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阳询的这篇“墓志铭”,为什么会成为“国展”的宠儿?

 书画博学 2024-08-08 发布于广东
轰轰烈烈的大开发,让一批古墓文物如雨后春笋般从古都西安出土,西安市民甚至开玩笑说,这一天天的,哪里是上班,分明是上坟!这种玩笑,恐怕只有西安人开得起。
古墓挖开,一些埋藏千年的墓志就出现了,保存完好,字口清晰,拓出来一看,我去,欧阳询!真迹!
这是《大唐故郿城县开国公丘府君之墓志铭》,十六个篆字清晰可见,四周是神兽枝蔓纹,内嵌十二生肖图。
这是完整拓片的样子——

唐朝能留存下来的书法遗迹真的太少太少了,虽然在敦煌的“藏经洞”中曾出土过一批,但还是让许多珍贵法帖被文物贩子连蒙带骗的转移到了国外,这使得西安的每一次考古发现都显得尤为珍贵。
《唐隐太子李世民墓志》、《王女节墓志》、《多宝塔感应碑》等珍贵遗迹的存在,为我们窥探唐朝书法的魅力提供了难得的窗口。而欧阳询的《丘师墓志》的出土,更是为这一宝库增添了璀璨的一笔。

欧阳询,作为楷书四大家之首,其书法融合北碑与南帖,以挺峻峭拔著称,经典之作《九成宫醴泉铭》和《皇甫诞碑》至今仍被后世敬仰和临摹。然而,2008 年在西安市长安区出土的《丘师墓志》,让人大为震惊。

丘师,这位唐高宗和唐太宗时期的两朝开国元老,德高望重,与欧阳询是忘年之交。贞观十四年,丘师离世,享年六十二岁。欧阳询亲自为他撰写了墓志,而次年,欧阳询也驾鹤西去,《丘师墓志》遂成为其人生中的最后一通绝笔墓志。

墓志与碑刻有着显著的不同。碑刻立于墓外,饱受风雨侵蚀,往往受损;墓志则深埋地下,与陪葬品一同被妥善保存,只要出土时无重大意外,通常能保持完好。古代能享配墓志者,非富即贵;能被邀请题写墓志的,必是书法大家。因此,墓志的出土对考古和书法领域意义非凡。

欧阳询最为人熟知的作品当属《九成宫醴泉铭》和《皇甫君碑》,但可惜这两件均为碑刻,历经岁月侵蚀,有所损坏。而《丘师墓志》不仅保存完好,无风化、无断裂,全篇更共存 1219 字,比《九成宫醴泉铭》还多一百余字。

近年来,欧阳询的这部《丘师墓志》成为了各类书法比赛的宠儿。它与《九成宫》有着明显的风格区别。作为楷书,其字体结构美感十足,虽与《九成宫》不同,但结字特殊,尽显欧阳询特有的楷书特色。透过碑刻,能感受到其良好的书写性。
与《九成宫》相比,运笔速度更快,这正符合当今书法所倡导的重要特质。很多楷书作品因书写性不佳而逊色,而《丘师墓志》在这方面表现出色。此外,其线条质量高,有行书笔意,笔笔中锋,干脆利索,中气十足。

然而,这件《丘师墓志》却一反欧阳询以往作品的常态。字体整体欹侧,以倾斜的字势来取险,这在欧阳询的楷书中绝无仅有。有人因此怀疑,是不是这位“不择纸笔,皆能如意”的楷书大师英雄迟暮?实则不然,欧阳询并非英雄迟暮,反而是臻入化境。

首先从笔力上来看,笔力强弱与年纪并无必然联系,文征明八十多岁仍能写蝇头小楷,而《丘师墓志》毫无笔力孱弱的痕迹,锋芒毕露,气力十足。
再者,此作文字结体虽有欹侧之势,却暗藏玄机,丰富变化皆在其中。就如其中的“而”字,看似简单,实则极难处理。欧阳询将其处理得妙绝非常,左边的三竖化作点,横折向右上方倾斜,形成一密一疏、一动一静的态势,尽显欧楷中的险绝之妙。

加令人庆幸的是,《丘师墓志》由于深埋地下,未受风雨侵蚀,保存完好,字迹几乎一字未损。相比之下,《九成宫》和《皇甫诞碑》原碑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版本也较为驳杂。

对此,您怎么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