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由六镇起义始至隋建政,在这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每个关键节点都有六镇豪强酋帅的身影,甚至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爷爷李虎,本身就是六镇镇军,更不用说北周北齐的实际创建者宇文泰、高欢,那都是直接参与了六镇起义的强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这些六镇豪强酋帅,孕育了日后辉煌的隋唐帝国。 (来源:网络) 始于正光四年(523年)的六镇起义,强烈冲击了北魏政权的统治,直接造成了大军阀尔朱荣(天柱大将军尔朱荣的政治决断力)的崛起,尔朱集团攫取北魏朝政,又引发北魏内乱,北魏分裂成东西魏,直至北周北齐禅代东西魏,北周吞并北齐统一北方,继而隋朝出世,灭南朝陈国,再次实现了中华大一统,中国历史也迎来了隋唐第二帝国的辉煌时代。 末世必是乱世,乱世必出豪杰。北魏末期的乱世之中,这些六镇豪强酋帅也上演了一出风云际会的大戏,他们命运各异,有的在颠沛流离中沦为历史的一个注脚,有的却主导了这出历史大戏的走向,如六镇之一的武川,从其镇军中洐生出的武川集团,在宇文泰的带领下,又形成了关陇集团,最终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所谓六镇,指的是北魏政权北部边地防线上自西向东的六个军镇——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沿长城一线,分布于燕山—阴山以南,构成了以六镇为核心的北魏政权北部边疆防御体系。 镇,即军镇,就是具有军事职能的大型堡垒。 六镇防御体系的形成,其实也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北魏初期,拓跋珪专注于统一中原,无暇顾及位于其北方的柔然(即北魏所说的“蠕蠕”,蔑称,虫子一样的人),柔然经常侵扰北魏边境,北魏和柔然陷入“来了就打,一打就跑,跑了再来”的局面,395年,参合陂之战后,北魏消灭后燕政权,其北部边疆自西鄂尔多斯,经阴山,东至河北北部,连成一体,长达二千余里的北部边疆,更增添了防范的难度。 拓跋珪死于内部政变后,北魏政权经过一系列内部斗争,明元帝拓跋嗣即位,为防范柔然侵扰,开始修筑长城以防御,“筑长成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 明元帝病死,太武帝拓跋焘继位,拓跋焘加大对柔然的打击力度,甚至几次带兵亲征,虽未能彻底消灭柔然,但使其陷于“国破四散”危机,虽仍对北魏边境不时骚扰,但已无法形成大规模入侵,拓跋焘于是开始沿边境设置军镇,与长城相结合,而构成了立体的防御体系。 至于这些军镇具体的设置时间、位置,其间的演变过程,史书并未明载,甚至“六镇”的说法,迟至459年,才在魏书中出现,我们只需知道这是北魏政权防范其北部边境的部族侵袭而设置的军事防御体系就行了。 六镇的设立,最大的意义就是拱卫北魏政权当时的首都平城(大同)。与柔然作战时,六镇既是军事指挥中心,又是军事物资的供应中心,镇军也是主要的作战力量,所以六镇在北魏政权体系中处于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而北魏对六镇的管理,完全不同于内陆的郡县体制,只突出其军事职能,实行军镇制,也就是军事化的管理,最高长官叫镇将,也就是军事指挥官,通常由鲜卑贵族或忠诚可靠的将领担任,负责镇的防御、训练和作战指挥,下设副将、参军、司马各类职官。从军事编制上来看,六镇的镇民即镇兵,军民不分,也就是军户,世代为军,平时生产,战时打仗,其社会地位低于内陆的编户齐民,这就形成了六镇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结构,六镇直属中央政府,镇将由中央政府任命,镇将和高级军官享有特权,而一般的镇民则处于被剥削压迫的境地。 而六镇人员的构成,也是极其复杂的,首先是镇将,因为六镇当初的重要地位,镇将多由拓跋皇族人员担任,当然也包括北魏的贵族子弟,都非常热衷去谋取一个镇将的职位,可以轻易以武功而迅速升迁;后来北魏政权统一中原,为保持统治稳定,又强行将许多中原大族迁去北境,这些人大都成为了军镇中层领导,地位也很高;而在与各少数民族部落的作战中,或俘或降的部落酋长领民也被安置到北境这一广袤的地带之中,比如敕勒、高车等部落,他们还由各部落酋长自我统领,有的还被授以镇职;再后来,北魏政权将犯错的官员、甚至犯罪的刑徒都送到了边境,这就使得六镇人员成份越来越复杂。