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中国经典军事影片】《英雄儿女》——献给最可爱的人的英雄赞歌

 昵称15596056 2024-08-12 发布于山东
图片

【百度百科】
图片

图片

《英雄儿女》——献给最可爱的人的英雄赞歌

还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与几个少年伙伴,大晚上冒着寒风,追着放映队到方圆几里外的地方去看露天放映的电影《英雄儿女》。

当志愿军战士王成为了坚守阵地,面对疯狂攻入阵地的美国鬼子,对着步话机话筒高喊出:“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那一刻,这气壮山河的声音,令无数人热血澎湃。

图片

而银幕上王成抱着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场景,也成为了新中国电影史上永不磨灭的经典形象,刻骨铭心。

如今,《英雄儿女》仍然是当年的老观众最爱看的经典影片,每当“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那激扬的歌声在耳边响起,总是禁不住心情激荡,泪湿双目。

电影剧本创作始末

《英雄儿女》是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64年拍摄的一部抗美援朝战争影片,素材来源于著名作家巴金创作的小说《团圆》。

图片
巴金在朝鲜

抗美援朝时期,巴金受曹禺之托奔赴朝鲜创作,1952年初在某团6连生活了两个多月,期间巴金被六连攻打“红山包”的事迹深深感动。

半年后巴金跟随创作组回国,在停战协议签署完毕之后,巴金又一次到朝鲜体验生活。

1961年,回国9年后,巴金的小说《团圆》问世,在《上海文学》上发表。

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看到巴金的小说,深受感染,便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团圆》改编成电影。

图片
《英雄儿女》导演/武兆堤

武兆堤(1920—1992),山西襄樊人,父母都曾是赴美留学生,而他就出生在美国的匹兹堡市。1936年,武兆堤参加了抗日组织“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1939年1月奔赴延安并入抗大学习,曾先后在抗大文工团、东北军政大学文工团、中南军政大学文工团工作。1951年参加了抗美援朝,1953年从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室调到东北电影制片厂从事编剧和导演工作。

长影把拍摄任务交给了导演武兆堤,武兆堤看完《团圆》两万多字的小说,觉得要拍好这个故事,没有参战经历很难把握好度,于是想到了自己大时期的老同学毛烽,请他合作,将《团圆》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

毛峰14岁就参加革命,而且在朝鲜战场上待过三年,他看到《团圆》后也深受感动,但却担心自己“没有写电影剧本经验”怕改编不好。武兆堤对他说:“什么经验,你在朝鲜战场上,有那么多的经历和故事,如果融入剧本里,这就是经验。”

图片
《英雄儿女》编剧/毛烽

毛烽(1923— ),河南武陟人,1938年参加革命,曾先后在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实验话剧团、抗日军政大学文工团、东北民主联军十纵、四野第四十七军、志愿军第四十七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工作。

毛烽在接受《英雄儿女》编剧任务时,是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上将的秘书,他也曾是电影《黑山阻击战》的编剧之一。因为小说《团圆》只有二万余字,拍摄电影还稍显单薄,毛烽在冥思苦想之后,想起他在朝鲜战场记录的《志愿军一日》,里面共有上千篇日记,记录了许多志愿军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毛烽将其中一些内容进行筛选和整理,充实到电影剧本之中,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并仅用28天就完成了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

图片

英雄王成的原型是谁?

电影上映后,曾经有很多观众问及影片中英雄王成在现实中的原型是谁?

在巴金的小说中,王芳提到哥哥牺牲,只有一句话:“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

毛烽和武兆堤都觉得不够,结果在《志愿军一日》中找到了一段记载:

281.1高地东山腿的争夺战中,“步话机员于树昌在经过一整夜激战,全连官兵都牺牲了的情况下,仍坚持战斗——中午,敌人从三面蜂拥而上,逼近于树昌。

他连续呼叫我军炮火:“快打我周围50米!”“打30米!”“打20米!”

当团长孙斌急切地问他“你地堡积土多厚,有何危险”时,他坚定而急切地呼喊:“别顾我,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开炮!向我开炮!”

