾胃论治。脾胃气阴充足,上能润肺,下能滋肾,气阴得复,暑邪自去。


01
暑犯上中二焦


临床表现:身热,口渴,多尿,闭汗或少汗,烦躁不安,咽喉焮红,口唇干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病机分析:禀赋不足,暑邪乘虚而入。暑为阳邪属热,暑热由口鼻侵袭肺胃,邪正相争,故身热;暑热灼伤津气,化源不足,水津不能敷布、熏肤、充身、泽毛,腠理闭塞,因而闭汗或少汗;暑热内炽,肺津胃液被灼,而为口渴唇燥、咽喉焮红;暑必伤气,气虚不能化水,水液下趋,故多尿;暑邪内盛,扰动心神,而为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脉滑数亦为暑热内盛的征象。

治疗法则:生津益气、养胃和脾以除暑热。

主要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取西洋参(症势轻者可用北沙参)、粳米、甘草生津益气;石斛、麦冬、知母养胃生津;黄连、竹叶、荷梗、西瓜翠衣清胃解暑。若暑热内盛,津气两伤,口渴、烦躁甚者,可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生津,兼以益气。


病案举例

暑犯上中二焦



张某,女,2岁,1974年7月21日诊。发热两旬余,口干,无汗,小便较多,烦躁不安,曾服新加香薷饮、蒿芩清胆汤、青蒿鳖甲散半月,疗效不明显。诊时身热,口渴,肛温39.1℃,少汗,小便量多,烦躁不宁,口干唇燥,咽喉焮红。舌较红,苔薄黄,脉滑数。此为暑热留恋肺胃,津液受伤。治当清胃和脾,生津益气。

处方:鲜石斛15g,生晒参(另炖冲)4.5g,生麦冬、肥知母、淡竹叶各9g,荷叶1角,粳米1撮,生甘草3g,西瓜翠衣、清水豆卷各12g,川黄连1.8g。

3剂后,身热减退,肛温37.7℃,口渴、多尿好转,烦躁近除。原方去豆卷,生晒参易北沙参12g。

又5剂后,诸症十衰八九,唯食少。此为暑邪已去,津液得复,但脾胃运化不健。治以醒胃悦脾。

处方:生山药12g,生鸡内金6g,炒谷芽15g,省头草、川石斛各9g,炒薏苡仁18g,红枣4枚,5剂。


02
暑伤肾中阴液


临床表现:身热不高,口干咽燥,形体消瘦,少汗,溲多。舌红而光,脉象细数。

病机分析:由“暑犯上中二焦”发展而来。暑热久伏,虽无化火酿毒入营之变,但热久势必耗损肾中阴液,虚热内扰,故身热不高、口干咽燥;真阴不足,形神失养,因而形体消瘦;阴液不足,无以敷布肌肤,故少汗;阴损及阳,阳不制水,故溲多;舌红而光、脉象细数亦为肾阴不足,阴不恋阳,虚热内扰的征象。

治疗法则:滋养胃津以资肾阴。

主要方药:胃阴煎。取生麦冬、生天冬、石斛、沙参、生地黄、知母滋养胃津;石膏(冰糖炙)清胃火、退虚热。若小便甚多者,酌加覆盆子、莲须、缩泉丸(包煎),既能引诸药入肾,又能固肾涩尿;如阴损及阳,上病及下,上热下寒,面色㿠白,下肢清冷,虚烦不安,可用连理汤温脾阳,清胃热;如脾气下陷,面白无神,精神衰疲,小便频多,大便不实,可用补中益气汤补脾益气。


病案举例

暑伤肾中阴液



沈某,男,3岁,1975年8月14日诊。身热月余,体温37.8~38.5℃,口干咽燥,形体消瘦,小便量多,虚烦不宁,夜寐不安。舌红光,脉细数。乃暑邪在肺在胃不解,深入下焦肾经,真阴受伤之候。先以六味地黄丸7剂不效,试拟胃阴煎纯甘养胃以资肾阴。

方:生麦冬、生天冬、北沙参、鲜石斛各15g,炒生地黄18g,冰糖炙石膏30g,天花粉12g,肥玉竹、炒谷芽各9g,生甘草3g,生鸡内金6g。

5剂后,身热减轻,体温37.5℃,口干咽燥、虚烦不寐、溲多等均有轻减。原方冰糖炙石膏减至18g。

又5剂,诸症明显好转,病去减其制,改用益胃汤调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