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着美文走故乡

 贺卿书屋 2024-08-03

   作者  杨贺卿

(写于2022年11月)


                                                                    一

秋日里,锡伯河和一支箭河两岸,明净的秋水之滨,各种树木高低参差、色彩斑斓。

远山近水,风烟俱净,满眼清澈,唯有飘飞的叶子美如春花,非常有质感。尤其是我家小区前街路旁那些银杏树,叶子纷纷飘落下来,满地金黄,营造出无限浪漫的氛围,也预示着岁暮的开始。

山河忽晚,人间已冬,让人生出许多感慨。

2022年11月4日,午间小睡醒来,浏览微信,我被原国林先生拉进“克旗散文大赛评奖群”里。看来曾经两次推迟的评奖活动不得已改为线上举行了。

克什克腾旗融媒体中心组织的“黄岗杯·绿水青山乡村行”征文活动,共编发了57名旗内外作者采写的纪实散文148篇,洋洋40万字,覆盖克什克腾旗13个苏木乡镇124个嘎查村。真可谓山河披锦绣,盛世写华章。

不能不为活动的组织者们真诚点赞:是一帮有情怀的人,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读着这些优美的文字,如品香茗,飘逸着淡淡的幽香,似那挥之不去的淡淡乡愁。又如陈酿开坛,散发出浓浓的故土情怀,浸透着化不开的浓浓相思。

翻开这些叩响心扉的文字,沉浸在作者描绘的故乡的时空岁月里,仿佛一位才华横溢又温柔热情的导游,带着我走进故乡13个苏木乡镇124个嘎查村,娓娓讲着每一个嘎查的鲜活故事。

读着美文走故乡,难得疫情中一次高质量故乡山水之旅,是免费的精神大餐,如咀甘嚼鲜,回味无穷。

虽足不出户,心已故乡之中。

克旗美景天下闻名,这不容置疑。

如果你编辑一本赤峰风光画册,十幅图片没有五六幅是克旗的,那你肯定没选准。这不是我对家乡有偏爱,而是家乡本来就是内蒙古的缩影。草原、高山、河流、湖泊、石林、冰臼、草甸、森林、疏林、沙地……别处有的她都有,别处没有的她也有。就是这样霸气和自信,嫉妒不得,不服不行。平日里,各类媒体一介绍赤峰或内蒙古,代表性的景观里一定有克旗。每每如此,心里便生出一种莫名的自豪。

“绿水青山乡村行”征文,自然要带你欣赏这些美丽的景色。

《红山子乡叙事》颇富张力的语言表达、行云流水般的叙述风格,以“浅流小河集群、祼子植物集群、乔木集群、虫蚁集群、鸟兽集群”的速写,勾勒出大自然的美丽。康熙行围打猎的传说,更增加了“蛤蟆坝”神秘色彩。文末一句“高山大川好风光”更是对克旗风光的直白赞美。

《春风又绿达日罕》中叙述,亮子河、贡格尔河、沙里河,还有世界上最窄的河流耗来河,宛若银线穿珠,将达里湖还有岗更诺尔、多伦诺尔姊妹湖穿在一起。

《青山引》中古老的木石匣河自黄岗梁北麓大东沟流出,形成世外桃园般的“十三道湾”。还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撼人心魄的阿斯哈图石林。

《乌兰布统的游牧时光》承载着你所有的浪漫和梦想,还有诗和远方。

《浩来呼热之“源”》这样描述席慕容顶礼膜拜长跪不起的源水头:“在峡谷纯净的细沙里,泉水悄悄地渗出,无声无息。开始是涓涓细流,接下来是涔涔小溪,再接下来是淙淙流水,又接下来恍若沟渠,直到汇成浩瀚大河——西拉沐沦。”

而《对话潢源》又是这样一番景象“晨光照耀下的沙滹里,珠花喷涌,瑞气升腾,香津潺潺,溪流淙淙,三五十丈以外,便可赏粼粼碧波、闻呤呤水语。”

在这些散文中,我们不光知道了久负盛名的西拉沐沦河和她的一级支流白岔河,还认识了木石匣河、萨岭河、西拉沐沦河右岸支流苇塘河、静静的滋养着这一方净土的东都坤兑河、怀都坤兑河、锡林河、碧柳河、格日河、还有滦河“源头”吐力根河……

关于山,除了大兴安岭最高峰黄岗梁、阿斯哈图、大青山外,更有幸结识了大光顶子山、王八盖子山(嘎拉德斯汰山)、形如倒立红色坛子的乌兰布统峰、元宝山、天桥山、平顶山、贡格尔草原的五指山以及大黑山……

