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饭后上腹部不舒服─浅谈功能性消化不良

 我爱罗阅读 2024-08-09

  林小姐为工作忙碌的上班族,长期都有上腹疼痛问题,过去传统观念认为吃饭可以改善胃痛不适,但林小姐饭后反而腹胀更严重,只吃一点点东西就饱了,长期到处求诊症状都无法有效改善,经医师排出其他疾病可能,确诊「功能性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的症状

  消化不良是相当常见的问题,可能出现饭后上腹疼痛或灼热、腹胀、容易饱足感、噁心、打嗝,也有一些疾病可能导致消化不良症状,包含:消化性溃疡、肿瘤、糖尿病、慢性肾病变、甲状腺功能异常或是药物都可能会影响消化功能。多数患者,经检查后并无结构上异常,便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根据统计,功能性消化不良佔消化不良族群中的比例高达70%。

  ▎诊断与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需要医师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药物史、身体评估、安排血液生化检查等,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根据罗马IV准则(Rome IV criteria),功能性消化不良需出现至少一种以上的典型症状,包括:令人困扰的上腹痛、上腹灼热、饭后腹胀、容易有饱足感,且没有结构上异常(包含上消化道内视镜检查)可以解释症状,此症状至少出现6个月,同时持续3个月以上才能确定诊断。

  怀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需要排除幽门桿菌的感染,可接受碳13幽门桿菌唿气检验或粪便抗原检验,若检查发现有幽门桿菌感染,需接受幽门桿菌的根除性治疗,治疗过后对于消化不良症状会有相当程度的改善。幽门桿菌成功根除后若症状持续,医师可以调整药物控制症状,如氢离子帮浦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抑制胃酸药物)、肠胃蠕动药物、神经调节药物。大于55岁患者需进行抽血评估;此外,若消化不良病人合併以下症状,如体重减轻、噁心呕吐、家族食道肠胃癌症病史、治疗无效的消化不良,更需进一步进行内视镜或影像检查来排除严重的结构性病因。

  ▎预防方式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复杂,可能跟肠道蠕动功能、肠道敏感度改变、肠胃道发炎或是肠道微菌丛改变有关,身心状况、压力也会影响,近期肠脑轴(gut-brain axis)的研究相当热门,发现大脑与肠胃道都会彼此影响。

  同时,也建议有相关症状者可透过改变生活型态,进行规则有氧运动,同时减少诱发症状的食物,如高油脂食物、乳制品、酒精、咖啡、红肉、辛辣食物、小麦食物、精緻加工食物。在生活步调快速的现今,也需要适度减轻压力,对于症状也会有相当程度的帮助。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不易,治疗也不容易,若有症状则建议与医师讨论,进行药物调整,同时饮食调整、运动、压力调适,可以让长期不适的症状改善,「肠」保平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