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六镇在北魏政权的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原有的各种待遇特别是镇将的升迁渠道都消失了,随孝文帝南迁洛阳的鲜卑贵族已完成了门阀化的转变,北魏政权的军事战略重心也已转向了与南朝作战,六镇官军既无战功,自身也很难完成“汉化”,“为清途所隔”,不在选官之列,身份大为低落,同时由于都城的南迁,与六镇相距遥远,同平城相比,各种支持六镇的物资运送也大为艰难,竟渐至中断,六镇军户生活在边疆荒漠之中,生活境地更为低落。 可以说,六镇在孝文帝汉化改革带来的社会转型中被抛弃了,各种社会矛盾因此而迅速积累。 这些矛盾,包括镇将与北魏中央政府的矛盾、少数民族与统治者的矛盾、六镇内部将兵之间的矛盾、胡汉对立的矛盾等等,哪一个都像是一个巨大的炸药包。 炸药包已然有了,必然就不缺少点燃导火索的那个人。 于是,六镇起义暴发了。 六镇起义的序幕,始自怀荒镇。 怀荒镇位于今天的张家口张北一带,是六镇中距离中原地区较近的一个,因此它除了军事防御以外,还承担着物资转运的任务,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六镇起义始自怀荒镇——前面说了,迁都洛阳后,供应六镇物资的运输也渐至中断,这感受最深的自然是以前作为物资集散地的怀荒镇,这次起义暴动,也是因为怀荒镇物资的匮乏,镇军吃的都没有了,又偏偏遇上柔然主阿那环进攻,于是请求镇将于景开仓放赈,这于景心里也不舒服着呢,于景看名字像是汉族,其实是鲜卑族,本姓万忸于氏,其家世也算得上是鲜卑的门阀,世代为官,此人心性贪婪残忍,在武卫将军任上曾发动过一场军变,想谋杀大臣元乂,因此被贬到了怀荒镇,于景自知前途无望,更加以盘剥镇军为乐,这时看镇军要他开仓放粮,他偏偏不肯,没想到这帮镇军这次玩了一把真的,抓住于景和他的妻儿,处死了! 其实稍微往深里想想,虽然史书上记载这么简略——“镇民固请粮廪,而景不给。镇民不胜其忿,遂反叛。执缚景及其妻,拘守别室,皆去其衣服,令景著皮裘,妻著帮绛袄。其被毁辱如此。月余,乃杀之”,但事情肯定不这么简单,一帮镇民,就这么轻易杀了一个堂堂镇将?这其中若没有一些处于中高层的豪强酋帅的支持,一场暴动怎能这么轻易地就完成了? 不管怎么说,炸药包的导火索已经点燃了,各色人物纷纷登场。 第一个是破六韩拔陵,起义暴动的领导者。 如果说怀荒镇镇民杀镇将只是一场无组织的暴动,那沃野镇匈奴酋帅破六韩拔陵则是拉起了一支有组织、有目标的暴动队伍。 有组织,体现在他的军事架构中,如他任命与他同一部落的酋帅破洛汗听明、出六斤为将帅,他的宗亲破六韩孔雀为大都督,匈奴酋帅万俟普为太尉,鲜卑酋帅卫可孤为别帅;有目标,则是推翻北魏政权,虽然这个目标没有真正实现,但他在起义之初,就已称真王,改号元年。 除了匈奴酋帅、鲜卑酋帅,高车酋帅斛律金、敕勒酋帅胡琛等也纷纷依附于破六韩拔陵,这支强悍的暴动队伍,顿时在六镇地区掀起了一场巨大的波澜。 具体的过程就不说了,总之破六韩拔陵的队伍虽然强悍,甚至六镇一度沦于他手,也多次击败北魏政权的反扑,但最终北魏政权勾结柔然,在二者的合力打击下,于525年六月破六韩拔陵兵败,起义宣告失败。 这中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这场大动乱中,六镇豪强不同的政治动向。 一部分归附破六韩拔陵,如我们上面所说的那些酋帅;一部分则在动乱之初,即率部众避难南下,进入内陆,如鲜卑酋帅可朱浑元、世守六镇的汉族世家赵贵、鲜卑贵族子弟寇洛等;还有一部分,则是反对破六韩拔陵,这一部分以武川镇豪强为主,如贺拔度拔及其子贺拔允、贺拔岳、贺拔胜(贺拔度拔在战斗中被杀),宇文肱及其子宇文颢、宇文泰(宇文泰的政治智慧)等,当然还有大名鼎鼎的独孤信家族。那时李虎还只是贺拔家族的一个部将,杨忠则还小,随父在中山避乱。 这些六镇豪强的不同选择,也注定了他们今后不同的政治命运,除破六韩拔陵一系外,其余的这些豪强,主要是出自武川的这些人,日后主导了历史的走向。 还有一个人物没说,就是高欢(高欢的政治敏锐性)。高欢在这一段时期的动向,史书不载,可能因为他出身卑下,仅仅是怀朔镇的一个小队长而已,等他流落到河北后,才声名日显。 