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者,战争之谋略也。 人类没有战争,就不会产生战略概念;没有战争的血腥烘托,和平谈何珍贵? 立足于发达的农耕文明,国人的战争理念与战略思维独树一帜,且价值日益凸显。乱世之际,从东方智慧来审视战争与和平,脑洞大开。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三位大师中,孙子强调“慎战”(尽量不打仗),管子擅长“非战”(多用非军事手段),墨子干脆提倡“非攻”(战争本身就是非正义的)。 一、《孙子兵法》与“慎战”思想 孙武,公元前约545年-前470年。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古今中外,孙子之所以被誉为“兵圣”,就是在指导思想上坚持“慎战”。 需要指出的是,《孙子兵法》十三篇讲的都是战略,与后人侧重战术的《三十六计》完全不在同一频道。 其一,尽量规避军事手段。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用兵的上策是用谋略取胜(“不战而屈人之兵”),其次是在外交上取胜(“全国为上”),再次是出兵交战,最差的是攻打城池。 也就是说,战略制胜方为上策,而走到军事对抗、求助于战术计谋地步,本属于被动为之。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不难理解,“常胜将军”本身说明没有迅速解决问题,而且连续征伐必然劳民伤财、天怒人怨。 其二,开战之前胜负已定。 需要指出的是,《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本质上并非讲“计谋”,而是战略层面的“计算”。它是对敌我双方的主客观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在细致计算的基础上进行胜负推演,以决定是否开战。 也就是说,开战前胜负已定;换言之,没有绝对把握就要慎战。 除了道(道义)、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四大维度外,孙子提出的“法”包括三个要素:一是曲制,指组织架构、人员编制与指挥管理系统;二是官道,含人事晋升、激励机制、流程标准和制度规范;三是主用,包括战争资源的开发、利用及重整。 其三,变数无穷胜负难料。 除了突出统筹规划的前三篇始计、谋划和谋攻外,《孙子兵法》后十篇,分别是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及离间。 虚实结合、排列组合无穷多,说到底还是要“慎战”,因为胜负难料啊。 另外,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讲的是修身之道。 《孙子兵法》的顺序则是:智、信、仁、勇、严,即把智慧放在首位;排序第三的仁义则是“爱兵如子”,要想方设法求胜或少受损失,为此甚至可以不惜贿赂或离间敌方。 值得一提的是,孙子绝非只会纸上谈兵,而是典型的知行合一。 孙武是齐国人,原为陈国贵族之后。周景王十三年(前532年),孙武为避乱而出奔吴国。 吴王阖闾即位后励精图治,经伍子胥多次举荐,孙武献上所著兵法“十三篇”,并被任命为将军。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孙武、伍子胥共谋采用“伐交”策略,利用唐、蔡两国与楚国之间的矛盾,将其争取为吴的盟国。随即,二人联手辅佐阖闾率军攻楚,于柏举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乘势攻占了楚都郢城。 前484年,至交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死。“知天命”的孙武心灰意冷,从此退隐江湖而至善终,堪称人生大智慧。 二、管子以“贸易战”筑成霸业 管仲,公元前?-前645年。 管仲之所以被誉为“华夏第一名相”,源自以非军事手段帮助齐桓公成就“春秋第一霸”。 公元前685年,在合伙人鲍叔牙的力荐下(一起做“大生意”),管仲被齐桓公拜为国相。 从此,商人出身的管仲力推军政合一、兵民合一改革,并通过各种经济手段而富民强国。 (一)无农不稳、无商不活,重视财政税收金融手段。 “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道德教化必须以物质条件为基础。 管仲将发展农业生产摆在首位,推行“相地而衰征”的土地实物税政策,次地轻征、增产多得并“与民分货”。农民种田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社会物质财富大大增加,政府税赋自然水涨船高。 除了粮食生产,在货币、价格与流通诸方面,《管子》都有深刻而精彩的论述,重视发展工商、渔盐和冶铁等产业。 (二)鼓励消费、奖励生育,满足吃喝玩乐人性需求。 管仲此人很奇葩,认为吃喝玩乐是人之本性,甚至大言不惭地说:“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足其所欲,赡其所愿,则能用之耳”。 为此,他不仅率先开设官办妓院,而且鼓励大吃大喝,以奢华的餐饮业来刺激消费、扩大就业,甚至亲自动手制订了酒席上的相关礼仪。 从此,宴席规矩看山东,淄博烧烤继绝学。 据考证,当时齐国都城临淄有居民四万余户,人口二十多万。临淄竟然“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说的是人挤人成照片了,真是妥妥的国际化大都市。 (三)以高超的“贸易战”拖垮敌手,不战而胜之。 齐桓公之所以成就“春秋第一霸主”,全赖名相管仲“非战”之功。 