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溪记忆|兰溪的那些民国往事

 大白二白和三白 2024-08-04 发布于浙江

每当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回忆青少年时期有关旧兰溪的所见所闻,有时感到十分有趣,有时感到无如可笑,有时也为旧兰溪曾经蒙羞而叹息。今天笔者要把过去的旧兰溪向大家介绍,目的在使现代的青年人对祖辈的生活有所了解,同时也为和我年龄差不多的老人提供闲谈资料,互相交流,能为兰溪这条历史长河留一点风帆踪影。

一、民国三年火焚兰城

民国三年的某日白天,兰城发生一场火灾,起火地点是当年后街(即今和平路),那时这些地方大都为木结构平房,所以极易燃烧,火焰很快向四周散开一时多处起火,由于当年没有消防组织和设施。大城市虽有号称洋龙的手摇水泵,但兰溪没有,只有一种手压喷射水枪,那时我家也有,笔者曾经看见过,面对熊熊烈火,这种小玩意儿当然毫无作用。老百姓只能靠木桶提水灭火,笔者家的亲友从十几里路外赶来救火,但面对烈火也无能为力,眼看笔者家店铺财产化为灰烬。大火连烧三天三夜还是余灰未灭,这场大火烧毁了大半个兰城,幸免的只有南街一段(即今解放路),原因是南街的南北西头都有一墙砖砌实叠的高墙,当时叫风火墙,不过风火墙也是岌岌可危,为了防止火焰越墙而过,一家叫汪福生的南货店把数大缸酱油也扑出来当水灭火。对比数十年后的今天,兰溪的消防组织和设备是如此的完善和先进,真是前人连做梦都想不到的。

二、木排与竹筒

旧兰溪因为前有兰江后有大云山、北郊一里坛,又是一片义葬地,主要商铺大都集中在前街(今中山路)南街(今解放路)这一条狭长的道路两旁。因此迷信风水的人们就说:兰溪地形是一条木排,又因大云山塔岭背各有一座塔,形如两根竹筒,把这条木排固定在江水中,风水决定兰溪难以发展,可古人想不到今天风水会变,后官塘填平,义葬地也已平整。牛角尖打通,荷花塘司官塘也成为平地。兰江上架起了铁路大桥和公路大桥。一幢幢高楼拨地而起,城市向四周扩展发射,两根竹筒已不存在,代替的是新的能仁塔与横山聚利塔。它们不是竹筒,而是航行灯塔。如今新兰溪已不是木排而是巨轮,它将乘风破浪,勇猛启航。被遗忘的山水画家汪业仙,兰溪清末民初画家汪业仙祖籍安徽,出生在兰溪,今灵洞乡下郭村,是一位百学成材的山水画家。青年时期走遍各地名山大川,与同时期的另一画家童之风交往甚密,两人经常合作绘画,童之风画人物,他画山水配合非常默契,汪业仙曾经在上海参加过画展并评为第二名,它的四张条幅,当时称琴条,由日本明治天皇的母亲重金购去,此事当年上海申报上有新闻报导。这张报纸他的外甥赵笔耕(灵洞石关人)亲眼看见过,并亲口告诉笔者,此事完全属实。汪业仙的画早年年美术界称他是照相派画家。汪业仙虽然画画甚佳,但生活不善处理,而且有吸食鸦片的恶习,所以有时生活还得靠亲友接济度日,日寇侵华时他避难到章里村,被日军刺刀击伤后惊吓病故。可能因为他还有一个侄儿汪达川擅画牡丹定居金华,所以兰溪美术界人士一度错以为他是金华人,被人遗忘。实际他的孙儿汪开春现在还居住在下郭村,他有一个外孙女居住在城内,笔者今天的报导也算是为兰溪美术界的一种补遗。

