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3月29日,当高达21.6米的玻璃金字塔落成的时候。
没人能预料到,日后它将成为卢浮宫的象征。
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是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但在1989年前后,大部分法国人认为它很丑,批判它的现代主义与卢浮宫的法国文艺复兴古典建筑格格不入。
有人说金字塔是古埃及死亡的象征,贝聿铭做出回应:
“古埃及金字塔为死者而建,玻璃金字塔是为活人而造。”
夜色中的卢浮宫金字塔
卢浮宫金字塔近景
1983年7月,贝聿铭接受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委托,对国宝级的文化遗产——卢浮宫进行改扩建。
其中大部分的功能空间设置在地下,增设了新展览空间、藏书室,售票处、礼堂、咖啡厅、书店,以及一个和地铁站相邻的购物中心。
贝聿铭为卢浮宫设计了一个新的入口,就是这个玻璃金字塔。
玻璃金字塔连通了卢浮宫的地下世界。
站在玻璃金字塔的内部,透过钢管玻璃结构、螺旋的阶梯仰望,感受金字塔和卢浮宫之间现代与古典建筑的反差。
这种强烈的风格比对使得金字塔成为焦点,引导游客进入地下大厅,从而减少博物馆入口处的拥堵。
令人好奇的是,像这种规模的玻璃金字塔,怎样确保它的细节处理?
将中玻璃段固定在金属网上,创造透明和耐用的外部框架,让更多的自然光进入博物馆的地下空间。
同时对玻璃材料提出更高要求:使用含铁量较低的钻石玻璃,降低普通玻璃中的绿色调,从而提高视野舒适性。
玻璃金字塔采取的稳定的三角形结构,连接外部广场的部分设计了水池,使得这个现代建筑具有了流动性。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建成之后,18个月之后才获得法国社会主流的认可。
对于这个建筑作品,贝聿铭认为它更是对一种文明的表达。
“从形式上看,这样的设计最能够与卢浮宫已有建筑相容。因为它是由玻璃和钢铁建造而成,意味着旧时的建筑传统被打破。它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建筑。”
贝聿铭和自己的作品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