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人有一套非常精密的运行系统,往往不会照书生病。现在很多的病人,虚实夹杂,寒热交错,治起来非常棘手。 医圣化繁为简,把各种复杂的病简单归为6种,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很多人觉得六经辨证太难,实际上,是没把底层逻辑弄清楚,医圣的六经辨证是最简单的治病体系,我打个比方,各位就会一清二楚。 六经就是6条路径,你也可以理解为六道门槛。我们从妈妈肚子里生下来健健康康的,随着年龄越大,就有各种各样的毛病,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就是外面的邪气病气不断往身体里面走,这些邪气病气让身体得病。 邪气怎么进到身体里去的?就好比有一个贼跑到你家偷东西,先是翻过了院墙,跑到你家院子里,可以理解这是“阳病”,还没对你家造成实际性的损失,把盗贼赶跑就是。 若盗贼在院子时,没有赶跑他,他接着就会进到房子里去偷东西。你要是不在家,他可能还会在你家沙发上躺会,床上休息会,这时的盗贼对你家就造成实际性损失了。 那怎么把盗贼赶跑?很简单。最起码的,你得知道盗贼的位置,到底是在院子里呢,还是在客厅,还是在卧室?这个确定盗贼位置的过程,也就是确定病气位置的过程,这就是六经辨证。 NO.1 厥阴病,是最里层的一道门槛,可以理解成盗贼已经到卧室了,已经是最后一道防线了,如果还守不住,还不能把邪气赶出去,整个身体即将都要被邪气占领了。所以中医认为:厥阴病是最严重的病,是最复杂的病,也是最难治的病。 在《伤寒论》的厥阴篇中,目前只留下一个方子,叫做“乌梅芄”。 而我们现在大部分人对“乌梅芄”的理解,深度都不够。长久以来,“乌梅芄”被当成治蛔虫的方子在用,典型的“大材小用”,被严重低估。如果把这个方子学透了,可以治很多病。 “乌梅芄”是厥阴病的主方,只要确诊为厥阴病,都可以用它来对治。 要想学会用“乌梅芄”,首先就得了解什么是“厥阴病”。 医圣:“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它的意思是在描述一种病态:身体上面有热,下面又有寒,也就是“上热下寒”;还有,比较严重的里虚,也就是身体里面的能量非常亏虚。 怎么知道是里虚呢?你看身体有饥饿感,但又吃不下,原因就是因脾胃功能虚弱,消化不了,胃肠里有积滞淤堵,所以吃不下。再看:下之,利不止。用了通便的“泻药”,收不住了,一直拉肚子。说明脾肾功能虚弱,身体的统摄固涩功能严重不足。 我们当代人,上热下寒的人挺多的吧,多数原因就是因中焦堵了,脾胃虚弱了,运化不开了,因虚致实。脾胃为什么虚弱?原因就更复杂了..... 总而言之,厥阴病是一个很深层次的病,是一个很复杂的病。那个盗贼都已经到卧室了,一定会把家里翻得乱七八糟,偷了不少东西在他口袋里了,这个问题确实非常棘手了。 NO.2 再看“乌梅芄”方组:乌梅, 细辛, 干姜, 黄连,当归,炮附子,川椒,桂枝,人参,黄柏 方中黄连+黄柏,主要用来清表层的热邪 厥阴病的身体是寒热错杂,寒热不通的。有热邪的地方,就得把热清掉。用黄连+黄柏来清除表层的热。 附子+干姜+细辛+川椒,来驱赶里层的寒 万物成长都需阳气,热能。病态身体里层往往是阴寒的,因为阴寒环境易招惹邪气。所以用了驱寒最猛的4味药:干姜走太阴,细辛走少阴,川椒走厥阴,附子走十二经,把“三阴”最里层的阴寒毒排出来。 乌梅把能量搅合起来 热邪,阴寒毒清了,就该让“里外相合”了。乌梅这时就起到了关键作用。 人参+当归+桂枝,来扶正气,补给能量。 前面7味都是为了赶走邪气,那怎么才能有效长期防止邪气再次侵入?必须自身有能量才行!所以用人参补气,当归补血,桂枝涡旋发散能量,把气血补到身体里,才能更好地驱赶邪气。 当然,就算这样拆解,我们很多人还是不会用。那好再来告诉大家怎么用。 “乌梅芄”的治症范围非常广,很多乱七八糟的毛病,其实都是“乌梅芄证”。以下这些症状都在“乌梅芄”治症范围之内: 典型症状:巅顶头痛,时发时止,烦躁,呕吐,久泻久痢、蛔厥证、手足厥冷,脉沉细或弦紧等。 |
|
来自: 岐黄之舟 > 《乌梅丸、济生乌梅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