三、义葬地与鲍超

旧兰溪走出了石板路头就是俗称浦江大路的石板路。这条路由青石板铺成,虽然比不上今天的公路,但在当年确是最好的道路。这条石板路一里坛两旁都是坟地,这些坟地里葬的全是孤魂野鬼,据笔者的祖父讲曾国藩镇压太平军有一条潜规则,就是每次攻克一城放假三天,所谓放假就是允许清军公开抢掠烧杀,不受军法约束。当年攻进兰溪的是鲍超的军队,当然也不例外,鲍超手下的清兵在兰溪进行大屠杀和抢掠,所以这片义葬地是当年老百姓收尸的太平军和普通老百姓。到了民国年间也有一些无主死者埋葬在这里。兰溪的近郊一些村落也有很多被鲍超焚毁。据我祖父讲我家旧宅前陈村也是被鲍超放火烧毁的。这些事实在清末编写的《兰溪县志》是不敢记载的,只有民间传说才能反映真相。

四、回龙桥隆礼门与金头银大腿

明朝赵姓阁老退隐还乡,奉皇太后命令在兰溪建造棲真寺和藏经楼,赵阁老从中渔利在家私造龙麟门。棲真寺和藏经楼建成后,皇太后前来进香到了东门外问赵阁老离棲真寺还有多远,赵阁老回答说还有七八里,前面还有高山峻岭地势十分险恶。皇太后误听为还有七百里,害怕前行就回转京城所以此处后人就称它为“回龙桥”。此事后来被同朝大官吴铁口揭发,又检举他私造“龙麟门”。龙麟两字只有皇家可称所以赵阁老又犯大忌。赵阁老闻讯后连夜改为“隆礼门”(即今水门),但还是触怒了皇帝,将赵阁老宣召到京,将他用纸糊头闷死并杀头断脚,可是很快皇帝又觉得自己被蒙蔽不光彩,就为赵阁老平反,并赐金头银大腿运尸兰溪安葬,所以现在有“金头银大腿”的民间故事流传。

五、《龙凤锁》和《兰若寺》

旧剧目中有《龙凤锁》和《兰若寺》。龙凤锁讲的是相府公子凌凤春与豆腐姑娘金凤的悲剧故事。兰若寺是一个鬼怪故事,那时的戏馆每次演出总要推出兰溪实事的广告辞,传说凌公子的家就在今天的石埠岭。金凤家的豆腐店就在现在的转虹桥。兰若寺发生在兰溪城隍庙,因为聊斋志异有载所以兰溪人更加信以为真了。由于这两个剧目思想性极差,所以连同杀子报、五子哭坟、活捉三郎、刁南楼、阴阳界等戏早被人们淘汰了。

六、侵华日军在兰血债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侵华战争所犯滔天罪行罄竹难书,所欠兰溪人民的血债也是极其沉重。杭州沦陷后,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虽然还未直接践踏到兰溪的土地上,但每天都有飞机来空袭,那时兰溪没有警报设备,唯一的防空警报只依靠西门城楼顶的一口大铁钟,只要钟声一响全城市民立即携老扶幼逃到郊外去避难,往往是到黄昏警报才解除,所有商铺只能做夜市。日本飞机来兰不是扫射机枪就是丢炸弹还进行细菌战,所以那时兰溪也和其他地方一样瘟疫流行,连老烂脚的人也特别多,有一次日本飞机在今自由路上空丢下数枚燃烧弹致使大火熊熊,那次兰溪人民损失财产无数,有少数未曾逃出避难的人也随着大火葬身火海。又有一次日本飞机到三拱桥上丢下炸弹(三拱桥在今铁路大桥附近),避难在三拱桥下居民二十余人被炸死。兰溪沦陷那年有一股日本兵经过灵洞乡八石溪时,在一处小庙里发现有二、三十个石关农民在里面,侵华日军立即不分清红皂白开枪乱射并用刺刀刺杀,这些石关村难民立即血肉模糊,其中最惨的是一位理发师肠子也被日本兵挑出,疼痛难忍只得爬到八石溪的小山溪里,后来还是疼痛而死。以上血债是我所知道的,其他我不知道的血债还有很多。我希望今天的年青人不要忘记祖辈的深仇大恨,应该知道侵略者的罪恶,为争取世界和平而努力。

