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 我已经写了六位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学子了。但对上海圣约翰大学的骄傲——贝聿铭大师。 我却一直犹豫,不敢动笔。 为什么呢? 因为,贝聿铭太有名了。他是世界级的建筑大师,可以说闻名遐迩,世人皆知。 贝聿铭作为上海圣约翰大学的骄傲,在校史里是这样介绍的: 驰名世界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苏州人,曾就读我校附属高中,在我校就读大学一年后,转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学士学位。后又就读哈佛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万个人眼里,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有先贤这句话垫底和壮胆,那我就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记载一下不普通的贝聿铭大师,他那百年岁月里的痕迹。 1977年,停摆十年的高考恢复了。我很幸运地拼到了78级大学生专列的车票。 关了近三十年的国门打开后,封闭多年的海外资讯也逐步开放了。我在如饥似渴、求知蛮力的推搡下,大学图书馆成了我了解资讯和学习知识,最有吸引力的空间。 当时,在大学图书馆里阅读看书,是要提前排队才能有位子的,阅读热门的书和杂志也是要提前预约的。 《世界之窗》是热门的刊物,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刊物之一。 一天,《世界之窗》杂志里的一篇“华人的骄傲”文章吸引了我,严格讲是震撼了我。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一个来自中国苏州名叫贝聿铭的建筑设计师,设计了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图书馆和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落成典礼时,时任美国总统卡特亲自剪彩。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开业仅两个月,从世界各地前来打卡的人,就冲上了一百万人次的大关。 人们为了欣赏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为了分享和获得这位东方设计师的聪慧灵感,那面世界上最独特,仅有19度锐角的石墙,永远沾满了来自世界各族裔大人和小孩的手印。 更夸张的是,刻着设计师贝聿铭名字的牌子,已经被摸得又光又亮了。 由于贝聿铭设计思想前卫,设计的建筑造型新异,灵动简约,别具一格。贝聿铭在世界建筑领域,掀起了一股既前卫新颖,又时尚的潮流。 在一路凯歌中,他获得了建筑学界的最高奖——普利兹克奖。 这个世界,你只要有真本事,不管你来自哪个国家和民族,都会被大家尊重和敬慕! 看着“华人的骄傲”的文章,再看文章中的肯尼迪总统图书馆、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那些惊艳时光的建筑图片。 没有富丽堂皇,也没有繁琐花饰,雕梁画栋。只有简单、简单,再简单的墙面,构成的几何线条和流畅新颖的风格。 这让我这个没有睁眼见过世界的土包子,算是开了洋荤。 第一次见识了,什么叫现代建筑,什么叫新颖时尚的建筑风格。 因为我母亲是苏州人,我心里不由自主地与贝聿铭套上了近乎,这明明是八竿子也打不上的事,但心里还是甜丝丝,热乎乎的,甚至还牛哄哄的!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是激情燃烧的年代。我们那一代年轻人,每一个细胞都是振兴中华! 更奇妙的是,看着“华人的骄傲”的文章,在神鬼不知的潜意识下,贝聿铭居然与我心中那振兴中华的豪情连接了起来。 我由衷地为贝聿铭是一个世界知名的华人建筑设计师,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贝聿铭他那善眉、善颜、带着微笑的华人面孔,也成了我心目中振兴中华的一个旗手! 爱国,不需要口号! 自豪,不需要动员! 四十多年过去了,作为贝聿铭大师的粉丝,凡是关于他的资讯,每一个传奇的故事,我都喜欢看。有些记忆和理解尤为深刻。 可以说,贝聿铭在人生每一个关键节点,甚至他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时,总有高人点拨。 在关键的历史时段,选对了正确的方向! 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肯尼迪图书馆 图片来自贝聿铭全集 肯尼迪图书馆 图片来自贝聿铭全集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图片来自贝聿铭全集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图片来自贝聿铭全集 1935年8月13日,十八岁的贝聿铭乘坐邮轮离开了上海,前往美国留学,他的人生扬帆起航了。 实际上,一开始贝聿铭赴美留学的学校是宾西法尼亚大学建筑学院。因为,当时全体国人的偶像梁思成、林徽因,他俩都是宾大建筑学院毕业的。 