当时齐、鲁两国接壤,多年来相互攻伐、互有胜负。 出乎意料的是,此时齐国主动归还了鲁国部分土地,以消除对抗。 更为奇葩的是,齐国竟然“自我制裁”、直接助力鲁国经贸发展。 当时齐、鲁两国都生产丝绸,齐国的为纨、鲁国的为缟。管仲公告:全国上下由穿纨一律改穿鲁国的缟,并禁止齐国百姓织缟,却对鲁国实行开放。 由此一来,鲁国自然形成了全民织缟而弃耕、撂荒的跟风行动,来钱快啊。 一年后,“不厚道”的齐国拒绝再用鲁缟,而此时鲁国已陷入大饥荒,被迫高价向齐国购粮。 鲁国国力大衰,无奈签订了屈从齐国的不平等条约,后者不战而胜。 这就是“齐纨鲁缟”典故的由来。 随后,在面对更为强大的楚国时,管仲“新瓶装旧酒”,以高价购鹿为诱饵,让楚人荒于农时而忙于捉鹿。 虽有鲁国的前车之鉴,楚国仍坚定不移地重蹈覆辙,齐国再次不战而胜。 可以说,管仲不仅是“贸易战”的鼻祖,而且因充分利用人性弱点而难以被反制。 前681年,齐桓公树起“尊王攘夷”大旗,会盟四国诸侯而主天下。 三、墨子的“非攻”思想及对策 墨翟,公元前476或480年—前390或420年,基本生活在孔子之后。 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有“非儒即墨”之称,即墨子的社会影响力与孔子旗鼓相当,他的确是先师从儒学转而自创门派的。 相比循规蹈矩、等级森严的儒学,墨学强调人对自我命运的把握,提倡人与人之间的相爱与平等,整体上更加开放与进取。 简而言之,墨家学派是站在弱者地位的自卫学说,内容体系非常完整:一是兼爱,二是非攻,三是救守。 值得指出的是,墨子学派带有明显的准军事团体性质,重视“合成化”的作战体系与“特种兵”的单兵素质,故而被历代王朝所忌惮和压制。 (一)兼爱:从人人平等出发,强调世间相爱。 墨子从战争能否获利、是否正义出发,来阐述战争本质上弊大于利,从而提倡人们之间、国家之间互爱,以“兼相爱、交相利”的政治高度来处理国际关系。 他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倡导“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之间,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 显然,兼爱本身即包含着平等与博爱的思想,但在历史时空中遥遥领先于基督教的博爱主张。 在墨子看来,兼爱可以止攻,可以去乱;兼爱是非攻的伦理基础,非攻是兼爱的必然结果。在此意义上,墨子可谓和平主义的启蒙者。 (二)非攻:反对攻伐掠夺,但支持“诛无道”。 他明确指出:当时各类战争均属于掠夺性的非正义战争,所谓“春秋无义战”;战争是凶事,无数国家在相互攻战中消亡,只有极少数幸存;战争危害无穷,一是贻误农时、破坏生产,二是抢劫财富、不劳而获,三是残害无辜、掠民为奴。 对当时的掠夺性战争,他更是旗帜鲜明地坚决反对。以是否兼爱为准绳,墨子把战争严格区分为“诛”(诛无道)和“攻”(攻无罪),即正义与非正义两类;所有以强凌弱、以大压小、以众欺寡且“兼恶天下之百姓”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 不过,墨子认为,正义战争并不都是被动的“守御”,主动出师征伐有罪之国也属正义,充分显示出其军事思想的辩证性与深刻性。 (三)救守:抵抗侵略为正义,以弱胜强有策略。 战争往往不可避免,狂人常常不可理喻,所以必须“深谋备御”,以积极防御来抵抗和抑制侵略。 从“非攻”出发,《墨子》详细论述了作为弱小国家如何积极防御的问题。 在《备城门》十一篇中,墨子构建了一个以城池为核心的防御理论体系,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及时准备,力争有备无患;二是积极防御,守中有攻并寻机歼敌;三是在具体防御战法方面,提出了一整套作战原则。 “文理兼修”的墨子甚至煞费苦心,通过大弟子禽滑厘的设问,对十二种攻城方法逐一做了针对性的破解应答,如高临法、水攻法、穴攻法等,并详细解说守城器械的制作方法及使用技巧等。 总之,墨子的防御性军事战略思想,可概括为“非攻止战、以弱胜强”的八字方针:“非攻止战”是最高谋略和最终目的,要争取世界和平、息战友好,“止战”须以坚强的武备为后盾;而“以弱胜强”,则体现在“扶弱击强”“以一当十”“以勇为本”和“全民皆兵”等方面。 无疑,墨子的防御理论在战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孙子以进攻为主的作战理论形成互补关系,对传统兵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值得推崇的是,墨子还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和光学等一整套科学理论,堪称华夏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天才。2016年8月,中国研制的首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进入太空。 2006年上映的电影《墨攻》阵容豪华,除了刘德华、范冰冰、王志文和吴奇隆,还有韩国天王安圣基。 故事讲述的是在战国时代,十万赵国大兵攻伐只有四千老弱妇孺的小国梁城。岌岌可危之际,一介布衣革离孤身前来拯救梁城。 在惊心动魄的攻守残杀中,墨子“非攻”和“救守”的思想被演绎得淋漓尽致,而人性光辉乃至灰暗底色均暴露无遗。 让世界真正充满爱,人类才能摆脱战争阴霾。 让攻守兼备家喻户晓,战争狂人才无机可乘。 且看电影《墨攻》。 |
|
来自: 新用户39306hBz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