七、鬼世界见闻录

(一)

日本侵略者占领兰溪后也只能控制浙赣铁路金兰支线沿线村落和城区,其他兰溪西郊、南郊、北郊还仍旧由蒋家王朝政权控制着,所以兰溪形成了特有的阴阳界局面。那时蒋家王朝政权本来已经极端腐败,而日本人统治下的傀儡政权更加有过而无不极,所以老百姓称那时的兰溪为“鬼世界”。鬼世界里老百姓当了“顺民”也就是可耻的亡国奴。日本人和梅金奎维持会在兰溪回龙桥、马公滩、溪西龙头背和三清殿前四处设有关卡,由日本兵和伪警察共同把守检查来往行人。伪警察有男女。男警察都是原有兰溪当地的地痞流氓。女警察大都是花茶店里的女堂馆。她们在老百姓面前耀武扬威,在日本兵眼里只是慰安妇,也就是军妓。老百姓过关卡得向他们弯腰行礼,对日本兵还得口称大“先生”。当行人通过关卡如带有物品,被伪警察看中了就要截留一些供他们自己享用。过关老百姓稍有不满情绪就要吃耳光更甚者被拘禁。再严重的是拖你到日本宪兵队里,那就小命难保。

欺压老百姓除了上面这些人还有一些更加可恶的特务,最为人们痛恨的是黄志明、金文虎、董兆佬、六零六。黄志明和金文虎是随日本兵占领时带来的。他们的手下经常穿日本军服,随日本兵下乡扫荡,杀人放火无恶不作。金文虎更是一只色狼,经常持枪威胁良家妇女供他淫欲。两人在日本无条件投降时随日本兵逃走。因此兰溪人民未能讨还血债。董兆佬本来是兰溪的是一纨绔子弟,做了特务后极为残暴,他有一个姘妇也被他折磨致死。国民党军队对他也极为痛恨,因为有不少情报人员潜入城内被他发现立即送日本宪兵队处死,后来被国民党军队设下圈套诱骗到西郊枪决。六零六本来是兰溪某家旅馆里的茶房,做了特务后作威作福,但不久就由于特务内哄恼怒了日本主子反被日本人枪杀。真可谓酱里生虫酱里死,卖国贼永远没有好下场。

维持会下还有一个伪组织叫“示警团”,头目叫楼神经,他是一个光棍司令。日本人并不看重他,他经常装模作样要强迫城内青年店员在十字街站岗,发给站岗人的唯一标志是一根短木棍,他认为这样可以讨好日本人,为维持会涂脂抹粉装点“太平景象”,日本投降后他又摇身一变做了国民党政府的卫生警察。解放后还是没有逃脱人民的惩罚,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镇压,汪伪政权在兰溪也有一支军队叫“和平军”。在兰溪有两个中队驻扎在当年的后街。那时的营房解放后是人民银行的所在地。这支军队有一个中队长名叫梅柏良。他在日本人快要投降的前夕被国民党军队策反,他带领了全中队人员投降了国民党军队,此事在当年的《浙江日报》上有一篇特写。那时的《浙江日报》把他吹捧成一个有正义感的民族英雄,实际他投降国民党军队对日本人还有留恋。因为他反水时把监视他的日本兵小头目并不俘虏,也不伤害,只不过把那个日本兵小头目捆绑起来,让他自己解脱,这正说明梅柏良是一个实足实的投机分子。

