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李氏建祠委员会各位宗亲: 疑惑一:此“一致意见”是武陵李氏宗亲的一致意见吗? 我时至今日(2020年11月4日)才看见此文,相信有更多的宗亲估计还没有看见。何谓一致?是代表了谁的一致意见?再说了,此“公开信”10月20日刊发以来是否告知了大多数武陵李氏宗亲了?为何这封公开信没有选择公众媒体来刊发,而选择一个阅读量仅为185人次的文化传媒公司公众号?此185人是我武陵李氏宗亲的全部或是说“一致意见”的来源?武陵李氏自始祖福二公占籍开基至今已600余年,其人数远不止这公开信阅读数的区区185人吧...... 疑惑二:武陵李氏宗祠迁址依据何在? “武陵李氏”之武陵乃地名(今李家湾),《传》曰:止戈为武,《诗》注:高平为陵”。《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曰:武,是维护仁义、和平的实力。以任何理由发起的干戈,都是暴力行为,是蔑武、灭武所为,体现的是儒家学派“仁”的思想。高平为陵契合吾武陵李氏占籍开基之地貌。陵,从阜从夌。阜,大土山;夌,攀越。合起来是“攀越大土山”的意思,引申为“登上、升”义。始祖福二公宗开武陵,堂号敦睦,其“武陵”与“敦睦”契合的是儒学的“六德”、“六行”、“六艺”中的仁、义、智、信、友、睦、礼等核心思想。武陵在浮渡、麻溪之间,碧峰耸立,溪水潆洄,一幅幽然、连绵、若隐若现的神秘撩人之境地...福二公由淮西迁至武陵处占籍开基,遂为武陵李氏始祖。吾族居此以耕读为业,以忠孝传家,传芳衍派、名贤辈出,蔚成淳厚家风绵延六百余年...然,不抵一个不明所谓的“一致意见”。 疑惑三:谁的感同身受? “公开信”上原文阐述理由为“李家湾原地地势低洼,易遭水患,今年就遭受大的水灾,李家湾宗亲也有目共睹,感同身受”。公开信上说了是李家湾宗亲有目共睹,感同身受,试问做此决策的委员会宗亲是否“感同身受”了?有问过李家湾宗亲的感受吗? 公开信上说的原地势低洼,易遭水患,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试问当初我们的祖辈大智者为何选址于此?众所周知:祠堂选址十分讲究,一般要求注意龙脉和生气来源,背山面水,明堂宽大,方正,水口收藏,无冲突,无争斗等现象。以及左右互衬,四势匀和。具有阴阳相济、虚实相生、刚柔互补、方园相胜、小中见大等涵构。水塘更是祠堂的关键所在,古语说“遇水则发”,想要子孙满堂,财运连连,必须背靠为实,水抱宗门。地势地形要前低后高,书曰:“前低后高,世出英豪”。最理想是靠山面水的地方...而这些祠堂选址的讲究与武陵李氏老祠堂地一一契合,我想这也是祖辈为何明知水患仍选址于此的缘由吧。古人建祠时无理想之地尚选人工打造,包括堆山、掘池、填缺、放水、植树、种草等,而不该是像我武陵李氏建祠委员会的做法——即不去考虑怎么克服水患直接一迁了之...祠堂风水如何,关系到一地、一族的兴衰荣枯,绝不可等闲视之、一迁了之。 疑惑四:何谓宗祠?建武陵李氏宗祠选址选择有三,实谬也。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的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理学家朱熹作《家礼》,始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凡是做过皇帝或封过侯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始祖祠方称“宗祠”,我武陵李氏始祖福二公占籍开基于武陵,方名武陵李氏,故“武陵李氏宗祠”应该选址于李家湾。至于其余二地可建祠,但不应该叫“武陵李氏宗祠”才对,属分祠/支祠,这是古训古制。 疑惑五:祠堂的最主要功能是什么? 祠堂是祖宗神灵聚居的地方,供设着祖先的神主,祭祀先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古人认为祭祀乃“国之大事”,列为五礼之首。祭祀务在孝敬,以尽报本之诚,十分讲究祭祀气氛的庄重肃穆。祭祀主要在春冬两季进行,春祭“清明”,称“清明会”;冬祭“冬至”,称“冬至会”。如清明扫墓,古序为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至墓地祭扫。 试问武陵李氏宗祠若迁址李和庄后,祭祀流程该如何走?是按古制古序还是说古制古训无需遵循,祭祀只去宗祠?或者说我武陵李氏始祖福二公墓不用扫?说句大不敬的话,若始祖墓都可不扫,那这祠堂建来何用?... 疑惑六:公开信里此话“不能固守历史的教条,而要因时因势来确定...不能成为宗族罪人”为何人为设前置条件? 武陵李氏建祠委员会公开信中有一句话叫“不能固守历史的教条,而要因时因势来确定”,个人实不敢苟同。试问我们不遵循历史,不遵循文化,该遵循什么? 宗祠谱蝶文化和我国的编年国史、各地方志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文化。祠堂文化所表达的内涵,其实也就是先民的传统生活中的一种记录形式,它的主体是尊贤、祭祖。 “不能固守历史的教条”,难道是以“违背我族先贤宗祠之选址和改变祭祖先到祠堂后到墓地的古序古制”来实现或者来体现的?“不能成为宗族罪人”设置的前置条件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公开信的言下之意是说只要坚持宗祠在李家湾即为固守历史教条,则被定义为“宗族罪人”;那不遵贤、有违祭祖古制古序可谓“罪之极也”。 《史记》云:“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而“报本之礼,祠祀为大”,祭祀乃国之大事,居五礼之首。因此,建祠无疑也是宗族的头等大事,它是各种礼仪规制程式的基点。难道我武陵李氏建祠委员会有大能者拟创“建祠和祭祀”之先河自成体系?那为何又遵循古训来建祠祭祀? 以上只是对武陵李氏建祠委员会刊发的题为“致武陵李氏宗亲的一封信”的几点疑惑之处,望武陵李氏建祠委员会能给予释疑一二,谢谢! 此致。 敬礼! 武陵李氏后裔:李家湾壮胜 2020年11月4日 ▼ 借此机会问一下:我武陵李氏李家湾、孙家湾的宗亲可曾知晓此事或说收到过此公开信?这“一致意见”是多少人的一致意见?李家湾、孙家湾宗亲的意见是否在这“一致意见”之内?此一迁了之有悖古制所谓建祠委让人存疑,我们来看看对这公开信可有所谓的“一致意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