最后,他高喊:“首长,同志们,亲爱的同志们!再见啦……”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成群的敌人同归于尽。”

这一段深深打动了毛烽和武兆堤,经过艺术加工后,最终在银幕上呈现出了王成高呼:“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抱着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的经典影像。

1991年8月20日,巴金受北京军区某大功团之邀,到该部队为营区新塑的赵先友烈士塑像题词:“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

巴老感慨地说:“我到过朝鲜战场许多部队,英雄们的事迹使我感动,我写了几篇真人真事的散文,以后又集中概括了许多英雄形象,才有了《团圆》里的王成。”

1992年,编剧毛峰在接受采访时也说:王成是众多英雄的集合体,并非特指哪一个具体人。

显然,王成是众多英雄的高度概括,我们可爱的志愿军战士,既是“王成”的原型也是“王成式的战斗英雄。

好剧本还要有好演员

一部《英雄儿女》,除了它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的情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另外最让观众称道的,就是影片中众多非常优秀的演员了。让人不由得佩服摄制组挑选演员真的是“火眼金睛”。一帮好的演员,使一部好影片锦上添花,更加精彩。

图片

据说扮演王成的演员刘世龙,差点就与王成这一角色失之交臂。

最初试戏时,刘世龙自己都说,“领导说我不行,个子这么小,怎么演这个角色,顶多能演一个战士,王成这个人物分量这么重。”

刘世龙之所以能够饰演王成,完全是导演武兆堤力排众议的结果,当时竞争王成这一角色的还有王春英和白德彰,他们分别在《冰山上的来客》中饰演塔拉和三班长,二人都比刘世龙高大威猛,非常适合出演英雄形象。

导演武兆堤坚持:“我要的王成这个人物,在《英雄儿女》里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最终,导演坚持让刘世龙饰演王成,还专门安排他到部队体验生活三个月。

在王成坚守阵地直至牺牲的重头戏拍摄现场,不包括烟火就有108个炸药点。刘世龙刚往影片里的阵地里钻,火苗一下子就扑过来,真实的火焰烧得他皮肤发烫,浓烟呛得他眼泪流。

可那时候胶片很贵,想到一喊停就要损失,刘世龙咬紧牙关闭上眼睛往火堆里钻,继续拍!才拍完第一遍,刘世龙的眉毛、鬓角已经都烧着了,胳膊也烧伤了。结果,这个场景拍了4遍才通过,刘世龙也在火堆了钻了4遍。

最终,刘世龙不负众望,他所饰演的王成,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

图片

饰演军政治部主任王文清的扮演者田方,那时已经是国家电影局的副局长,他的表演质朴自然,深沉含蓄,举重若轻,对人物的塑造可谓深入人心。

图片

王芳的扮演者刘尚娴被选中最有戏剧性,她当时还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正在实习拍《北京人》。那天她去道具库借道具后往回走,路上遇到了正在帮助剧组挑选“王芳”的谢晋,谢晋一个照面就认定刘尚娴是王芳的最佳人选,但因为不知刘尚娴的姓名,武兆堤、毛峰、谢晋三人只好去北影女生宿舍挨个找,最后终于找到了刘尚娴。

图片
最初片名《团圆》时的电影海报

影片拍摄完成后,最初影片的片名还采用的是原著名——《团圆》。导演武兆堤带着样片赴北京放映,罗瑞卿等众多将军参加观看,看了都说好,观影结束后,导演根据大家的建议,重新修改了影片的片名,这就是如今大家百看不厌的经典之作——《英雄儿女》。

明星璀璨

图片
王文清饰演者——田方

田方(1911—1974),河北保定人,先后在北平就读于励志中学、辅仁中学和辅仁大学,1932年8月考入上海天一影片公司,三十年代就先后参演了《无限生涯》、《壮志凌云》、《年年明月夜》等许多影片,“八一三淞沪抗战”之后,参加了抗日救亡演剧队,1938年奔赴延安并入抗大学习。