日本占领兰溪随着军事行动立即展开经济掠夺,他们在兰溪开设了泰信公司和远腾商事。泰信公司专门收购铜币和皮油(桕子外层油腊提炼成的)。因为收购价格高自然有一些贪图小利的人从国统区走私来。远腾商事专门征集粮食,由一个名叫蔡东昇的汉奸负责。他勾结当地的一个许姓米商,下乡到占领区征粮。那个许姓米商也许心里也知道替日本人办事,最后不会有好下场,因此为了讨好邻里,对住在南门一带的穷苦人家施点小恩小惠。凡是有人因患小伤小病求他,他都介绍病人到蔡东昇儿子蔡志远开设的诊所里去看病,医药费由许某负担。当然这也是许某和蔡东昇的一笔交易,但许某因为敛财多了,儿子曾被绑匪绑票过,后来本人最后因办事不力,还是被日本人关到水牢里折磨得死去活来,最后人财两失而痛亡。蔡东昇和他的儿子在日本投降前夕逃离兰溪,在杭州延龄路开设五华药房。我想他们解放后必定会被人民镇压。

随着苍蝇的飞来必定会带来很多细菌,所以鸦片馆和赌博公司也就应运而生。鸦片馆开在和平路的一条小巷里,名义上是戒烟所,实际上里面鸦片、红丸、白粉(海洛因)样样都有,那时还没有冰毒和摇头丸等这些毒品,鸦片馆的韩姓老板有一个女儿和一个侄女儿,把女儿视如珍宝,而强迫侄女儿色情招待鸦片鬼,这些贩毒分子真是丧尽天良无恶不作,赌博公司最早开在后官塘的一个徐姓祠堂里(解放后人民路未改造曾经是图书馆和文化馆的旧址),后来迁移到药皇庙。赌博公司里牌九白心宝样样都有,还有一种大型的赌具名叫摇滩。有一个当地的大流氓人称郭教官,可说是赌场里的一个地头,专门勾引一些年青人去赌博害得他们倾家荡产,解放后还是逃不出人民的惩罚,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镇压。当年赌博公司的筹码还可以在市面上当货币使用,这就可见汪伪政权财政金融上的混乱。兰溪沦陷时日本人还在兰溪办了一个《青萍剧艺社》,里面有一些游乐玩具如乒乓球等,但从来没有排演过剧艺节目。里面有一个日语学习班由日本人亲自任教,进行文化侵略和奴化教育。

八、一个蒙童的读书经历

我的父辈把未上学和刚上学的孩子叫蒙童,蒙童上学大都在六岁和七岁这个年龄段。因为兰溪有七上八落的说法,所以很少有八岁上学的。那时学校春秋两季都招生,我是正月开始上学的,第一天父母给我穿上新长衫戴一顶有一颗红色玻璃珠的西瓜皮帽,早上母亲还给我煮了两个鸡蛋,说是“定心丸”,吃了能定心读书。我的启蒙学校就是后杨的育才小学,到了学校首先三距九叩礼拜孔夫子神位牌,再跪拜先生。那时我们的课本书只有两本,一本是语文当年叫国语,一本是算术。国语的第一课我记得是“人手足刀尺”五个字。另外先生还给我一本练毛笔大字的描红本,上面印着繁体字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字,佳作仁可知礼也,习字一幅呈正学生×××。学生下面三个方空格由先生用朱笔写上学生的名字,朱笔是中药白芨磨银朱粉调和而成的红色水彩。鲁迅笔下的小说人物孔乙己,就是从这种描红本上套化出来的。

育才小学只有一到四年级,但三四年级的学生很神气,他们不让男学生和女学生说话,我和方维藩各有一个姐姐也在上学,因此不可能不和女学生说话,那些高年级的学生就在放学途中拦住我们辱骂,还不让女学生走过去。我和姐姐因为校长先生是我们的大伯,所以对我和姐姐还称客气点少一点为难,但他们让全校男生孤立我们。我和方维藩在学校里没有小伙伴。我的童年学校生活是很惨的,后来姐姐入高小换了个学校,我也随姐姐换校,情况比较好些,不过男女生之间整个小学阶段都没有说过一句话,视如路人。

