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tatar)之名最早见于公元732年突厥文《阙特勤碑》,此名称可能源于柔然之别称“檀檀”,8世纪突厥人把位于其东方的蒙古语族室苇诸部称为“三十姓鞑靼”。 室韦人主要从事渔猎业,南部的室韦人由于受到靺鞨等族的影响,还兼营粗放农业和养猪。其特点为:无羊、少马、多貂、多猪。隋唐时室韦诸部分布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以下简称呼盟)及其附近地区,即今洮儿河以北,东起嫩江、西北到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广大地区。 从八世纪起,原住在今天呼盟及其附近地区的一部分室韦诸部逐渐外迁到外蒙(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内蒙古西部各盟草原以及南西伯利亚等地,改变原来以渔猎为主、兼营粗放农业和养猪等生活方式,成为草原游牧部落或半游牧半狩猎部落、森林狩猎部落。在外迁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大量突厥、回鹘、铁勒等作为自己的部落成员,在语言、习俗、生活、种族成分等方面,经历了相当程度的突厥化过程,迁入漠南者还吸收了不少党项、吐谷浑、沙陀、汉人等作为自己的部落成员,在长期过程中,逐渐成为不同于旧室韦人的新的室韦系蒙古语诸部落。 从呼盟一带原住地外迁的室韦人,仍被突厥语族诸部族人称为tatar。从八世纪起,tarar之名主要通过突厥语族回鹘人的介绍,逐渐为汉人所知,在汉籍中译写作达旦、达怛、迭靼等。但有时仍被称为室韦。 在汉籍中,“鞑靼”(及其异译“达怛”等),与“室韦”二名往往是互相通用的。 综上所述,可知“鞑靼”这个部族泛称,既包括原住在呼盟一带的室韦人,又包括迁出呼盟一带的室韦系蒙古语族部落。 迁出呼盟一带的室韦——鞑靼人,逐渐从大漠南北西迁到更远的地区。至少从十一世纪前叶起,一部分鞑靼人从蒙古高原及贝加尔潮一带逐渐向西远迁,其活动范围逐渐达到西西伯利亚、中亚细亚、钦察草原等地,并常与突厥族联合或混合。室韦系蒙古语族部“鞑靼”之名,逐渐为西亚,俄罗斯、西欧定居民族所熟悉。 由于鞑靼人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他们的勇悍强大以及与许多突厥部族的联合,所以许多非蒙古语的游牧部落也往往自称鞑靼或被称为鞑靼。 随着北方民族各部族之间势力和地位的交替,鞑靼名称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变化,不同语境下,鞑靼一词有不同指代范围和意义: 其一,最广义是指亚洲北方诸民族的统称; 其二,较广义是指中国北方诸民族的总称; 其三,较狭义是指蒙古民族之别称; 其四,最狭义是指蒙古民族之一部塔塔儿之专称。 与中国不同,俄罗斯专属的狭义的鞑靼还特指 |
|
来自: 新用户5761CeW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