爱屋及乌,宾大建筑学院也成了许多留美学生的首选大学,贝聿铭也不例外。但他在宾大只待了两个星期,便转到了麻省理工学院。 贝聿铭为什么要转学呢? 因为,宾大建筑学院有一个上百年来的要求,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具备精湛的绘画基本功。 所以,绘画成了建筑学院学生的一门主科。 绘画,对建筑设计师真的如此重要吗? 是的! 因为,建筑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方案要变成现实,必须要通过需要盖房子、建大楼、造宫殿的客户认可,客户才会掏钱去建设。 可客户,往往是不具有建筑设计思维空间的。他们是没有办法将建筑设计图纸,转换成未来的建筑形态。 客户不见兔子,不撒鹰! 这怎么办呢? 画一个“兔子”,画一个活脱脱的多维空间“兔子”。 于是将建筑设计图纸,画成平面、剖面、立体画面,彩色画面,让“傻瓜”都能看懂的效果图。 这个效果图,就是“兔子”。 客户见了“兔子”,就好评头论足,沟通交流了。 上千年历史的手工绘制建筑效果图,一直到电脑绘画的出现,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贝聿铭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学霸,他的强项是数理化。 建筑设计师要具备画家的能力,这个基本要求摆在了贝聿铭面前,使他完全没有信心学习建筑设计专业了。 他想转学其他专业了。 好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是1905年在美国注册的国际学校。学生的学历、学籍、学分,美国各大学都承认。所以,学生转学美国各大学,只看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只要达到该校的标准,转学是一个很平常也很容易的事情。 两个星期后,贝聿铭就又转到麻省理工学院工程系。 这时贝聿铭的第一个贵人出现了,他就是麻省理工学院院长威廉·爱默生。 院长发现这位永远面带微笑的中国学生,有一种特殊的气质: 非常善于与人沟通,同时对几何学有超强的敏感和理解,这些都是一名优秀建筑设计师必备的天赋。 威廉·爱默生院长劝说贝聿铭,应该继续学习建筑学。 贝聿铭告诉院长,自己绘画不行,没有信心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 院长说,你有常人不具备的对几何的理解,几何的思维是建筑设计师的灵魂,绘画只是工匠的技能。中国人很聪明,一个不识字的农民,拿个毛笔都能画出精湛的图画。 你年纪轻轻的,绘画对你根本不是问题。 威廉·爱默生院长振聋发聩的一席话,对贝聿铭触动极大。于是他听从了院长的劝告,又从工程学,转到了建筑学。 威廉·爱默生院长,这位培养了无数英才的大教育家,慧眼识珠,成了贝聿铭人生起步的伯乐。 一匹来自东方的小马驹,其潜在的设计天赋和创造力,被院长伯乐引向了广阔无垠的世界大草原。 日后,小马驹成了世界级的千里马。 1940年, 贝聿铭以优异的成绩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 贝聿铭离开祖国,离开家乡已经五年了。他归心似箭,写信告诉父亲,他打算很快回国。 此时,贝聿铭一生中最重要的“高人”出现了,这就是贝聿铭的父亲。 贝聿铭父亲贝祖诒,时任中国银行代理总经理。这位具有国际视野的银行家写信告诉儿子。 国内战火纷飞,建筑都遭到了日寇的轰炸和破坏。现在,不是建筑设计师施展宏图之时,父亲建议儿子继续求学深造,艺不压身。 贝聿铭听从了父亲的忠告,1942年12月,他考入了哈佛研究生院。 父亲指点的这一步,太关键、太重要了。从此,贝聿铭攀上了世界建筑设计最高的知识平台。 他成了世界建筑界大名鼎鼎的格罗皮乌斯教授的高徒,进入到了建筑界核心知识圈子。 平台和圈子,只有睿智的父亲才深知其价值! 此时,世界仍在二战的炮火硝烟之中。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白宫应该与科学家建立一个特别通道,用科学、技术、知识打击法西斯邪恶轴心国(德国、意大利、日本)。 罗斯福总统接受了爱因斯坦的建议,成立了“国防研究委员会”。贝聿铭也参与了“国防研究委员会”的工作。 贝聿铭的工作是,由盟军提供邪恶轴心国占领区下的重要桥梁。由建筑设计师研究这些桥梁的结构,寻找出最佳的轰炸部位和所需炸药的数量。 通过精准轰炸,切断和瘫痪邪恶轴心囯的军备运输线。 贝聿铭看着一个个被占领区的桥梁图片,他知道许多桥梁都是世界建筑的精品,是被占领区同行前辈们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 虽然,打击法西斯军备运输线是正义的旗帜。但要亲自参与辣手摧花,还是让贝聿铭心里十分纠结,十分矛盾。 最后,坚定他去做反法西斯工作的,是他尊敬的留美学长茅以升。 茅以升学长曾获得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博士。 茅以升学长曾用四年的时间,亲自设计修建了钱塘江大桥。这座全长1453米,公路铁路两用大桥,于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 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现代钢铁大桥。 1937年12月23日,为了阻止日军攻打杭州,茅以升学长以“炸桥挥泪断通途,不复原桥不丈夫”的誓言。