初中我是在金华中学山南分校读书的。金华中学那时堪称第一流的学校,但物质条件很差,一年级新生七个人围坐一张大方桌,前面一个人还得反背坐。金华中学初中不招女生。坐位是按成绩名次坐的,成绩最好的坐在最前面,以后按名次顺序分前后。夜自修不要说电灯连煤油灯也没有,只有桐油灯草芯点的灯盏碟,课本书的纸张很差,有的人插图只有一个小黑方块,什么人影也分辨不出来。不过金中的师资质量是很高的,很多老师都有著作,有的还是教科书的编写者,教师全是大学生。有的还是日本留学生,电视剧《弘一法师》中的刘质平就是我的音乐教师。电视剧中说刘质平卖烧饼这是艺术虚构,刘质平家中条件极好,那时金中教师待遇也很高,他根本不需要卖烧饼。弘一法师在福建出家,平时生活费用全由刘质平负担。刘质平世界观是很守旧的,但音乐才华很出众。他保存很多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曾在金华多次以墨宝名义展览,可是在文革中遭到劫难,要把这些刘质平的命根子烧毁。刘质平跪地乞求红卫兵还是无动于衷,这不仅是对刘质平个人致命打击,也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次浩劫。我今天要提到这些题外话原因是感情上难以忘怀不能视往事如烟。

抗日战争中我失学四年,四年中我在一家店铺里当学徒。抗日战争胜利后我才又复学高中考入巨州中学,虽说抗战已经胜利巨州中学的办学条件也难差,夜自修每一个学生自备一盏煤油灯,练习本的纸张是一种叫绿报纸的再生纸,到了三年级学校才有电灯。二年级时学校里购买了一台电子管收音机,我当时还在《东南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报道,今天的学生你们能相信这也算是新闻吗?巨州中学当年有一个浙西临中的学生借读班,他们都是一些不愿做亡国奴的爱国学生,当年被人们称为流亡学生,在巨中遭到本校师生的歧视,所以为了一次学校运动会裁判不公的事件引发了一场学生互殴的风潮,我曾为同室操戈兄弟敌视的现象而叹息,所以在当年的《天行报》上发表了一篇揭示巨中风潮真相的特写,为他们鸣冤叫屈。这个浙西临中寄读班有一个学生就是现在的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我的历史教师王多祥先生在电视剧《血溅黎明》中有他的光辉形象,他是在1949一个晚上和巨县中的女教师凌维雁一起被特务捉去。他和凌小姐两人被特务严刑拷打,受尽折磨,坚贞不屈,最后牺牲在杭州松本场。

九、民众教育馆和四大金刚

语言常有时代的局限性,现在的体育场早年叫操场。旧兰溪唯一的公众在操场就在大云山脚下面积还没有一个足球场大,但使我们这些孩子十分向往。大操场有一个司令台、一副篮球架、两个跷跷板、一个秋千架、一个浪木、二副滑梯,星期天我们玩够了,就到旁边的民众教育馆里看书。该馆办馆的宗旨是什么我至今都还不知道,只是那里有图书看孩子十分欢喜,那时学校里的图书是不对学生开放的。孩子们要看书只能到这里。民众教育馆有一道小门通往大寺里,大寺所以被人们称之为大,就是因为里面神像特大,最大的神像是头门的四大金刚。四大金刚的塑像取坐姿。我看比灵隐寺的还大一些。四大金刚就是封神榜里的麾家四将,一个手持宝剑,一个怀抱琵琶,一个手拿雨伞,一个玩弄长蛇,实际这不叫蛇而叫并不存在的神话动物蜃。宝剑迎风,琵琶调弦,雨伞挡雨,舞蜃谐音为顺。四大金刚代表了风调雨顺四字,这正是人们索求平安幸福的象征。四大金刚是1946年暑假前被担三中学拆毁的。当年大寺里的五百尊罗汉是在暑假中起火烧毁,这样一来大寺内所有神像荡然无存,这为以后建造学校校舍打下了基础,这还得感谢当年担三中学的这场打物举动。

