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升注意力,孩子成绩飞跃——让我告诉你《番茄学习法》的秘密!”

 一元11 2024-08-12 发布于江苏

前段时间直播的时候,有人询问,是否能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的书籍,刚才有本新上市的书籍就是讲这个话题的《番茄学习法》 作者:周隽、牛牛和大胖

图片

2024年第76本书

图片

给这本书写了推荐语

在当今分散注意力的世界中,集中精力是孩子们取得成功的关键。番茄工作法通过短时的专注和休息周期,帮助孩子们建立起良好的注意力管理习惯。这本书以趣味性的方式向孩子们介绍了番茄工作法的原理和方法,让他们能够更轻松地保持专注,提高学习效率。

番茄工作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成人工作和学习中的时间管理技巧,而儿童版的番茄工作法将这一技巧简化并适应了孩子们的学习需求。通过番茄钟的概念,孩子们可以更好地规划学习时间,集中注意力,有效地完成任务。这本书将为孩子们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自信、高效地前行。

要是你家的孩子遇到学习问题或者经常注意力不集中,这本书非常值得买本纸质版,跟孩子一起阅读和使用。

图片

番茄学习法为什么有效?

图片

原理的背后是间歇式学习。就是集中注意力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这种方法也会让注意力形成一个固定的习惯,对学习和记忆产生更好的效果。

研究还发现,连续学习的学生记住的知识,有 78% 是学习的前半小 时内获得的,在此之后,大脑失去了最初的活力,后半小时仅记住 了内容的 22%。 

实验结果表明:相同的学习时间,间歇式的学习效率更高,效果 也更好。学习超过半小时后,连续学习时间越长,学习效率越低。间歇期间,精力得到恢复,提高了后续的学习质量。

图片

番茄工作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一步:计划 

图片

在使用番茄学习法的时候,一定要做计划 ,设定目标。

在设定目标的时候,最好是明确、具体、可衡量,确认目标是可达成的,

可以根据每个任务量,来预估需要这个任务需要多少个番茄钟,然后放到日程计划里面。通过这种方法知道 自己单位时间的效率了。

不同的任务,所需要的番茄数量也不一致,比如:

针对非刷题类任务,例如写作业、预习、复习、内容记忆等,在开 始使用番茄学习法时,主要是依靠直觉和过往的经验,初步给任务 预估一下番茄钟的数量;在坚持使用番茄学习法一段时间之后,可 以通过分析改进的步骤,不断修正预估番茄数。随着学习能力和效 率的不断提高,可以逐渐去提高每个番茄钟的任务量。 

针对刷题类任务,例如模拟考试、专项练习等,我们参考每种题型 建议的答题时间来设定番茄钟。当然,每个人的能力不一样,可以 按照自己的情况来做调整。特别是对于难题,是可以先定稍长的时间, 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先确保自己弄懂了,然后再去提高答题 的速度,往目标时间靠拢。

哪怕在刚开始的时候,估算不是很准备,但只要开始使用这种方法进行记录,一段时间之后,就能自己的学习效率有正确的认知了。以后在预估的时候,就会提高准确率。

不要频繁切换科目

频繁切换科目,反而会浪费你精力最好的时间。并且在切换科目的时候,大脑还需要清除之前的思维方式,比如学习英文和数字的,用的思维方式就不一致。会更容易出错。

频繁切换科目,不仅会浪费时间、降低效率,而且会累积负面 情绪、耗尽大脑的能量。

尽量先以一个科目为主或者将学习方法相类似的科目放到一起,但最长不要超过7个番茄。然后再进行切换。例如学完语文看 数学,学完物理看英语。基本是半天左右更换一个科目。

根据精力状态、喜欢和生理节奏来做计划。

有的人早上精力状态好,有人的晚上精力状态好了。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安排。

精力已经下降的时候,再学习难度大的科目,其实效率和效果都 会比较差。要是晚上还会影响睡眠和第二天的学习状态。这种方法就比较适合从难到易安排学习计划。

可以在精力状态最好的时候,优先学习自己最不喜欢的科目,比较容易坚持。精力下降的时候学习自己喜欢的科目。

运动与学习相结合

学习时还可以跟运动相结合,最佳模式是“先运动后学习”。

先做有氧运动,坚持半小时以上,注意心率保持 在最大心率的 80% 左右。运动完之后,进行半小时左右的短暂休整,待心率恢复 正常,给身体补充适量水分和能量后,就可以开始学习。

学习效果就会有很明显的提升。

图片

第二步:番茄钟

图片

使用番茄钟时,要遵守以下几个重要的原则: 

  • 在非学习时间,不要使用番茄学习法,不要使用番茄钟的模式来 计时。例如:娱乐、运动这些与学习无关的时间,就不要使用番 茄钟来计时。考试或测验比较特殊,中途没有间歇时间,所以也 不适合使用番茄学习法。 