亲自参与炸断了自己设计建造不满三个月的钱塘江大桥。 茅以升学长,这悲壮的气概,这无畏的勇气,这果敢的精神! 像强大的精神支柱,支撑起了贝聿铭打击法西斯邪恶轴心国的信心和勇气。 贝聿铭一生,杰出作品遍布全球,他都会引以为豪。 但唯独这段反法西斯的特殊工作经历,在同理心的触痛下,他始终不愿提及。 同理恻隐之心是好人的门槛! 也是优秀设计师情感的底色! 1946年,贝聿铭获得了哈佛大学硕士学位,二战也结束了。 1948年,留美的同学纷纷回国。贝聿铭离开祖国,离开家乡也十三年了。 他想家了,他想回祖国了。 他家的小院,种满了来自苏州的四季豆,唱片里播放着来自苏州的评弹。 家里的墙上贴着上海圣约翰大学的照片,还有他常去看电影的上海大光明电影院的照片。 他急盼回故乡与家人团聚,期盼的情绪中,夹杂着焦虑和不安。 此时,他那睿智的父亲,人生中的“高人”又一次劝阻了他。 父亲语重心长地说,故乡永远在,祖国永远在。国内现在仍然战火纷纷,一切尚不明朗,此时不是回国的最好时机。 贝聿铭,又一次听从了父亲的劝告。 事实证明,父亲是多么了不起啊!堪称事前诸葛亮! 在国内,从五十年代初开始,政治运动不断。贝聿铭留美的学长,中国最著名的建筑界泰斗,梁思成、茅以升虽然避过了三反、五反,但还是没有躲过“引蛇出洞”的反右运动。 十年“乱革”,梁思成、茅以升,均被列为了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他们被踏上了“革命的大脚”,不能动,也不敢动! 在红旗招展,口号震天,革命群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下,两位泰斗戴着高帽子,挂着牌子,被批斗、被游街,被蹂躏,被侮辱! 那真叫: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欲哭无泪! 什么叫高人? 贝聿铭的父亲,就是高人! 父亲,这位国际风云历练出的金融专家,对政治的理解和预判是多么的精准! 父亲,在贝聿铭两次人生的十字路口,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人世间少了一个右派,少了一个反动学术权威。却多了一个世界级的建筑大师,多了一个日后中美关系的民间大使。 1972年,毛主席邀请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冰冻二十三年的中美坚冰开始消融,中美关系迅速升温。 这时,国家急需在美杰出的华人,利用他们的社会影响力,来做中美民间大使和中美关系的加热器。同时,为国家带回最需要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知识。 李政道、杨振宁、贝聿铭作为在美杰出成功的华人,均得到了国家高规格的特别邀请。 1974年4月,贝聿铭应国家特别邀请,回到了他朝夕梦想的祖国。 此时,国内仍处在十年“乱革”最后的尾声,华夏地平线初露一丝晨曦。 弹指间,贝聿铭出国留学深造,已近四十年了! 四十年,贝聿铭离乡时还是青春少年,归来时已是两鬓斑白的世界级大师。 四十年,故乡的变化是巨大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 四十年前,贝氏家族是苏州四大名门望族。贝氏家族在苏州已有600年的历史,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名园“狮子林”,就是贝氏家族的私家花园。 四十年后,贝氏家族的私家花园“狮子林”早已充公,并换上了一个响亮的革命名字“朝阳公园”。 四十年前,贝聿铭在上海、苏州的亲朋好友、同学老师,个个西装革履,目光有神,谈吐自我。 四十年后,他们穿着灰色、蓝色,补丁摞补丁的衣服。一双双眼睛呆滞木讷。 说话时,脸部是僵硬的,但说出的话,都是报纸里面高大上的话,还很漂亮。 作为世界一流的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的目光是敏锐的,洞察细节的能力是精准的。 他,什么都能看明白! 托尔斯泰说,能感觉他人痛苦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贝聿铭事后说,他当时心情十分复杂。 他用了一句话概括:如果我没出国留学,我可能就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也可能是我。 当听说还有同学和老师下放到更艰苦、更边远的地方。这些人的现状牵挂着贝聿铭,他想给他们施以帮助。 在那特殊的年代,贝聿铭既没有粮票、布票,也没有肉票、油票。 那他怎么办呢? 贝聿铭,还记得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校训:光与真理! 他向政府有关部门,列出了这些被下放到新疆、青海去的同学和老师的名单,说想与他们叙旧。 他要借用国家特邀嘉宾,这个含金量十足的政治光环,这个稀缺的红色之光,折射到这些同学和老师们的身上。 红色的光,善良的光,洒向了被下放改造的同学和老师。 这光,不是粮票、布票、肉票、油票,但胜似这些票证。这是最炽热的政治护身之光,这是实实在在的善良而温暖之光! 好人,永远有一颗怜悯的心。 原贝氏私家花园苏州狮子林 图片来自百度 原贝氏私家花园苏州狮子林 图片来自百度 十年“乱革”结束了,国家改革开放了。努力实现国家“四个现代化”,成为了每一个中国人美好的憧憬和愿望。 