抗战胜利后,田方奔赴东北,先后担任东北文工团副团长、东北电影公司制作秘书和东北电影制片厂秘书长等职,北京电影制片厂成立时出任第一任厂长,1951年底调任文化部电影局秘书长,1958年1月又调任北影厂副厂长兼演员剧团团长。先后出演了《深山里的菊花》、《一天一夜》、《风从东方来》、《革命家庭》等影片,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银幕形象,还是《英雄儿女》中的王文清,这也是田方最后一个银幕形象,他的夫人于蓝和儿子田壮壮也都是观众非常熟悉的电影人。

图片
王成饰演者——刘世龙

刘世龙(1930—2017),安徽淮北人,1939年9月参加革命,先后担任文化干事、宣传队员、文工团队长等职,建国后被保送到西南人民艺术剧院和北京电影学校学习,1953年被分配到东北电影制片厂担任演员,先后参演了《沙家店粮站》、《董存瑞》、《妈妈要我出嫁》、《并肩前进》、《女社长》、《悬崖》、《海上神鹰》、《草原晨曲》、《钢珠飞车》、《鸿雁》、《刘三姐》等影片。

1964年,34岁的刘世龙在《英雄儿女》中饰演志愿军战斗英雄王成一角,成为新中国银幕上的经典形象。

图片
王芳饰演者——刘尚娴

刘尚娴,江苏徐州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当初确定由刘尚娴出演《英雄儿女》王芳时,刘尚娴已经毕业并被分配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只是还没有离校去报到,而其出演王芳也非常偶然,完全得益于导演谢晋的慧眼识珠,当时谢晋到电影学院办事,在学院大门口与刘尚娴打了个照面,只是匆忙中的一瞥,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谢晋知道武兆堤和毛峰正在四处寻找饰演王芳的演员,就把自己的“奇遇”告诉了武兆堤和毛峰,三人一起赶到北电寻找,终于找到了刘尚娴,这才有了银幕上的王芳。

图片
王复标饰演者——周文彬

周文彬(1907—1981),上海人,与《英雄儿女》中的王复标身份非常吻合,当年出演王成和王芳父亲王复标这一角色时是57岁,塑造了一个非常慈祥的老父亲形象,他从三十年代就开始涉足文艺界,1953年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

周文彬在建国前参演的电影有《清宫秘史》、《一代枭雄》、《国魂》、《海誓》、《大凉山恩仇记》,建国后参加拍摄的影片有《边塞烽火》、《党的女儿》、《海上神鹰》、《冰上姐妹》、《铁道卫士》、《甲午风云》、《桃花扇》等。周文彬戏路很宽,但大多都是配角,既能饰演正面人物,也能饰演反面人物。

图片
张团长饰演者——郭振清

郭振清(1927—2005),天津人,1949从天津电车公司工人被保送到华北职工干部学校学习,先后在天津市总工会工人文工团和天津人民艺术剧院从事话剧表演,1952年与谢添、李晓功等人合作出演了电影《六号门》,其后又相继出演了《英雄司机》、《平原游击队》、《暴风中的雄鹰》、《花好月圆》、《换了人间》、《烽火列车》、《羌笛颂》、《我们这一代人》、《万木春》及《英雄儿女》,其中1954年出演《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非常深入人心,深受观众喜爱。银幕上的李向阳浓眉大眼、阳光伟岸、威风凛凛,是新中国电影宝库中的经典形象。

图片
朝鲜老大爷金正泰饰演者——浦克

浦克,1916年出生于山东蓬莱,本名浦聿方,被誉为影坛常青树,资历比起崔嵬、陈强、张平、郭振清等人还要老,人称电影界的“三朝元老”。他曾出演过《马兰花开》、《地下尖兵》、《甲午风云》、《寂静的山林》、《冰雪金达莱》等多部影片。

浦克从影60多年,塑造角色多达百个。其中最让观众难忘的角色,就是在《英雄儿女》中饰演的朝鲜老大爷金正泰。

图片
朝鲜姑娘朴贞子饰演者——赵文瑜

在影片中饰演朝鲜姑娘朴贞子的赵文瑜,因为她出色的表演许多观众误认为是朝鲜族,直到后来才揭晓她实际上是中国姑娘。

为了演好朴贞子这个角色,赵文瑜前往延边一户朝鲜族人家,与朝鲜族姑娘同吃同住。他细致观察她们的生活方式、饮食喜好等,模仿她们的举止动作,深入了解她们的性格特征。经过一个多月的刻意观察,细致揣摩,赵文瑜成功地把一个栩栩如生的朝鲜姑娘形象呈现在影片中。

