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功,亦称“跷工”、“踩跷”,是武旦、刀马旦、花旦经常使用的独特表演技巧。说起它的渊源,还真得追溯到旧社会女性的三寸金莲,裹脚女人所穿的鞋子。古代小脚的尺寸,小到三寸为“金莲”,四寸为“银莲”,四寸以上为“铁莲”。跷功是幼功,旧时候演员学戏、骨骼较软时,就开始练跷功。 跷鞋是仿照古代妇女的小脚形状,以木料或布料制作而成,外头套绣花鞋,靠大彩裤把真脚盖住,将小脚露出。鞋子是有根的,而跷鞋则是空的,穿跷后,半个脚掌着地承重,演员只能凭两个脚的脚掌行走,脚跟高高提起,像跳芭蕾一样。更难的是,演员们不仅要模仿三寸金莲的步子和形态,还得有相配套的高难动作,如:踩跷走凳、踩跷过桌、踩跷踢石子等,沿低上高,蹦跳不止,方能显出演员的踩跷技巧来。 跷鞋分为软跷和硬跷两种。如长期穿跷鞋的演员,双脚会严重变形,脚掌和脚趾上的死皮很厚,脚拐骨变得很大,脚后跟变得很小,以至于夏天她都不敢穿凉鞋,生怕别人说她脚是畸形的。 荆州花鼓戏老演员中,有许多男性演员,擅演女性角色,不是他们情愿去演,是因为那时候舞台上的女性演戏的少,或者根本没有,后来才有了女演员。如“真凤凰”段凤㛅,就是荆州花鼓戏第一个女演员,也是早期女演员中佼佼者,观众誉传“南三(曾三子)北四(沈四),赶不上凤凰(段凤㛅)三闪翅。” 算来,荆州花鼓戏玩跷功玩得最好的,当数京山籍已故的老艺人项明伦了。据民间传说,他幼年时,为了学习踩跷,经常是跷鞋不离脚,就连跟着戏班子走夜路赶场,都是穿着跷鞋。 项明伦,艺名项幺,工旦,系北路名师陈文科关门弟子,练就了跷功三绝(刀马、出手、翎翅)。他表演的《乾坤带》,又名《金水桥》剧目中饰演秦英,项幺一上场亮出跷功,戏场鞭炮震响不断。 跷功表演一般饰演番邦、草寇似的人物,如穆桂英、花木兰、樊梨花这样的角色。《站花墙》也用跷功踩跷摘花,跷尖上也可以藏花。还有《张三赶妻》中的王氏、《活捉三郎》中的阎惜娇,《断桥会》中的白娘子等,都有跷功的表演。项明伦尤其在表演演《挂画》时,足登高跷,能在太师椅寸把宽的扶手上,一跃而上,稳稳地站在上面,甚至单足独立,纹丝不动。让观众百看不厌。 荆州花鼓戏典型的花旦跷功戏,分为“文跷”和“武跷”两种。大致剧目有《吵改嫁》《乌龙院》《大劈棺》《小上坟》《花田错》《阴阳河》《卖胭脂》《拾玉镯》《三娘教子》《游龙戏凤》《盗仙草》《金山寺》《王大娘补缸》等。 近看武汉京剧院《母亲》表演的直播,多年未见的“踩跷”技巧再现舞台。主演刘子微以戏曲传统的跷功,呈现了葛健豪踩着“三寸金莲”走世界的豪迈,更在法国街头挥动大旗,带领蔡和森、向警予和留法学生们一起示威前行,其场面令人热血沸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