197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特邀贝聿铭回国。 会谈时,谷牧副总理满怀期待和热情告诉贝聿铭,希望贝聿铭先生能在北京长安街设计一座具有改革开放标志意义的摩天大厦。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 贝聿铭这个读书人,居然给热情善意的谷牧副总理泼了一盆冰凉的水! 贝聿铭说,紫金城、故宫、长安街都是世界上极为珍贵的历史建筑和独特的人文环境,是不可再生的。 如果在故宫周边,在长安街上建设摩天大厦。这些摩天大厦将会挡住原有的历史建筑,以及天地合一的人文景观。 这对世界和我们子孙后代,将是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和败笔! 我的良心,不允许我这么做! 贝聿铭的一番话,给谷牧副总理以极大的触动。 谷牧副总理非常虚心和谦和,极为重视贝聿铭的忠告。随即便与贝聿铭认真探讨起了,首都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意见。 贝聿铭建议, 故宫周围和长安街两侧,今后新建筑的高度不要超过四十五米。 一定要给世界,给子孙后代留下观赏北京独有的人文景观,与天地合一画面下的视觉空间。 让贝聿铭感动的是,事后谷牧副总理亲自召集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北京市政府,及时制定了故宫周围和长安街两侧,今后新建筑的高度不许超过四十五米的规定。 日后几十年, 贝聿铭常说,他与学长梁思成,学姐林徽因相比是十分幸运的。 因为,他遇到了尊重知识,尊重专业,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囯家领导人谷牧副总理。 学长梁思成、学姐林徽因他俩都是国内知名的建筑学家。 五十年代,他俩为了力保北京城的古城墙、古城楼、古牌坊免于拆除,竭尽全力,洒泪相护。 但最后,这些七百多年的古城墙、古城楼、古牌坊还是没有躲过劫难和宿命。 在“大干快上”的美丽口号下; 在“热火朝天”的愚昧荒唐下; 在梁思成林徽因锥心滴血中。 古城墙一段段被拆除; 古城楼一个个被倒下; 古牌坊一个个被消失。 具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北京古城墙、古城楼、古牌坊,从此: 就成了遥远的历史传说…… 北京古城墙被拆后,绝望的梁思成跪在地上,抱着城砖,仰望苍穹,泣泪悲声: 五十年后,你们会后悔的! 梁思成、林徽因洒泪相护古建筑的画面,也成了滴血泣泪的历史记忆…… 民国时期北京古城墙 图片来自百度 民国时期北京古城墙 图片来自百度 民国时期北京西直门箭楼 图片来自百度 贝聿铭曾感慨地说,他对祖国最大的贡献,不是新建了香港中国银行、北京香山饭店,北京中国银行,苏州博物馆等建筑。 而是将北京极为珍贵的历史建筑和独特的人文环境,留在了世界和子孙后代的眼帘中。 让世界有得看,让子孙后代有得看! 故宫周围和长安街两侧,新的建筑高度不许超过四十五米! 这一规定,饱含着贝聿铭对故乡的深情,对祖国的大爱! 这是海外赤子的良心! 这也是读书人的风骨! 两个人,两个有良心的好人,改变了伟大祖国首都的天际线! 一个是有真本事的专家,一个是尊重专业的国家副总理。他们心心相印,高瞻远瞩。 给祖国,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北京的天际线! 好的历史,一定是好人书写的。 改革开放初期,贝聿铭这位华人建筑设计师,还成了中美友好的民间大使,他的作用是巨大的。 70年代末,小平同志曾两次邀请贝聿铭回国,请他给走向世界的中国,穿针引线搭桥铺路。 1979年1月29日,小平同志应美国总统卡特的邀请,开始了魅力十足的九天“邓式外交旋风”。 美国政府十分用心,将小平访美的演讲放在了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欢迎小平的晚会放在了肯尼迪中心,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建筑设计师就是来自中国苏州的贝聿铭。 这种精心安排的背景和场域,寓意着中美人民的友谊,使“邓式外交旋风”锦上添花。 期间,还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事。由于当时嘉宾中的老华侨、华人大部分来自广东和上海。贝聿铭除了会讲英语和普通话之外,还会讲粤语和上海话。 贝聿铭独有的语言优势,让这个世界级的建筑设计大师,干了一个他一辈子没有从事过的特殊角色。 在欢迎小平同志的晚会上,除了专业的晚会主持人。美方还邀请贝聿铭这个会多种语言和地方方言的建筑设计师,给光临晚会的中美嘉宾,客串主持报幕。 贝聿铭,一个永远笑眯眯的华人建筑设计师,一个文绉绉的读书人,成了中美友好舞台上客串主持的报幕,这就是多元的美国文化。 在社会大变革、大转折的时刻,任何有过贡献的人,都是历史画卷中的色彩人物。 这样的人,没白活! 贝聿铭成为了世界级的建筑设计大师后,他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也成了世界顶级品牌。 订单,像雪花一样从世界各地飘来。预约的项目,已经排期到了三年以上。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成功的人士,都是在失败中成长的,贝聿铭也不例外。 1973年1月,厄运突然从天而降,一场大风吹倒了如日中天的贝聿铭,颠倒了他的世界。 