六镇暴动失败后,北魏政权将六镇豪强、难民二十余万迁到内陆“就食”,分散到冀、定、瀛三州,北魏政权此时已是勉力支撑,并没有强大的组织能力安排好这些流民,各种矛盾迭起,于是再次发生暴动。 525年八月,原柔玄镇兵杜洛周聚流民于上谷(今河北宣化)起义,率师西上, 526年攻破扼守军都、居庸两关的魏军,南下幽州,据有燕、幽。这时原五原镇军鲜于修礼率流亡镇军于定州暴动,但很快发生内乱,鲜于修礼被元洪业所杀,元洪业又被葛荣所杀,527年葛荣连克殷州、冀州,进逼邺城。528年正月,杜洛周攻克定、瀛二州。 但是,杜洛周与葛荣为争夺义军领导权,发生火并,葛荣杀杜洛周,并统领其军,达几十万之众。 此时大军阀尔朱荣已发动河阴之变,北魏政权为尔朱荣控制,尔朱荣调动大军进逼义军,528年八月,葛荣兵败,河北起义被尔朱荣剿灭。 这次起义产生的一个后果,就是尔朱荣尽收六镇军民,而六镇豪强在这次起义中大多依附于葛荣,葛荣兵败后,又都归入尔朱荣集团,除了宇文家族、独孤信家族、赵贵家族、、贺拔家族、寇洛家族等,当然,这里面也包括了高欢,都随尔朱荣进入了山西晋阳。 尔朱荣平定河北后,紧接着又组建西征军去平定关中地区的万俟丑奴势力,530年,以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天光为帅,贺拔岳、侯莫陈悦任左、右厢大都督,以武川豪强为主体,很快平定万俟丑奴,占据关中。 这期间高欢为尔朱荣所欣赏,留在身边,曾劝尔朱荣取代北魏朝廷。530年八月尔朱荣进入洛阳,11月被北魏孝庄帝设计反杀,大权落入高欢之手。 尔朱天光于是返回关东与高欢争权,由此关陇地方尽为贺拔岳、侯莫陈悦二人所控。 高欢在与尔朱集团的争斗中最终获胜,控制了北魏朝廷,害节闵帝,立孝武帝,高欢一心想夺回关中,孝武帝则视占据关中的贺拔岳等人为依靠,暗中派重臣王思政去关中联络贺拔岳,还把贺拔胜配置到荆州,以防不测。 534年,高欢设计,使侯莫陈悦与贺拔岳反目,侯莫陈悦袭杀贺拔岳,但他并没有整合贺拔岳的军队,而是带着自己的部下返回了自己的驻地水洛城,而失去统帅的武川这些将领也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谁来继续统领武川集团? 当时武川集团内部出现了几种不同意见,一是由年龄较大、资历深厚的寇洛为帅,但寇洛“自以非才,乃固辞”。二是时任左厢大都督的李虎建议,让荆州的贺拔胜来继承哥哥的位置,继续统领武川集团与高欢作战,他甚至已经派人去请贺拔胜,但事实证明,贺拔胜的政治眼光不够长远,他竟然没有立即答应,而是派部下独孤信前去察看情况。事发于紧急,哪容得了你如此“淡定”?果然,当独孤信到达平凉后,武川军团已掌控在宇文泰手中。而提出让时任夏州刺史宇文泰来统领的,正是赵贵。宇文泰率武川集团随之兼并侯莫陈悦势力,由此宇文泰掌控了关中,开始了与高欢的斗法。 其后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了,宇文泰迎孝武帝入关,北魏分裂成东、西魏,宇文泰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而高欢则占据了关东地区,综合实力强于宇文泰,但最终宇文泰集团在创立府兵制、与关陇地区世家大族合作、恢复胡姓等一系列措施的激励下,原来的武川集团由一个单纯的军事型集团演化成为既兼具军事,又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功能的执政治国型集团,这个新兴的集团,即是影响深远的关陇集团。 宇文泰实际创建的北周,于577年吞并高欢实际创建的北齐,一统中原,随后北周的外戚杨坚,于581年代北周而立隋,589年隋灭南朝陈国,华夏终于再一统。 由六镇起义始,在这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每个关键节点都有六镇豪强酋帅的身影,甚至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爷爷李虎,本身就是六镇镇军,更不用说北周北齐的实际创建者宇文泰、高欢,那都是直接参与了六镇起义的强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这些六镇豪强酋帅,孕育了日后辉煌的隋唐帝国。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