这便是克旗的山和水。

这一片土地上,有婷婷白桦,悠悠碧空。有无边草原,大河奔流,有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青山脚下,绿水之畔。“坐在炕头上,一抬头就能看到满山的粉杜鹃,走在路上,雪白的山丁子花和乳白色的榛子花花瓣就会飘落到头上,河滩里的蒲公英花、田埂间的野罂粟花、山坡上的稠李子花总能缓解人们的劳碌和忧烦。”这是《白云深处炊烟凫》给我们描绘出的世外桃园般的图景。

想起去年回老家,走到母亲老屋东侧的场院,竟有七八只颜色鲜艳的山鸡扑棱棱飞向北边的树林子。这些以前只有在山林里才看到的禽鸟,一点都不怕人,竟然进村入户,堂而皇之把人类的居住地当成了自己的领地。由此看来“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沙锅里”的克旗民谣所言不虚。

乡亲们告诉我,每近黄昏,成群结队的狍子站满漫甸的梁岗子,成为当地的一大景观。有时候,也钻进莜麦地偷吃莜麦穗子。我的记忆中,这种情况以前的几十年都不曾发生过。

《沟里人家》讲,有一人家,发现一只才落生的狍子,抱回家当孩子养,给这只小狍子起名“捡儿”,养大后又像嫁女儿一样送“捡儿”归山。“捡儿”还时不时回“娘家”看一看。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温馨感人。

“绿水青山”是本次征文突出的叙事主旨,值得称道。

阅读这些清新的文字,同样也增加了我们的见识。

比如,关于“辽出砥石”,白岔川曾是商民族的发祥地,商先民长期活动在一个叫作“砥石”的地方。“砥石”到底在哪呢,多少年来未得到结果,《塞罕坝下第一村》告诉我们:在白岔河上游的一个叫“三姓庄”的地方。蒙古名为“霍特必勒”,“霍特”为城的意思,“必勒”为磨石。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网络上很火的网红打卡地宇宙地镇“很黑村”,“很黑”啥意思呢,《风景这边独好》解释清楚了,蒙古族方言把群山环绕的一片低洼平地描述为“很黑”“肯扣儿”“肯肯儿”。

那个地方为啥俗称为“黑石滩”,为啥有“天盛店、福盛号、刘家店”等商业性极强的地名,蒙古族奶食品有包括胡乳达、阿尔查、图德、楚拉、嚼口在内的26种样式,莜面有“苦力蛋、瓦垄子、猫耳朵、大王、蒸鱼子、煮鱼子”几十种做法,这些,也能在这些文章里找到答案,岂不是非常有趣儿。

最美风景故乡人。

文学是鲜活的,征文中讲述的故事也是鲜活的。这些故事,浓缩了乡情,充满土滋泥味,散发着青草山花的气息,而故事的主角是人。

征文中以速写手法勾勒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有的是革命年代的历史人物,有的是改革建设时期的典型代表,他们是时代精神的缩影,这些最可爱的人,哪怕平凡如泥土,也构成了人世间最美的风景。

这是一片烈士鲜血浸染的土地。

赵芝瑞,经棚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长,1947年6月17日在五区南场同土匪激战中壮烈牺牲。为纪念赵芝瑞,解放后五区更名为芝瑞人民公社,现为芝瑞镇。

潘书声,1945年被组织分配到热河经棚工作任三区区长,1947年3月带领干部战士到上头地开展工作,被土匪包围,壮烈牺牲,克什克腾人为了纪念他,把三区命名为“书声乡”。

红色故里华兴村赓续红色血脉,打造绿色家园。二十世纪70年代时任华兴大队副书记的崔贵军,现已是80多岁的老人,讲起当年植树造林过程,仍是激情满怀。

76岁高龄的老党员李金树,是当年推进五分地村架子山工程的老支书,老人家精神矍铄,深深的皱纹里埋藏着当年奋战秃山野岭的故事。“山冈当床草当席,一块干粮一瓢水”是植树艰辛的真实写照。《泉眼无声惜细流》里讲述,闫平,二十世纪60年代,当时的书声公社人人皆知的植树造林传奇人物。他把水泉变成花果山,又在大黑山新建了一处花果园。受聘书声农中讲授植树造林技术,桃李满园,在当地传为佳话。

封山禁牧,退耕还林,一代接着一代干,一铣一镐荒山植绿,无数的干部群众洒下勤劳的汗水,才换来了今天的草木葳蕤、秀美山川。

生态环境改善了,才有那茫茫林海无边无际。才有那“七八月份,韭菜花和野生蘑菇的采摘季节,采不尽的韭花,拾不完的蘑菇”的绿色草原。才有那“浑善达克沙地上的珍稀植物荇菜、盘龙参、大花杓兰、芍药、桔梗、甘草……年年岁岁、花开似锦,才有那杜松、山杏、沙榆、白桦、青榛、黄柳、柠条、沙棘、蒙古栎、茶藨子……苍翠葱茏、绿满西拉沐沦大峡谷。”

