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盖闻本固者枝叶,源远者流长。九族之始于一本,犹水之有源,木之有本也。礼曰:狐死正邱首,纪其不忘本也,岂非千古之至理名言哉。 始祖自山西迁居以来四百有余载,代湮年逺,故谱系失传,支派莫分。吾绎水源木本之义,所以感慨系之也。今详考墓中之碑文,细访族人之耆老,谨为谱序。凡先人之名字及宗族之支派有所不知,概为阙略,不敢忘赘一辩焉宗谱修序由来久矣。孔孟二氏,眉山苏氏,皆有谱牒,接字呼名,一目了然。他乡相遇,即知辈数,判亲疏,明远近也,族谱为用途不重哉。吾族宗谱由前清光绪元年,经族祖宾候西垣公等,笔之成碟,距今近九十年,即不按字起名,以致祖于孙,前世与后世多有同名同字者。今即续修多有删改,或变音,或异字,不敢于先人同也。今后按字起名,不可紊乱,由士字、英字世起排为二十字:士、惠、宣、克、德、尚、庆、功、久、长、英、杰、义,声、重、忠、厚、治、家、邦,一辈用二字自择其一,义声重忠也可类推。以后辈数不至相同,嗣后命名不可出此范围,合族遵守,因族繁盛象非二字不敷用也。余今年七旬有一,徒心所欲,时值优闲乐筋,力未衰,懼光阴易逝,愿襄盛兴,承先启后,心所愿也。宗曾三十年前于国升祖、如璋叔確商续谱,因沧桑事变,铜驼徒远,非干戈扰攘,即水旱为由,宗谱续修奚遑过问。今岁元旦祭祖,三村后人齐集拜墓,遂与松启、松平、化霖、松昆、锡庆祖等,如海、如舟、海岩叔等,金盈弟等,瓦庄广和弟,金生侄等,灌河崇岳叔、荫华弟,等不期而遇。共同確商,语意未尽,均表同情。一人倡于前,合族赞于后,欢欣鼓舞,同襄盛举,冥冥之中祖先神力。是以命余与松平祖、如舟叔执笔编纂,搜查旧谱,询及耆老,知者书之,疑者阙之,漏者补之,残者修之,饮水思源不忘本也。由前明迁徙距今五百余载,已由松平祖详述勿再赘,及今谱牒告成,尊祖敬宗,和家睦族,赵氏家乘守为弗替,继而勿欠,是余之厚望也。或格式不合,字有舛错,以待后人代为更正可也。是为序。二十四世宗人直隶公立法政大学毕业允升字旭东沐手敬书中国有句古话,盛世修史,明时修志。的确,修家谱是中国人千百年来不变的传统,是为了搭建家族脉络的桥梁。摊开修好的家谱,人们总是小心翼翼,生怕惊醒了这些沉睡了几百年的名字。阅读着关于他们的记录,人们可以想象,父亲的父亲的父亲,曾经有过怎样的人生。虽然他们的故事早已湮没,但是他们的基因和血液,却标记和流淌在后代身上。这种感觉,特别神秘和神奇。家谱是在连绵不断的家庭史中给每个人一个有所归依的位置。浸润了血浓于水的寻根之情,不管过了多少年会有人知道你,记住你,认可你,哪怕你再平凡卑微。国家不可无史,地方不可无志,家族不可无谱。史可知古今,志可明衍变,谱则可辩支系,昭亲睦,别长幼。是故,凡修家谱,旨在弘扬家风,继传家训,承先人优良之传统,激励后代奋发之志气。吃水不忘源头,望木而思根本,家有谱,犹如水之清源不断,木之根本不失也据老谱记载,我张旺屯赵氏一脉,系宋室太祖之后裔,现以失考,望后人求证。我迁始之祖原居山西洪洞县,于前明永乐二年(一四〇四年),徙大姓,实畿辅。我族户大人多,应迁居者不少,共同参商遵国命也。当年奔河北者有之,奔山东者有之,吾一世祖洪公随父兄先迁于山东恩县城北油坊村落户,现属德州武城县四女寺镇。关于此地是否为我祖迁始地,已有我支后人明红前往确认。经由此村老者口述,我一世祖洪公当年是由其父用编旦箩筐肩挑而来,兄在此村落户,第我祖洪公于前明宣德二年一四二七年迁往献县城南张旺屯村,现属于泊头市富镇落户。