贝聿铭事务所设计的,正在施工的汉考克大厦,立面玻璃幕墙在这场大风中,几十块双层大玻璃坠落碎地。 汉考克大厦位于波士顿市考帕列广场。这个建筑事故成了波士顿市的头号新闻,也成了美国建筑界的重大事故和新闻。 贝聿铭从六十年代开始,就大胆地尝试和使用玻璃幕墙和钢架结构。这在六十年前,是非常前卫和时尚的。 玻璃幕墙对传统的建筑来说,就是一个最大的叛逆和亵渎! 创新,是有风险的。 创新,是有代价的。 随着玻璃幕墙的坠落, 贝聿铭的名声也从巅峰坠落到了深渊。 贝聿铭这个现代建筑风格的旗手,传统建筑学界离经叛道者,立马成了传统建筑学界围剿的对象。 落水的狗,人人喊打! 吃瓜群众,幸灾乐祸! 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贝聿铭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声誉,遭到了毁灭性的重创,事务所也到了破产的边缘。 贝聿铭晚年回忆道,这是他人生最至暗的时候,他成了建筑界不受欢迎的人,客户纷纷离去,事务所门可罗雀。 最心痛和无奈的是: 正在设计中的IBM办公大楼,和洛克菲勒家族艺术馆,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IBM和洛克菲勒家族,这两个世界顶级的客户,在事故发生后也离他而去。 这对视客户为上帝的贝聿铭来说,是世界级的灾难。 一年后,事故调查报告出来了。原因是玻璃生产厂家的问题。 1976年10月,汉考克大厦重新以超级现代,十分新颖时尚的面貌闪亮登场。它那挺拔的身板,高高地屹立在波士顿市,成了该市最亮丽的城市名片。 曾经“打狗”的同行,和“吃瓜”的群众,早已不见了踪影。 贝聿铭成了波士顿市民的骄傲。 贝聿铭。 这个既能避开政治劫难; 又能天灾霹雳不倒的人。 命,真硬! 波士顿汉考克大厦 图片来自贝聿铭全集 1981年,密特朗成为了法国总统。当时法国每届总统都会在任期内,建设一个有标志意义的公共建筑。 密特朗总统想在他的任期内,将沉默了八百年、具有法国厚重历史的皇宫——卢浮宫,通过改造赋予它旅游、商业、文化、艺术、博物馆等新的功能,呈现给法国人民和世界游客。 但,谁来设计这一伟大的法兰西世纪工程呢? 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了全世界最著名的十五家博物馆长,请他们推荐自己心目中的建筑设计师。 有十三家博物馆馆长,推荐的人选都是贝聿铭。 密特朗总统,曾参观过美国国家美术馆,他对贝聿铭设计的东馆赞不绝口。 这位具有现代前卫思想的总统,他完全读懂了这极简单的几何造型建筑,所赋予的现代艺术内涵。 贝聿铭。 对,就是贝聿铭,成了密特朗总统心目中唯一的人选。 1982年10月,密特朗总统任命比亚西尼为卢浮宫改造工程的负责人。当比亚西尼第一次见到已经六十五岁的贝聿铭时,就谈到了卢浮宫改造工程。 比亚西尼事后说,这个中国老人非常有礼貌,一直是微笑。但微笑中说出的话,让他十分惊讶! 贝聿铭说,他十分感谢法国总统的认同。但他设计任何建筑项目,从来都不参加招标。 原因是,他所设计的项目都是现代前卫的。当时世界建筑界的标准都是传统的,教条的。评委们也都由传统老派的学者所垄断。 贝聿铭说,中国有两句古话可以表达他建筑设计的原则: 士,为知己者死! 不为五斗米折腰! 这位苏州豪门的后代,骨子里浸透着中国读书人的风骨。他在微笑中说出的硬话,完全将比亚西尼难住了。 在法国用“公家”的钱,投资任何项目,都必须经过社会公开招标。不参加公开招标,就参与建筑设计,这是天方夜谭! 密特朗总统听了比亚西尼汇报后,他心里完全明白: 现代与传统,永远是一对冤家。 密特朗总统决心找到现代与传统的平衡点,做一个推动时代进步的践行者。 总统找来了法律专家,认真研究了有关法律。最后认定: 新建和重建公共建筑项目必须经过社会公开招标,翻修和改造项目总统有权决定。 卢浮宫项目属于改造项目。 法律障碍没有了,可不知好歹的书生贝聿铭 ,又向密特朗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 贝聿铭说,卢浮宫是法国灿烂文化的结晶,也是法国人民心目中的神圣殿堂。 他在动笔设计之前,需要有四个月的特殊时间,静心研究卢浮宫的历史,熟悉卢浮宫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石,熟悉卢浮宫比邻的塞纳河和周边的环境、气候、阳光。 当时法国总统任期是七年,密特朗总统任期已经过了两年多了。可项目从设计到施工完成,大约需要八年的时间。 给本届法国总统留下表现政绩的时间,原本已经不够了,可贝聿铭这个书生,不讲“政治”,又冒出了新的幺蛾子! 让贝聿铭十分感动的是,密特朗总统回答说,没问题,这是法兰西的世纪工程,是要用心灵去寻找灵感,用智慧与上帝对话。 哪怕工程完工后,是下一届总统去剪彩,法兰西也会为此自豪和骄傲的! 时任卢浮宫馆长米歇尔·拉克洛特说,那几年这位东方老人,每天独自在卢浮宫,上上下下,角角落落的仔细观察和丈量。 馆长说,老人家的那份投入,那份真挚。眼神和神态溢满着对法兰西的热爱,对卢浮宫的热爱。 他觉得这位东方老人的前世,就是一个法兰西人,甚至就是皇家的成员,他是回家在寻找那有温度的记忆。 法国是一个极为重视古建筑保护的国家。 1984年1月23日,法国举行“历史古迹最高委员会”会议,审议卢浮宫改造工程设计方案。这些委员大都是建筑学院、美术学院的知名教授和学者。 当贝聿铭放完最后一张设计方案的幻灯片后,会议室就炸锅了。 大教授、大学者们丢掉了平日里的斯文和礼貌。目光充满着敌意,直接用粗鲁的语言开骂了! 