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行旅|箭扣长城“北京结”

 新用户8926AVU2 2024-08-09
文化行旅|箭扣长城“北京结”文化行旅|箭扣长城“北京结”

时光倒退六百多年,明朝初兴,元朝统治者败退到燕山以北。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蒙古骑兵再次袭扰中原,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了新的长城。由于明初以攻为守,明军多次深入漠北,击败了蒙古主力,并在燕山以北有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县)、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元上都遗址)等卫所拱卫,因此没有大的边患。不过当明成祖去世之后,明朝就开始由进攻转入防守,大宁等卫所也先后被放弃掉。此消彼长,蒙古部落恢复元气以后,又开始对明朝的北疆构成了威胁。而这时候,明朝的首都已经迁到了北京,蒙古直接威胁到明朝的统治中心,因此防御不得不加强。到宣德年间(1426年-1435年),明朝已基本形成了大同、宣府、蓟镇、辽东等直接拱卫京师的军镇系统。

其中:

  • 蓟镇东起山海关,西到居庸关,直接管辖北京北面的长城,最为重要;

  • 宣府镇则东起四海冶,西至今河北张家口西洋河畔,与大同镇相接。

  • 四海冶就在今天北京延庆区的四海镇。

  • 宣府镇和蓟镇的长城交会的地点,就是今天北京结的所在。

文化行旅|箭扣长城“北京结”

其中:

  • 外侧从大同镇延续到四海冶的长城,是在北魏、北齐长城基础上所修;

  • 南面从北京结蜿蜒向西南,又到居庸关而南下,直抵今天冀、晋、豫三省交界的长城,是在北齐长城基础上所修;

  • 自北京结向东到榆关一带,也是在北齐长城基础上所修。

因此我们可以大胆设想,北齐时已经在北京结这个地方修有长城了。不过,我们今天所见的九眼楼,到明代中期才真正建成。

文化行旅|箭扣长城“北京结”文化行旅|箭扣长城“北京结”

我们知道明十三陵在昌平区天寿山,这条记载说明当时由于风水观念的阻碍,北京北面的长城很可能是没有合龙的,或者说是有北齐长城但是没有修葺过。尽管这个时候还只有七个陵,但是这样一件事在当时无疑是大事。

嘉靖皇帝下诏,命礼部、钦天监差遣官员来“相”此地的“风水”,结果是好的,据说无伤于所谓“龙脉”。于是“上允其请,仪乃委佥事程绶董工役:墙自红门,东至四海冶,西至羊头山;红门左右修墩十四座,墩墙相连;谓四海若有警,举炮火,顷刻可以达居庸。其在红门守瞭者,自北而入墙之南,自南而瞭北,诚拱护之切务也。”

从此,这两段长城不但能够连缀为一,甚至可以互相告警以接应救援,于是北京城北面的长城防御体系更加完备。此地在明代被称为大小红门口,远远望此烽燧,蔚为壮观,被称为“九孔楼”或“九眼楼”。

文化行旅|箭扣长城“北京结”

王仪,北直隶文安县(治今河北文安)人,曾在苏州任知府,政绩卓著,被人诬告而免官,百姓苦苦挽留未果。后来再次得到起用,制订苏州田赋的标准,结束了以前不知田土数目而妄征赋税的情况。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王仪被擢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镇。第二年修筑边墙,修成了九孔楼红门口烽燧。

文化行旅|箭扣长城“北京结”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冬,因为蒙古骑兵攻入宣府、大同镇防区,王仪被贬一级。

文化行旅|箭扣长城“北京结”文化行旅|箭扣长城“北京结”

今天,只有九眼楼矗立于崇山峻岭之中,无声地述说着那四百多年前的刀光剑影与悲欢离合。

文化行旅|箭扣长城“北京结”

九眼楼处在四海冶到慕田峪之间的一处山峰顶部,海拔1150米左右,居高临下,晴天时甚至可以远眺北京城区,因此也被称为“望京楼”,是地形上的制高点。

长城在这里交会,西南是擦石口,东南是慕田峪,西北是四海冶,四面应接。古人记载在这里告警鸣放炮火,连居庸关都能相应救援,此言不虚。

近年来很多摄影爱好者和驴友都想一睹北京结的风采,登上“望京楼”眺望大好河山,不过这里是明长城的险段,因此提醒大家在游览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

文化行旅|箭扣长城“北京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