听闻油坊本村赵氏宗谱由于水灾动乱等历史原因已遗失,现存的家谱世系已断接,已无法和我支接续,甚为遗憾。最后油坊宗亲盛情邀请我族宗亲前去交流做客,明红代表我族上下老幼深表感谢。吾族洪公传至四世祖彦公,宗代乏嗣,想从油坊本家过继一人,奈何不遂人愿,后又有族人骑马前去抱回一子,此我族五世祖曾公也。后来油坊本家知晓,一笑了之,遂有我族祖是偷来之说,成后世之佳话。传至六世祖捷公以下有兄弟三人,宝公,富公,澄公,该时散叶发展,家族渐兴,子孙繁盛矣。普族宗谱由前清光绪元年一八七五年经族祖宾候公,西垣公等笔之成牒,后又有旭东公等于一九六三年二次续修,距今将近六十年。现今我张旺屯赵氏宗族发展壮大,人员众多,后世多不知字辈排行,值此之际,族叔东常,正修后张我支家谱,经交流商讨,我又精通电脑排版,遂决定试修我族全部各支家谱,此举得族人艳东,春生,磊,连军,滥河建华,瓦庄仕达等人大力支持及合族老幼响应,使我备受鼓舞,信心倍增,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做好本次修谱的所有工作。我先从明清公借阅老家谱一本,翻开家谱的一刹那,看着祖先的名讳,阅读着他们的事迹,才知道祖先曾经是多么的辉煌傲人,深感肩头的担子更加的沉重了,但是此生能参与此等幸事,无憾矣。我观老谱,是以欧式记载法,此法有一定的弊端,人名重复,年纪大者,对家谱文化爱好者能看明白,但是对于年轻人显的杂乱,对于自已直系祖先无法显示,五服之内更是亲疏难辨。更因我族到如今繁衍发展几千余众,遂决定本次续修采用垂直吊线法记载。此记载方法更直接的显示世系人员名讳,一目了然,老幼皆宜。由于我族人口众多,本记载法受横向篇幅所限,自十七世起东股,中股,西股再次拆分为五十支,东股十支,中股二十支,西股二十支,拆分后各支系简单明了,便于查阅。本次续修找到小赵屯一支,牛辛庄一支,北单桥一支,还有从各支迁出的宗人,老谱有记载,但是已失联多年,实在联系不上,未能续齐,甚为遗憾。经商议确认,北单桥支确实是从我族迁出,不过年代太久远,六三年我族宗人也去续修过,多种原因未能如愿。此次续修北单桥支迫切希望给续完整,认祖归宗。但是他们的家谱已经遗失,很难考证续接,经商议观老谱发现,三世祖康谦公下无直系宗人,按年代推算他这支可能为康谦公后人,遂决定另起一股北股以续之。我年幼学浅,得全族支持才得以完成此次续谱,在此深表感谢,不足之处族人代为更正。明宣德二年,吾族始祖洪公,自山东迁于张旺屯,历二次修谱,皆为本族流传。繁续昌盛考而记之。吾后辈秉承先祖之荫庇,或躬耕,或学文,或习武,源远流长,人才辈出,身为吾族后裔,引以为傲,为荣,为幸。自第次修谱匆匆已近六十载,盖无记续多有遗疏。幸有吾族二十七世子孙宝龙者,为吾族三修谱盛事多有奔走呼号,从之者甚众,皆叹力之寡也。更多有辈众不辞辛苦寻祖源,觅同宗,访耆老,不计体之劳,资之费,实为吾族之大幸也。愚后辈二十七世孙磊,绵薄之力未出几,幸得宝龙弟呼之,未尽寸许之功而感无上之荣幸。已亥春至庚子仲秋谱成,则吾族上下呼天同庆,更可慰吾族先辈之英灵矣。宝龙者所总编之谱,于老谱之概纳归续更为顺序,分支脉络更为明晰,记述之事更为详实,盖有记述不详者,犹不可考也,望吾族后世能者考之以续,期吾族千秋万代永续昌盛。宝龙弟嘱以记文共襄盛事,自感才疏学浅字不成文,唯聊表吾族后辈之心焉。史可知古今,志可明变迁,谱可识宗支,辨长幼。