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跷:男人脚下的三寸金莲

 荷叶的图书收藏馆 2014-04-02

“伶人三部曲”之《百年戏楼》中的一双“金丝掐红,蟠龙绕凤”的跷鞋

 

戏曲舞台上的“”,并非东北秧歌的高跷,而是一种模拟女性三寸金莲的道具,旦行专用。“跷”能够让男儿身的大脚表现缠足女性,学习过程可谓如经炼狱,这项旦角的基本功,是包括梅兰芳大师在内的所有老一辈旦角演员的必修课。但台下的惨绝人寰台,绝对能换来台上的掌声雷动:

 

《百年戏楼》的开场,“民国”初期的京剧班主白凤楼(唐文华)赠给男旦小云仙(盛鉴)一双跷鞋,是对小云仙的期许,“你身形本就高挑,踩上了跷更加窈窕婀娜,一走花梆子云步,那是云随风动,一派轻松……

 

这项残酷的技艺在新文化运动之后基本废除,而由于“跷”的技艺之美摄人心魄,这项旦角的残酷技艺,在红氍毹上其实绝而未灭。

 

“跷功”·三寸金莲·性感

 

京剧旦角使用跷,正是清乾隆时从梆子中引入的。清代缠足之风,以山西、陕西最为盛行。四大名旦之荀慧生说,这些地方,妇女缠足不但很普遍,而且已经发展到可怕的地步。妇女的小鞋能在茶杯中自由旋转,比三寸金莲还要小上五分。因此跷在梆子中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道具,清代乾隆朝,秦腔演员魏长生成为京城踩跷的始作俑者,“倾倒一时”。


“三寸金莲”的鞋子

 

踩跷并非仅仅模拟真实,除了惟妙惟肖地表现女性小脚之外,舞台上有许多象征性的艺术内涵,比如“”。

 

传统戏服不突出曲线美,为男性饰演女性提供的方便。脚,是戏曲舞台上展示的唯一一个女性性特征。跷能着重表现女性的娇柔袅娜,使其和他们对戏的男性角色产生鲜明对比。“一方翘然莲瓣,一方庞然巨靴”如同做文章的烘托手法。在一些有情爱内容的剧目中,跷还被视为女性的性特征。比如《战宛城》中,表现寡居的邹氏思春,扑捉两只交配的耗子时,演员就特别地把跷露给观众看。

男旦毕谷云的“跷功”

 

“跷”要怎么穿?

 

已经去世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李金鸿先 生曾回忆到,“过去老规矩,绑跷是要脸朝里,不能叫人看。”通常,演员绑跷时都是面对着某个墙角,以跷功著称的梆子演员王存才,甚至把脚放在特制的箱子里 完成这一过程。这一方面是因为戏曲后台有各种奇怪讲究,其中旦角扮戏更是忌讳颇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旧时代艺人把舞台技巧看得比命还重,轻易不传,跷功这 种特殊技巧,自然更加珍视。

木跷(上),把脚放在跷板上(下)【王爱群摄】

一般用枣木、榆木等硬木制成,结实耐磨。主体长度约30厘米,一端加工成妇女小脚形状:前尖后圆,脚心处弓起,长度以“三寸金莲”为标准,大多数都不到10厘米。


木跷结构图【黄育馥绘】


跷带子(上),把脚和脚踝用跷带子绑在跷板上(下)(王爱群摄)

跷鞋(上),穿跷鞋(下)【王爱群摄】

专为木制“小脚”缝制的小鞋,缎子做帮,丝线刺绣,并在鞋尖处缀上彩色鞋穗,十分精美。


套上裤腿儿(下)【王爱群摄】

用来掩盖真脚

 

绑上木跷,穿好跷鞋后,演员站立或行走时,全部的体重都落在前面那三分之一的脚掌上,其余三分之二的脚掌、脚踝和跷板紧贴在一起,与地面之间的角度大概在75度左右,小腿与其成一直线,真正的脚后跟难以分辨。接下来才是穿彩裤、系裙子等扮装程序。

男旦演员绑跷之后

 

“跷”有多残酷,就有多美

 

“跷”这项技艺类似于芭蕾足尖站立,要靠脚掌最前端着地,并保持平衡。小孩子练平衡、练力量,都是从站砖开始,然后将砖头立起来,站在一寸宽的面上,再站腌咸菜的水缸沿。冬天的时候,师父将地上泼水冻冰,徒弟们在冰上练习,掌握重心、平衡。平日里,徒弟在师傅家干杂活,也需要穿上跷端茶倒水干家务,直到晚上睡觉才能拆掉。学员们每个晚上都在被窝里疼得抱着脚哭。为了防止穿上跷,腿部不自觉地打弯,这些学员们都将小腿部位封上竹签,裤裆里夹上书。一旦累了,腿部打弯,竹签扎肉,书也就掉下来。

舞台上的跷

 

跷是京剧旦行“筱派”的绝活儿之一。但有些其他流派的青衣、花衫演员不踩跷表演,但台下练功时,为了让自己步伐更轻盈,偶尔也会在台下绑上练练腿。“跷的特点就是绑上它之后虽然疼,但是走起来容易,停住难,是钻心的疼。武旦绑硬撬转身各类动作都特别灵敏,出手迅猛,需要极强大的功夫,才能把它利用起来。”木跷后跟上的铜箍,减少了戏鞋和台毯的摩擦,使演员的动作更加灵巧。尤其是在表现鬼魂时,能在台上轻快飞移。脚跟部位的圆环形设计,可以帮助演员在舞台上轻盈、飞快转身。

 

跷 还有软硬之分,软跷类似于极端的高跟鞋,前脚掌支撑,脚跟悬空。而穿硬跷则比穿芭蕾舞鞋更难,鞋内没有芭蕾舞鞋的顶子,在舞台上的每一分钟都是仅靠几个脚 趾支撑全身重量,完全不可能脚掌着地休息。长期踩跷的演员脚部会明显变型,演员们提起踩跷就感慨:“太残酷了!”所以这项残酷艺术在新文化运动后基本被废 除,舞台上不被提倡。

《百年戏楼》中,“金丝掐红,蟠龙绕凤”的跷鞋,解放后改成了普通绣鞋,亦是时代变迁的缩影与写照

*根据黄育馥《京剧·跷和中国的性别关系》等资料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