图片


《英雄赞歌》,经典流传

有人说,是《英雄儿女》这部电影,成就了歌曲《英雄赞歌》,也有人说是《英雄赞歌》成就了电影《英雄儿女》。但不得不说,如果没有《英雄赞歌》,《英雄儿女》这部电影将无法如此完美经典,深入人心。

当年,毛峰和武兆堤在撰写《英雄儿女》主题歌词时遇到了瓶颈,武兆堤就与田方、刘炽一起到老战友公木的家,请这位著名词作家出山。当时公木还是个“摘帽右派”,正在吉林大学中文系担任教员。受武兆堤等人之约,公木仅用一天时间就创作出了《英雄赞歌》激动人心的歌词。

图片
《英雄赞歌》词作者——公木

公木(1910—1998)原名张永年,河北辛集人,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国文系毕业,“七七事变”后参加了敌后游击战争,1938年8月奔赴延安抗大学习,与作曲家郑律成共同创作了《八路军大合唱》,为其中八首歌作词,其中就包括《八路军进行曲》。解放战争时期又对歌词作了修改,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也就是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图片
《英雄赞歌》曲作者——刘炽

刘炽(1921—1998)原名刘德荫,陕西西安人,从小受寺庙里古乐队的启蒙,打下了民族音乐基础,“西安事变”后参加了红军,成为“红军剧社”小演员,1939年4月考入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师从冼星海学习作曲,从此走上音乐创作之路,《让我们荡起双桨》等千余首优秀作品都是出自他之手。

为电影《英雄儿女》作曲,刘炽是最好的人选。1956年拍摄的《上甘岭》中《我的祖国》的作曲,就是刘炽。

《英雄赞歌》歌词完成后,毛烽和武兆堤专程赴沈阳请刘炽再次出山,但却被刘炽婉拒。于是他们找到了沈阳军区政委周桓上将,请他帮助说服刘炽,刘炽这才应承下来。

传说当年作曲家刘炽拿到公木写出的歌词后,并没有急着谱曲,而是拉着一伙人打扑克牌。打着打着,刘炽突然把牌往桌上一扔,回家锁上门,谢绝一切打扰,一鼓作气写出了气势如虹的《英雄赞歌》。

图片
《英雄赞歌》原唱——张映哲

张映哲(1928—2005),辽宁抚顺人,1947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先后在辽宁军区、东北民主联军、中南军区、西南军区、空军歌舞团从事文艺工作,是在部队中成长起来的军旅歌手,1964年受邀为《英雄儿女》演唱主题曲《英雄赞歌》时,张映哲是空军政治部歌舞团女高音独唱演员。

张映哲之所以被邀演唱《英雄赞歌》,是因为她在全军第二届文艺汇演中的演唱风格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参加录制《英雄赞歌》的还有其她独唱演员,由于没有看过电影原片,张映哲在录音棚录音时总是进入不了状态,甚至打起了退堂鼓,还是在编剧毛烽的鼓励下坚持了下来,并给她讲解电影剧情。因为张映哲熟悉部队的战地生活,很快进入到特定情境之中,潜在的情感被激活迸发。

从此,一首《英雄赞歌》响彻祖国大江南北,传唱半个多世纪而经久不衰。

由于在影片字幕中没有演唱者张映哲的署名,一直很少有人知道《英雄赞歌》的原唱是谁,张映哲默默无闻的站在幕后,直到几十年后才被披露出来。

图片

《英雄儿女》之所以能够成为永恒的经典,归根到底,是因为这部影片的创作者们肩负着一种为“最可爱的人”讴歌的使命感,他们始终想到的是那些在朝鲜战场为保卫和平浴血奋战的志愿军战士们,因为他们,是祖国的英雄儿女。

图片

60年后,再看《英雄儿女》,它依然屹立于新中国战争片的巅峰。它就像一部厚重鲜活的历史记忆读本,告诉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谁是英雄,谁是最可爱的人。

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老号兵”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