  • 番茄钟的时间是比较固定的。不要设置语文 25 分钟专注 5 分钟 间歇,数学 40 分钟专注 10 分钟间歇,这样会导致自己的节奏混乱。

  • 每个番茄钟包含 5~10 分钟的短间歇,连续几个番茄钟过后(根据 自己的情况,2 ~ 3 个或 4~5 个番茄钟)停止学习,进行一次较 长时间的间歇,大约持续 15~20 分钟。保证间歇的时间,才可以 更好地恢复精力和体力,保持高效。 

  • 一个番茄钟内,不要同时安排不同科目的学习。前文已述,频繁 换科目只会导致低效。

  • 番茄钟是一个整体,没有半个番茄钟,三分之一个番茄钟这样的 说法。如果遇到必须取消番茄钟的情况,那就是番茄钟需要作废, 记录下作废的原因,留作分析改进的依据。

这些标准的步骤非常重要,最好不要更改。在执行这些原则时,能起到一种:仪式感。

一旦开始使用番茄钟,就会传递给大脑一个感觉:开始学习。当你长期使用之后,就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复。让更好的提升注意力。

同时这一种刻意练习,积累的次数到处一定数据之后,会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注意力在一点一点的变强,精力也会更加充沛。

注意力知识:

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专注的时长会增长,但是 也不会无限增长。

  • 2~3 岁,可以专注 5~10 分钟; 

  • 5~6 岁,可以专注 10~15 分钟; 

  • 7~10 岁,可以专注 15~20 分钟; 

  • 10~12 岁,可以专注 25~30 分钟; 

  • 12~15 岁,可以专注 30 分钟以上;

  • 15 岁以上,可以专注 50 分钟左右。 

50 分钟基本就是一个人可以专注的峰值,

专 注力分为如下两种: 

  • 被动专注力:刷手机、看电视、打游戏这些很容易吸引孩子的 注意力,这种是被动专注力。

  • 主动专注力:学习、做手工、绘画这些需要孩子付出一定的意 志和努力,这种是主动专注力。 

判断孩子的专注力水平,要以主动专注力作为判断的标准

找到适合自己的番茄钟时间

标准的番茄钟时间 25+5,但具体到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调整。更最短不要少于10分钟,最长不要超过50分钟。

准备:一个番茄钟、一支笔、一张白纸。

按下计时器开始正计时,同时开始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任何干扰(同学找你、上厕所、脑子里蹦出来一些想法、窗外的猫叫、玩桌面上的小物件……),只要中断了学习思路,请将计时器暂停计时,记下计时器的时间及干扰的具体描述(2分钟内完成)。记录完之后恢复计时,继续学习。到第5次记录干扰时,停止计时。记录下计时的总时间(A)。

一直学习到你第一次觉得累了,就停止学习并停止计时。觉得累了的时候,就不要再强撑下去。需特别注意打哈欠、伸懒腰、视力疲劳、饥饿等生理现象,遇到这些情况时,须立刻停止计时,记录总时间(B)。

反复尝试,得到A的均值和B的均值。如果A<B,则以小于A的时间作为自己的番茄钟时间;如果 A>B(感觉到累之前都没有达到5次干扰),则选择小于B的时间作为自己的番茄钟时间。

图片

第三步:记录

记录方式:

番茄工作法,可以通过 APP 或者纸制的表格来进行记录:

要是通过表格来记录,核心的是两个:

一种是番茄钟执行的记录,记录完成任务实际使用的番茄钟数量。如有需要,可以备注任务完成的情况。

图片

另一种是干扰的记录,记录干扰的时间、干扰的内容、干扰来源及处理方式等。

图片

图片

第四步:分析改进

图片

通过这两个表格来进一步分析。

番茄记录表

可以主要从下面几个问题去分析番茄记录:

  • 预估番茄数和实际执行有差异,是什么原因?

  • 如果我提早完成了任务,我做对了什么?

  • 如果我没有完成任务,我做错了什么?

  • 下次类似任务的安排,可以如何改进?

干扰记录表

干扰记录主要看下面几个问题: 

  • 哪些干扰是可以避免的?应该怎么避免?

  • 哪些干扰产生了新的任务?

  • 哪些千扰的处理方式需要改变?

  • 干扰导致哪些任务没有完成?

首先,能减少的干扰,要坚决想办法去减少。减少干扰,是提升专注和效率的重要措施。所以不管是内部干扰还是外部干扰,只要是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内,就采取措施去减少这些干扰。

然后需要看一下有哪些干扰会变成一个任务。或者是考虑是否需要改变处理干扰的方式的。

最后总结一下有些任务因为干扰而没有完成,是否需要重新修改学习任务。

 积累的记录越多,时间越长,越能发现番茄学习,要如何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和使用。

还能对自己的注意力情况和学习效率有更深入的了解。比如:自己一天能学习多少个番茄,精力状态在什么时间段最好。学习哪个科目时最有效率。干扰源最多是什么原因。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