卢浮宫改造工程,实际上是在原卢浮宫皇宫下面,开挖一个八万二千多平方米的超大地下层。 这个超大的地下层,赋予了原卢浮宫没有的商业、文化、艺术、博物等新的功能、新的空间。 但如何将每天数万人的人流,最合理的分流到商业、文化、艺术、博物的各个分馆,是工程改造最难的核心问题。 超大的的地下层中心有一个庭院,这个庭院就起到了人流接纳、分流的枢纽作用。 但巨大的地下层庭院,最需要的就是阳光!阳光!阳光! “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聿铭一生的名言。 光线、几何造型、玻璃、钢材是贝聿铭手中的“魔力”元素。 “玻璃金字塔”这颗明珠,在阳光的呼唤下从设计蓝图中横空出世了! 它是卢浮宫超大地下层的总入口,并透过 “玻璃金字塔”把十足的光线,投射到地下庭院。 失去理智的“历史古迹最高委员会”的专家们,他们充满敌意的攻击点就是: “玻璃金字塔”! 专家们的谩骂和侮辱,使现场的法语女翻译,已经没有勇气再翻译下去了。 贝聿铭知道,这是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建筑业革命。 说白了,就是玻璃、混凝土、钢材等新型建筑材料,与千年建筑材料石头、木头、砖头、瓦片的冲突。 从审美角度,就是现代简约美学,与传统豪华美学的冲突。 他也明白,传统专家和学者们,和他的思维不在一个纬度,不在一个平台。 所以,贝聿铭始终带着微笑,一种东方绅士优雅的微笑。 微笑,微笑,还是微笑! 贝聿铭东方绅士优雅的微笑 图片来自贝聿铭全集 当天晚上“历史古迹最高委员会”会议的内容被泄露了出去,“玻璃金字塔”的模型照片也被泄露了出去。 好家伙,法国爆炸了!法兰西爆炸了! 骄傲的法兰西被激怒了,潜藏在血液中的种族鄙视链出现了! “玻璃金字塔”,演变成一个的血腥的政治问题! 法国社会一边倒地对“玻璃金字塔”进行了狂轰乱炸! 反对党牵头,联手执政党的法国文化部部长,加上法国文化名流米兰·昆德拉,一起联手公开坚决反对和抵制“玻璃金字塔”。 创立近二百年的《费加罗报》醒目的刊发“巴黎不要金字塔”、“交出卢浮宫”等文章! 《法兰西晚报》以整版篇幅刊登“新卢浮宫已经出现了丑闻”!号召“文化起义”! 还有媒体直接写到“一个东方人要用丑陋的金字塔,用玻璃罩在我们的卢浮宫”!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巴黎埃菲尔铁塔,是由法国工程师古斯塔夫·埃菲尔设计。 1887年1月26日动工,1889年3月31日竣工。 但从工程启动开始,它就在争议、反对、抗议的风波之中。 当年2月14日,法国文学、艺术、建筑界的人士发起了联合抗议。法国文豪莫泊桑、小仲马、左拉等300多位名流,一起在《反对修建巴黎铁塔》的抗议书中签了名。 在文化名流的影响下,民众纷纷上街游行抗议。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被污名化的埃菲尔铁塔,现在成了巴黎市著名的地标建筑,也成了法国的象征之一。 法国毕竟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国家,人人可以表达自己观点的。 法国《世界报》,带头发表了截然不同观点的文章。认为“玻璃金字塔”属于极简的现代建筑风格,是世界建筑的前卫!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法国人要有拥抱现代的勇气,不能固守千年的古堡! 此时,一个关键的人物出现了。 他就是法国反对党的领袖,时任巴黎市市长,未来的法国总统希拉克。 他呼吁反对党和暴怒的民众,都要冷静下来。 希拉克以巴黎市市长、反对党领袖的身份,给了在万众讨伐中,在唾沫口水中已奄奄一息的贝聿铭,一根自救的绳索。 他要求贝聿铭在卢浮宫广场,做一个1:1比例的“玻璃金字塔”。 让法国民众见到实物,眼见为实后,再下最终的结论! 让贝聿铭做一个1:1比例的“玻璃金字塔”? 这球踢的多刁!踢的多狠! 法国反对党踢出了全世界从未见过的最刁、最狠的球! 这是急疯了? 还是欺负人? 贝聿铭,为了在绝境中证明“真理”,这个一丝不苟的读书人。 他,也豁出去了! 他,居然接球了! 他,玩真了! 他真的做了一个1:1比例的巨大的“玻璃金字塔”。 是骡子?还是马? 你们仔细看! 在“玻璃金字塔”的制作中,贝聿铭以瑞士工匠制作手表的标准,用法国三个世纪前制作水晶玻璃的原理,采用世界上最顶级的玻璃——波音飞机上使用的玻璃。 以确保阳光,以百分之百的饱和度,穿透“玻璃金字塔”,洒落在卢浮宫。 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校训是:光与真理! 这也是法国人的理念:阳光是真理的力量! 法国是一个“公民”意识十分浓厚的国家。“公民”,一词就源于法国大革命,源于巴黎卢浮宫广场。 此时,巴黎市民又带着“公民”的神圣使命,陆续前往卢浮宫广场。 他们肩负着法兰西民族的历史责任,带着参政议政的上帝视角,审视这位东方设计师的作品“玻璃金字塔”。 一共去了多少“公民”? 六万,六万“公民”。 当1:1比例的“玻璃金字塔”,这个巨大的、真实的实物,呈现在卢浮宫广场时。 阳光,照得“玻璃金字塔”光彩夺目,大放异彩。 阳光,透过“玻璃金字塔”披在了卢浮宫身上。 阳光,让八百年的古老皇宫焕发了青春活力。 玻璃钢材与石头木头结盟了; 现代简约与传统豪华拥抱了; “玻璃金字塔”与皇宫融合了。 巴黎市民敌对的心,打开了,融化了。 伟大的法国“公民”,读懂了“玻璃金字塔”! 玻璃,玻璃。 在美国波士顿市险些毁了,透亮的贝聿铭! 玻璃,玻璃。 在法国巴黎又一次考验了,透亮的贝聿铭! 