依靠秀丽的自然风光、蒙古族风情,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不仅举办“银冬驼文化节”“冬捕节”“驼文化节”“兴畜节”等传统活动,又开发了诸如马术演艺、彩虹滑道、低空飞行、花海等新型旅游业态。绿水青山真正成了金山银山。

《鸿雁故归乡》中的蒙古族青年在外面拼搏几年之后,经深思熟虑,考察过市场之后又回到了家乡必留太,踏上了大学生回乡创业之路。

《又见山里“红”》的海燕姐,担任上柜村党总支委员、妇联主席、计生专干、沟门组党支部书记等职务,是深得村里干部群众信赖的大忙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里林林总总的大小事务,一天到晚总是忙得不可开交。这是一位有责任心的基层干部的常态,也是众多基层干部的缩影。

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

基础设施提升了。《永合之行》里介绍,上世纪七十年代,该村一个葛姓年轻人得了急症,因路不好走,马车的轮胎卡在冰窟窿里,耽搁了治疗,八个小伙子翻山越岭,一路小跑抬着病人去医院,汗水湿透了全身,也没能挽回年轻人的性命。

如今村村通了柏油路、水泥路。畅通的道路,架起了与外部大世界联系的桥梁,也拓宽了乡亲们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去年我开车回老家,从赤峰出发一直到“北漫甸”前进村东营子,全是平坦的柏油路,风驰电掣,好不惬意。

生产方式改变了。乡亲们再也不用“脸朝黄土背朝天”地搂锄沟子,再不用撅腰瓦腚地手工割庄稼。从春种到秋收都已经实现了机械化,这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一户种好几百亩地也不成问题。

物质生活条件提高了。《葫芦诺日福禄长》里所描述的“每到冬季,白毛风是这里的常客,牛羊冻得流鼻血,点煤油灯、喝过滤出羊粪蛋儿的雪水、出行步撵或者骑马……”的日子彻底成为历史。《昌兴振兴》叙述的“常年没有油水儿吃,年轻人的饭量大得出奇,一顿饭一个人吃一四盔子苦力蛋,是司空见惯的事。一片腊肉皮是一年熬菜的油腥儿和烙饼、烙烙糕儿的蹭锅油……”成了遥远的传说。

绿荫怀抱的白墙红瓦农家院,不仅有菜园、果园还有花园。吃得是绿色食品,享受着现代化的生活。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网上购物、卖货、无人机放牧、洒农药……这在以前你想都不敢想。农村牧区人的生活品质一点也不比城里人差。

《“我”和草原有个约定》里,“聪慧的阿密尔大学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她要把自己的家乡推介给全世界,网络与电商给了她绝好的平台。阿密尔的直播引来了大量的游客,也给嘎查的每一户人家带来了商机。”

“牧民敖其尔夫妇搞起了牧家乐旅游,游客住蒙古包,喝奶茶,吃手把肉,听传统的蒙古族民歌,参与奶食品制作,体验蒙古族婚礼,当一回蒙古族“女婿”,挥动长鞭当一天牧羊人……家家户户也利用闲置的房屋、蒙古包开起了民宿,牧歌悠扬,马奶酒醇香,游客对马背民族充满了无限的激情与向往,牧人的生活日常成了城里人眼中的诗与远方。”

真情是散文的生命。

本次征文的50多位作者,有的是土生土长的克旗人,有的是生活在外乡的克旗人,有的是最了解克旗的外乡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克旗这片土地的挚爱。这体现在他们饱含深情的叙述中。“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字里行间蕴含着真情实感,带着情感去描绘人事风物,才会感人至深,让人产生共鸣。征文中佳作连篇,精彩不断,有思想、有温度、有品位。

总而言之,这是一次成功的征文活动。

当然也有缺点和不足:有些篇什略显单薄,没有具体介绍某一苏木乡镇或嘎查村的历史沿革、来龙去脉、突出特点,所介绍的重点内容也未必准确,这是采访不深入造成的,有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之嫌。这些篇什如能在成书之前再丰富一下才不会留有遗憾;遣词造句方面也存在问题,虽微尘瑕璧,但也应引起足够重视,不能犯这种低级错误,这关系到成书的质量,在编辑的时候更应仔细些用心些;《克什克腾信息》报所刊载的每篇征文文末,都有对此地的基本情况介绍,成书时应予以保留,让本书具有快速了解克旗的向导功能。另外,建议每篇文章应附上本地地图一张,每篇至少插入两张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图片。

以上文字,与其说是对本次征文的点评,倒不如说是对作品的赏析或读后感更准确些。百四十余篇散文,卷帙浩繁,虽也一一认真拜读,但学识水平所限,难免挂一漏万、以偏概全,不妥之处,还请作者和方家不吝赐教。

结束本文初稿的时候,窗外已是大雪纷纷。2022年的第一场雪如约而至。

“纸上得来终觉浅”,要想深入地了解故乡,还真得找个机会亲自去走一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