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2月,蒋介石任命白崇禧为总指挥,率领30万大军围攻大别山,结果3个月过去了,一直无法消灭由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大军。
蒋介石焦急不已,白崇禧这才反应过来,直呼:“我中计了!”
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1947年冬天,刘邓大军到了最艰难的抉择时刻,面对来势汹汹的30万大军,刘邓大军到底该何去何从?
死守大别山,早晚会被白崇禧围死,离开大别山,此前的牺牲和付出就都白白浪费了。
早在刘邓大军出发之时,毛主席就曾做出3种设想:
一、在大别山站不稳脚跟,围绕周边地区打游击;
二、扎根大别山计划失败,转头回来;
三、付出了大代价,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
正如毛主席预料的一般,在大别山的刘邓大军正面临着这样的处境。
12月11的上午,刘伯承和邓小平屏退左右,来到不远处的一个小山坡上,两人爆发了争吵。
刘伯承的情绪全程都很激动,邓小平只是淡然地站在原地,平静地说着话。
此时,大家还不知道,刘伯承和邓小平共同作出了一个无比悲壮的决定!
为掩护刘邓大军顺利进入大别山,我军在华北战场和国民党打得十分热闹,蒋介石则断定我军的主战场在山东,将优势兵力都集中在那里,发誓要在山东战场和我军决一死战。
白崇禧是国军中最会打仗的高级将领之一,他却认为,这只是我军的一个“障眼法”,刘邓大军突然南下,一定是有大计划,下一步的重头戏,一定在大别山!
白崇禧确实有两把刷子,由他坐镇,刘邓大军的压力越来越大。本来大别山的群众基础就不好,当地老百姓被国民党和土匪杀怕了,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站不稳,再加上白崇禧大军重重围剿,形势十分危急。
关键时刻,邓小平作出了“分家”的决定!
刘伯承带领主力部队离开大别山,前往河南和敌人正面作战,邓小平带领剩余部队在大别山,利用地形优势打游击,迷惑敌人。
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不仅为部队提供新的生路,也可以扭转局势,转被动为主动。但是,这个计划的风险也很大,尤其是对于在大别山领导游击的邓小平来说。
我们在大别山,一无根据地,二无群众基础,三无后勤补给,在这种情况下和敌人打游击,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勇气。
早在1938年,刘伯承和邓小平就在一起搭档作战,二人多年的革命情谊,让刘伯承无论如何都狠不下这个心。
最终在邓小平的劝说下,刘伯承同意了这个计划,带领主力部队转道离开了大别山,邓小平则带领剩余部队隐身于大别山的崇山峻岭中,与白崇禧大军打游击。
受地形限制,白崇禧的30万大军根本发挥不出其优势,只能在大别山被邓小平牵着鼻子兜圈子,这一打就是3个月过去了,白崇禧却死活都抓不住邓小平。
明知邓小平就在大别山,却怎么都抓不着,这种感觉让白崇禧十分痛苦。另一边,刘伯承在河南战场上取得巨大胜利,白崇禧这才反应过来,自己上了邓小平的当,只可惜亡羊补牢,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