卢浮宫改造项目,也成就了密特朗总统,他竞选连任获得了成功。 1989年3月29日,进入第二个总统任期的密特朗,携手贝聿铭,亲自为竣工的“玻璃金字塔”剪彩。 密特朗总统并向贝聿铭授予了法国荣誉骑士勋章。 法国各界嘉宾、民众向这位已经七十二岁的东方老人,报以真诚的热烈鼓掌,贝聿铭仍保留着他那标志性的东方微笑。 微笑,仍然是那样的绅士。 第二天,巴黎市民蜂拥而至。曾经对“玻璃金字塔”的争议、鞭挞、讨伐,在先睹为快的欢喜热闹氛围中,早就烟消云散了。 夜晚金碧辉煌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图片来自贝聿铭全集 夜晚晶莹剔透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图片来自贝聿铭全集 从“玻璃金字塔” 內看蓝天白云 图片来自贝聿铭全集 “玻璃金字塔”内的螺旋楼梯 图片来自百度 卢浮宫广场“玻璃金字塔” 全貌 图片来自贝聿铭全集 卢浮宫广场“玻璃金字塔” 全貌 图片来自贝聿铭全集 埃菲尔铁塔的设计师,古斯塔夫·埃菲尔在一百多年前就说过: 建筑是一个凝固的艺术和音乐,需要时间唤醒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2007年12月6日,我作为贝聿铭的一个粉丝,从上海飞到了巴黎,去亲眼目睹这脱颖于文化风暴中,传世经典之作——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 当法国女讲解员用法语,英语、德语、华语四种语言的翻译器,向川流不息的游客介绍设计师贝聿铭时。你可以感觉到这位漂亮的法国姑娘,已将贝聿铭视为了法兰西现代历史的传奇和骄傲! 口碑,一个好人的口碑就是这样,口口相传,众人皆知。 一个有真本事的华人,骄傲的法兰西民族也愿意成为你的亲戚! 我作为半个苏州人,那心里更是为这位苏州前辈而骄傲和自豪! 2018年,来自世界各地参观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游客数量,突破了一千万人次的大关! 一千万人次! 三十五年前,法国“历史古迹最高委员会”的大教授、大专家在谩骂、侮辱贝聿铭,诅咒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时,可曾想到过“玻璃金字塔”这颗世纪明珠,会在大巴黎光芒四射,大放异彩?! 三十五年过去了,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已与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一起成为了巴黎市三大地著名的地标建筑。 它成了法国一个凝固永世的艺术珍品!也成了全人类永世的艺术珍品! 全世界,还应感谢两位持不同政见的,前后任的法国总统! 一个是慧眼识珠的密特朗总统。 一个是践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希拉克总统。 两位前后任总统,放下政治争端,以最文明的方式,解决现代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冲突。 让现代风格,融入历史传统; 让历史长河,汇入现代海洋。 纵观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能在两种文化交流的漩涡中,同时脱颖于汹涌波涛的人,寥若晨星。 贝聿铭,就是一个成功的冲浪者。 多少建筑设计师,一生一世就盼着能创作一件像样的作品。 贝聿铭这个世界级的大师,他的105个建筑作品,遍布于全世界,而且还都是传世的精品。 贝聿铭在美国设计的五十项大型建筑中,就有二十四项获奖。 1979年,他荣获了美国建筑学会金质奖章,美国建筑学会还把这一年定为“贝聿铭年”。 1981年,他荣获了法国建筑学金奖。 1983年,他荣获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 1986年,他荣获了美国里根总统颁发的自由奖章。 1989年,他荣获了日本帝赏奖。 贝聿铭,是世界建筑界的一个奇迹,更是一个传奇! 香港中银大厦 图片来自贝聿铭全集 香港中银大厦 图片来自贝聿铭全集 香港中银大厦 图片来自贝聿铭全集 苏州博物馆 图片来自贝聿铭全集 苏州博物馆 图片来自贝聿铭全集 苏州博物馆 图片来自贝聿铭全集 贝聿铭晚年“封笔”后,日本、卡塔尔两国仍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再创作。 在两国的盛情邀请下,他又完成了日本秀美美术馆,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建造。 最让世界惊讶的是,卡塔尔国王为了表达建造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诚意,亲自出面邀请贝聿铭。 起初,年事已高的贝聿铭曾谢绝了国王。但国王仍诚心邀请,并提出贝聿铭可在多哈市中心任何地方建设博物馆。 在盛情难却之下,贝聿铭只有再次“出山”。但贝聿铭说,希望博物馆能避开高楼林立的市区。为了能体现阿拉伯悠久的航海和贸易历史,能否在海边选址? 卡塔尔国王十分豪爽地回答,我给你填一个岛, 去建博物馆。 至高无上、财大气粗的国王,真的马上开始了填海造地,硬是为博物馆填造了一个漂亮的人工岛。 这也使贝聿铭的收官之作,成了阿拉伯海湾上一颗闪烁光芒的艺术明珠。 