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是记载同宗共祖血缘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代代相传的家训,看似古板,可多年以后我们却发现,那些朴实的教诲常能成为人生的支柱和路标。老谱记载,明朝永乐年间,赵氏家族先辈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首先迁往山东油坊村,后我族一世祖沿河北上至现今泊头张旺屯落户,而后数百年间开垦土地,勤奋耕读,繁衍后代,如今已是子孙盈盈,人才辈出,各业竟盛。赵氏族谱经前清光绪元年及建国后一九六三年曾两度修缮,不幸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思想局限至今已存世不多,慨为憾事。幸有敏贵伯多方探寻,于二〇〇三年在瓦庄偶得一九六三年修订家谱,复印整理若干册,由本族东、西两股保管。我有幸目睹六三年家谱真容,仔细研读,被其博大精深的家族文化深深折服。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我绝大多数族人都以先辈议定的族训为立身行事之本,继承和发扬家族之祖训,忠厚传家,诗书继世,待人以礼,教子以义,不畏艰难,创业发展,亲族爱贤,积德行善等优良传统。时至今日,我族人为了工作和事业,从故土散居了北京·泊头·献县·张家口·石家庄等城市,繁衍后代,开枝散叶发展。受西方文化社会发展的影响,许多族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宗族观念淡薄,对祖辈名讳和事迹知之甚少对子孙取名亦不接字排辈,为继承和发扬我赵氏家族之优良传统,利于族居外地的后人寻根问祖和往来相助,经与树怀兄商议续谱诸事,宝龙侄勇挑重担,总编赵氏族谱三修之大任,后又得到赵庄,邢屯,安庄,灌河,前张屯,马铺,瓦庄,小赵屯,马庄河、献县北单桥,牛辛庄、贾庄桥、张家口康保县大恒店村等族人踊跃响应,参与修谱之大事献县北单桥村赵氏一支于二〇二〇年十月邀请张旺屯赵氏家谱编委会到古单桥参观商议续谱诸事。据单桥族人介绍,老家谱由于洪水等原因已遗失,但祖上相传明朝修单桥时要砍伐赵家坟茔中柏木的记载,推断移居到单桥时间应在一六三二年之前,对应张旺屯老家谱三世康谦公后人无记载,两相对照时间吻合,单桥赵氏应是其后裔。单桥又名善人桥,因单桥有一赵善人乐善好施而得名,这也是我赵氏分支发展的一段佳话。编委会一行于二〇二一年四月到献县贾庄桥接洽续谱之大事,贾庄桥赵氏族人齐聚一堂,请出珍藏老家谱,其家谱例言,序言,家规,克仁公、书魁公墓碑序,以及贾庄桥赵氏一世到十一世均有记载,内容详实,于一九四四年由连臣公。连升公创修。由于年代久远,家谱宣纸已泛黄,但与张旺屯赵氏家谱对照,传承脉络清晰,堪称传承记载之典范,值得后人交流学习借鉴。本次续修之家谱乃我赵氏家族传家之宝也,是萦系赵氏家族形成至今源远流长乃同族支派世系之组带使同族支派之间不至于忘记先祖,视族人为路人导致世系混乱也。这次续谱是适逢中华盛世国泰民安条件下得以完成,以一顺口溜表达美好祝愿,清清盐河向东流,赵氏族谱存乡愁他年张屯相聚时,定能人相拜王候。同时,本次续谱由于参修人员的文化层次,专业水平历史考究和时间关系等问题难免会出现不足或错误,还望族人及后人更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