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张迁碑》 译文 ![]() ![]() [译文]: 汉武帝时,有位张骞,通晓各地风俗,开拓并安定了边境地区,其范围南面包括八蛮;西部羁管六戎;北部威震五狄;东部到达九夷。荒远地区既已宾服大汉,各自进贡其特产。张氏辅佐汉室,世代载颂其功德。 ![]() ![]() ![]() ![]() [原文]: 爰既且于君,盖其繵縺,缵戎鸿绪,牧守相係,不殒高问。孝弟于家,中謇于朝,治京氏《易》。聪丽权略,艺于从畋。少为郡吏,隐练职位,常在股肱。数为从事,声无细间。徵拜郎中,除谷城长,蚕月之务,不闭四门。腊正之傺,𠇲囚归贺。八月算民,不烦於乡,随就虚落。存恤高年,路无拾遗,犁种宿墅。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县独全。 [译文]: 直至于张君,蝉联不绝,他继承了此兴盛的世系。州牧、太守相继,都不曾辱没这大好的声名。在家尽孝悌,在朝作忠直。能通晓京房之《易》学。聪敏地掌握权变策略,六艺中精于射御。张迁少时任郡吏,他能精确熟练地完成任务,故常常成为骨干。又多次成为郡守的从事(郡守自辟的僚属),声名无不为人所知。故被拜为郎中,担和谷城县长。农历七月(农忙之时),谷城民众能够做到四门不闭;腊月行祭之日,将囚徒放假回家,他们都能按时归来,以感谢其恩德。八月计算人口赋税等事,也不烦扰乡人,随便住在荒废的院落中。官府能照顾体恤年迈之人,百姓路不拾遗,耕种后可在田间放心露宿。黄巾起义后,城市都被烧毁,惟独他治下之县城得以保全。 ![]() [原文]: 子贱孔蔑,其其道区别。《尚书》五教,君崇其宽;《诗》云恺悌,君隆其恩;东里润色,君垂其仁;邵伯分陕,君懿于棠。晋阳珮玮,西门带弦,君之体素,能双其勋。流化八基,迁荡阴令。吏民颉颃,随送如云。周公东征,西人怨思;奚斯讃鲁;考父颂殷,前喆遗芳。有功不书,后无述焉。于是刊石竖表,铭勒万载。三代以来,虽远犹近。《诗》云旧国,其命惟新。 [译文]: 孔子曾说子贱所居之地及其气量太小,而张君与他完全不同。《尚书》载有五教,张君最崇其宽容;《诗经》讲恺悌和乐,张君最尊崇其恩惠;东里子产以润色文章著名,而张君最爱其仁德;召公封主陕地以西,张君美其在甘棠树下之善政。昔日晋阳(董安于)性急,故佩玮(皮绳)以自警;西门豹性缓,则带弓弦作为鉴戒,而张君之本性,能兼二者之长。张君之善流美八载,改任荡阴县令,吏民奔走相告,送别者多如云涌。周公东征三年,西人怀着哀怨思念;奚斯曾作《鲁颂》赞鲁;正考父作《商颂》歌殷,前代的贤哲已有颂德之遗芳。有功不记,后人将无以描述,于是刊石竖碑,以流传万载。三代(夏、商、周)以来之事迹,虽然时代遥远,(由于有颂词传世)又觉得很近。《诗经》所载皆是旧国事,我们所云,却是新闻。 ![]() [原文]: 于穆我君!既敦既纯,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纪行来本,兰生有芬,克岐有兆,绥御有勋,利器不觌,鱼不出渊。国之良干,垂爱在民。蔽沛棠树,温温恭人。乾道不缪,惟淑是亲,既多受祉,永享南山,干禄无疆,子子孙孙丕。 [译文]: 美哉张君!敦厚又纯朴,白雪一样的本性,有孝友之仁德。其行为准则出于本性,像兰花生来就有芳香,能够行之有效,安抚治理卓有功勋,利刃不轻易显露,就像鱼儿潜藏深渊。国家之栋梁,为民众所爱戴,就像在茂盛的甘棠树下的召公一样宽厚谦和。天道不会有失,惟有亲近善良之人,受此福祉,应像南山一样永恒,官禄无穷,并传至子子孙孙。 ![]() [原文]: 惟中平三年,岁在摄提,二月震节,纪日上旬,阳气厥析,感思旧君,故吏韦萌等,佥然同声,赁师孙兴,刊石立表,以示后昆,共享天祚,亿载万年。 [译文]: 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岁在丙寅二月上旬,初雷之时,正是阳气上升,阴气下沉之际,为感谢旧时明君之恩德,故吏韦萌等人,众口赞同,聘请石工师傅孙兴,刻石立碑,以告示后代子孙,共享天赐之福,至于千秋万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