贝聿铭之所以能让各种文化、宗教、种族都认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大师。 是因为他将人类文化的精髓,因地制宜地植入到了不同的文化之中。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图片来自贝聿铭全集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图片来自贝聿铭全集 贝聿铭的简约设计理念,还深刻影响了全世界的各行各业。 苹果公司乔布斯是贝聿铭简约设计理念的忠实信徒。苹果公司所有产品的设计理念,都与贝聿铭的简约理念一脉相承。 早年,贝聿铭曾为苹果公司的大楼,设计了一个像漂浮在空中一样的玻璃螺旋楼梯。乔布斯对此赞不绝口,深爱有加。 为了表示对贝聿铭大师的尊重和认同。最后,他干脆将这个赏心悦目的玻璃螺旋楼梯,拷贝到了苹果公司在全世界的旗舰店里。 他要让全天下的人,都能欣赏到简约理念的大师贝聿铭创意的“小作品”。 苹果店里贝聿铭创意的玻璃螺旋楼梯 图片来自百度 苹果店里贝聿铭创意的玻璃螺旋楼梯 图片来自百度 2019年5月16日,102岁的贝聿铭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世界各国政要、国际友人纷纷发出唁电,哀悼这位传奇的大师。 中央电视台制作了专题片,深情送别这位东方之子。 世界各大媒体都纷纷刊文,纪念这位国际建筑设计大师。 我作为贝聿铭四十多年的粉丝,在深情缅怀老人家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将他与我们民族百年历史联系在了一起。 其实,历史一点都不复杂,更不是神神秘秘的高大上。 历史,就是大家都经历过的一件件真实的事情,就是一天天翻过的日历。 只不过老百姓忘性大。特别是经历过反右、“文乱”,原本会写几个字的人,连日记也不敢写了。 所以,造成了后代不知道父辈和爷辈真实的经历和故事。 我们只要以贝聿铭百年岁月为坐标,回溯一下老人家的百年足迹,那就是一个十分难得珍贵的百年历史缩影! 如果再多瞧几眼,你就知道了父辈和爷辈的真实历史。 噢,原来…… 噢,原来上海圣约翰大学1905年在美国注册后,它就是一所国际大学了。 转入美国大学,只看学习成绩。所以,贝聿铭先转入宾大建筑学院,后又转入麻省理工学院,就这么简单! 知道了吧,119年前上海就有了与国际接轨的大学了。 噢,原来在五十年代,是我们前辈自己动手拆了七百年历史的北京古城墙。 建筑设计大师梁思成在泣泪中,曾说了一句悲愤的真言:五十年后,你们会后悔的! 知道了吧,蓝天白云下也会集体愚昧的! 噢,原来“文乱”是这样的。 留美归来的中华民族顶尖的建筑设计师茅以升、梁思成,在“文乱”中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被抄家,被游街,被批斗。 知道了吧,“文乱”对知识分子的迫害是残酷的。 噢,原来在改革开放前,贝聿铭回到故乡后,有心想帮助困境中的亲朋好友,但因为他没有粮票、肉票、油票、布票,也只能爱莫能助。 知道了吧,是改革开放才解决了老百姓吃饭、穿衣的基本问题。 噢,原来…… 贝聿铭,这位百岁老人的时代坐标,还可以对标出更多现代史的剖面、立面、平面。 贝聿铭的一生,也是世界建筑业百年进步的历史缩影! 贝聿铭的许多建筑作品也都有半个世纪了,有些已经八十多年了。 八十多年来,他将玻璃、钢材、混凝土,完美的与光线、几何造型相结合。 给世界带来了通透、净洁、简约的现代建筑风格。 岁月在流逝,时光在证明。 今天来看,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仍然是那样不可思议,那样超前,那样美伦美奂。 人们赞美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经常会说:一百年之后也不会落后! 贝聿铭他做到了,他的105件建筑作品,个个都是精品,永远都是凝固的艺术和音乐! 回溯贝聿铭的百年岁月,你会发现总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护佑着他,帮助着他,化凶为吉,化险为夷。 这就是,天佑英才。 我曾经写过上海圣约翰大学学子周有光,周有光高寿112岁。贝聿铭高寿102岁。 这些有真本事的读书人,为什么都长寿呢? 因为,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所以,老天爷非常慷慨地给他们增加了“阳寿”,给了他们地球上最实在,最高级的奖励: 有本事的好人,长命百岁! 华人之光,谢幕了。 但他那遍布世界的建筑作品,仍然惊艳在世界建筑舞台上! 永远是传奇,永远是丰碑! 华人之光——贝聿铭 图片来自贝聿铭全集 华人之光——贝聿铭 图片来自贝聿铭全集 我的一点心愿: 我已经写了第七篇关于圣约翰大学学子的文章了。我发现每一个圣约翰大学学子,都有五彩斑斓的故事。这些中华英才就是我们民族的历史。 这坚定了我要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去写“圣约翰大学学子系列”,向大家介绍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前辈们。 希望各位读者、朋友们能给我提供线索和素材,我愿用我的拙笔,写出大实话。 另外,我重申一下,我写文章从来不开打赏,不做商业广告。纯粹是一种情怀。谢谢你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