十、旧兰溪学校格局

抗日战争前兰溪城内小学除云山外,还有三所民办小学。其中著存是赵姓宗族所办,绳武是严姓宗族所办,兰溪沦陷时被侵华日军烧毁,就没有再恢复办学过。湘喦是祝姓宗族所办。另外还有几所初级小学,如后杨的育才小学,是一位前清秀才陈湧文和他的儿子陈金禄所办,义乌会馆的稠州小学是义乌在兰商界人所办。中等学校也有两所,一所是维勤商校,抗日战争兰溪沦陷后停办,兰溪简易师范。另外还有一所中医学校,张山雷和朱丹溪(?)都是该所学校的教师,他们为医学界培养了很多人才,如浙江名医吴士元、汪仲清就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

历史上兰溪还办过一所体育学校。国民党高级将领汤恩伯曾在这所学校担任过体育教师,但当年汤恩伯没有固定职业,所以在兰也蹬过烧饼炉,蹬烧饼炉是兰溪的方言,意思是指生活潦倒的人,寒冬腊月生活没有着落只能到大饼油条店里站在烧饼炉旁烤火取暖。

兰溪沦陷后著存小学继续招生。敌伪政权就把湘喦小学改为化成小学招生。当年著存小学的教师比较有正义感,他们虽在铁蹄下办学但对化成小学的教师完全仰承敌伪的行为不满。两所学校的教师水火不容不相往来。著存小学的教师还曾办过一张油印地下刊物《瀔影》,表达了他们抗日情绪,后来有的教师还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地下解放活动,现在健在的唐跃枢、唐壵天都是离休干部。抗日战争胜利后兰溪又增加了两所公办小学,一处在城隍庙内,一处在塔岭背新安阁内。化成小学废除了,湘喦复办,唐姓宗族又在湘喦旁办起了序仑小学。解放后两校合办和平路小学,安徽商界人在官桥萃家巷内办起了新安小学,解放后与著存合并更名为罗盛教小学,这里罗小的命名有一个插曲,就是当年新安经济较困难连教师工资都发不出。著存小学经济条件较好,他们的校董会认为两校合并是新安占了著存的光彩。著存校董会认为他们具有国际主义精神才肯与新安小学合并所以要命为罗盛教小学,校董会的这种想法和学校命名笔者认为有点不伦不类。

抗战期间兰溪又办起了两所中学,那就是担三与辅成,担三中学的命名意义取自兰溪先贤章枫山所说的“功业、道学、文章”三担。办学目的在于希望莘莘学子毕业后成才挑起这三付重担。辅成中学还曾办过一个高中班,但没有等这些学生毕业高中班就停办了。解放后辅成中学和担三中学合并为新兰中学,这就是兰一中前身。

十一、人节端午和中秋

在传统的节日里除春节和元宵外,端午和中秋是人们最感有嘉庆气氛的节日,所以我称它们为人节。端午和中秋很多习俗现在也还保留着我就不多说了。只是过去还有些习俗现在对它们已经淡漠了,所以我就旧事重提,端午节过去的孩子在这一天女童一定穿上石榴鞋、男童一定穿上老虎鞋。每个孩子的口围上常常绣有五毒,所谓五毒是指蛇、壁虎、蜈蚣、三脚蟾、蜘蛛,说是佩带这种口围能隔邪。端午前后这几天孩子们还高兴地胸挂香袋。香袋是一种显示妇女手工技能的表现。三角粽和鸡心袋是少女的最早习作。绣花的香袋只有巧手妇女才能制作,最好的香袋有琴棋书画,十二生肖等造型。旧社会新媳妇有了孩子,娘家端午起节一定有香袋相送,因此制作香袋也为一些巧手妇女开辟了一个财源。我家数代相传制卖香袋。一年端午香袋可以卖上二十来块银元,一种知了造型的香袋我最为喜欢,它的腹部可以抽出装上檀香粉香气袭人,构思极为巧妙。

旧中国工人很少有休息的日子,一年到头除了过年有五六天的假日,平时全得出勤,只有端午这一天上午店家营业,吃端午酒是关上店门的,因此也有半天休息。那时人们不知道雄黄有毒,所以家家都吃雄黄酒,还有男孩子额上画一个大“王”字,雄黄酒还有一个妙用就是把一块肥肉浸在里面叫做雄黄肉,说几个月后肥肉溶化了这种雄黄酒可以作为治疗毒疮的好药。那时很多人家都做雄黄肉。

中秋节除了赏月的习俗还有一种摆月的习俗。摆月就是有些富有的店家在这一天把平时珍藏的奇珍异宝摆在几张桌上公开展出供人参观。最为丰富的摆月是城隍庙里的展出全是珍贵的珠宝古玩,这些珍品都是富有人家汇集一起来的。一年中只有这一次我们才能欣赏到。小孩子为了模仿大人,这一天也把自己平时喜爱的玩具在家里摆出来展览,父母当然也支持,除了玩具还有几种水果供品,其中石榴和鸡头菱(芡实)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还有香烛和清茶供奉月亮婆婆。孩子们特别尊敬月亮婆婆,只能礼拜不能指点。因为指点月亮婆婆,月亮婆婆就要来剪耳朵。那些烂耳朵的孩子就是因指点月亮婆婆而被剪了耳朵烂起来的,我小时候很相信这些话,比较一下今天的孩子,我小时候真是愚昧多了。

十二、鬼节清明和七月半

我说清明和七月半是鬼节,这是和端午中秋相对而言的,不过除了七月半有不少阴气。清明的鬼气并不浓重,兰溪过去的清明灯在金华八县是有名的。看清明灯成为一年盛事。只有临近清明前几天有几个身穿红衣的小孩童扮成小鬼模样,手拿钢叉沿街晃动弄跑才装点出一丝鬼气。清明节小孩头上要戴杨柳圈。传说如果不戴杨柳圈,不但这生没有娘舅连来世也不会有娘舅。因为害怕失去娘舅,所以我也戴过杨柳圈。

七月半有大小年之分,小年除了当晚在十字街口搭建一个小道场平台,由和尚做道场。我们小孩是不喜欢去看的,每隔三年是大年,有瞒天帐和纸衣会,这一天西门城楼口放着纸扎的烂脚判官,黑白无常和金童玉女。虽说是纸扎的可是做得惟妙惟肖真像活的一样,比之城隍庙里的泥塑黑白无常我们并不觉得可怕。七月半前几天南街有封火墙的一段街全用布幔遮盖不让光线射入这就叫做瞒天帐。七月半的纸衣会很多店铺门口都有纸衣挂出。纸衣大小和真人穿的衣服一样大。做得最精细的是一些羊长皮袍,纸做的羊毛几乎可以乱真。

那时兰溪有纸扎店专业制作纸衣和纸鬼神,平时他们也为富有人家殡葬制作金童玉女和开路先锋(就是封神榜里的方弼和方相兄弟俩)。纸衣会中有的店铺还挂上走马灯和山水景象,做得最好看的是郑恒和山货店里的山水模型。主要材料当然是纸,但做得有山有水还有楼台亭阁。这个山水景象还有两个山洞,山洞间有一条地下长河,长河上有一条小船来回行驶真是百看不厌。

清明和七月半白天人间有盛会,晚上阴间也有鬼市,所以大人们嘱附小孩晚上出去不要随地大小便,如果真的内急熬不住,也得说一声“客人我要小便了,请让一让路”,否则把小便尿到鬼市祖先摆设的馄饨锅里就麻烦了。这些虽说是迷信,但客观上教育人们注意清洁卫生,这倒是一种好事。

七月半晚上兰江里还要放荷花水灯,宁静的兰江水面漂流着盏盏明灯,真为兰江增添了不少美丽景色。

陈绍箕口述、陈晋龙笔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