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象征文字阴阳之道

 dongjiao1234 2024-08-13 发布于重庆

     《易·系辞传》曰: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

      “一阴一阳之谓道”,表示思想阴阳辩证。阴阳既是万物之性,也可以表示思想辩证性。“阴阳不测之谓神”,“神”表示思维阴阳不测之谓神秘。人的思维神秘莫测就是阴阳不测之。文字与语言逻辑是思维逻辑的工具,逻辑思维产生思想辩证,一阴一阳之逻辑象征思想辩证的基本逻辑,所以“一阴一阳之谓道”。

      “生生之谓易”,思想辩证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文字词语言阴阳系统是谓《易》。思想之道产生文字词语言之道,一阴一阳之道不断发生变易,生生之谓易,成性存存,道义之門。文字词语言系统的阴阳概念成象之谓乾,文字词语言系统的阴阳逻辑效法之谓坤,文字词语言基本逻辑效法一阴一阳之逻辑,文字词语言之道效法一阴一阳之道,效法之谓坤。

       文字左右组词,象左右阴阳。词语分前后阴阳,句子分上下阴阳。文字笔画结构包括上阴下阳、上阳下阴、左阴右阳、前阴后阳、阴包阳、阳包阴之象,左中右结构成阴一阳之象,部首符号为阴符,字根符号为阳符。拼音逻辑包括阴平、阳平、阴上、阳下之类。

       思想之道产生文字词语言之道,文字词语言之道反映思想之道,所以文字词语言之道继承思想阴阳辩证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继之阴阳逻辑善,成之阴阳逻辑性,继之思想观念善,成之概念性曰仁,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易·系辞传》曰:“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部首在前为乾,字根在后为坤,乃文字阴阳之象。“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表示乾之策有216个部首,《康熙字典》、《国语辞典》有214个部首。“坤之策百四十有四”表示坤之策有144个字根,今文字有130多个字根,古文字有140多个字根。“二篇之策,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表示乾坤二篇之策总共360个根符,包括216个部首、144个字根,农历日期一年360天,“当期之日”表示二篇之策数量与农历日期相当。

      “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表示有11520个文字。《说文解字》收录篆文1万字,《新华字典》收录汉字13000字。“万物”表示“一切事物”,文字指事指物,所以11520个文字相当于万物之数。文字是万物的名字,虎这个文字是虎这个动物的名字,花这个文字是花这个事物的名字。

     “夫《易》,彰往察来,微显阐幽,开而当名,以辨万物,正言断辞,则备矣”,這段文言讲的是文字系统的用途。文字词语言彰往察来,微显阐幽,文字词语言微言大义,阐思想之幽,显思想之微,彰过往之史,察未来之事,不是《易经》彰往察来。文字一门,开而当名,以辨万物,正言断辞,则备矣。《易》之文字系统有一万多个文字,开而当名,以辨万物,正言断辞,则备用矣。

       《易》表示易经这本书,这是书名。《易》表示易这个概念,指文字阴阳系统、文字词语言之道,这是概念名。五行学说不属于《易》的范畴。

     《易·系辞传》曰:“夫《易》,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文字阴阳系统称名为《易》,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意义深远。其辞文,不乱不怪,规规矩矩曰文。其言曲而中:其言之有理,“曲而中”表示有道理,是非曲直、正反中表示道理。其事肆而隐:其事随便指是放肆的肆,而隐于文字之中。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文字以济万民日常之行,文字以明思想失得之报。

       《系辞》曰:“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易》有四象: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文字词语言之道反映天地人事物之道,包括概念、逻辑、关系、性质、类型、特征等基本要素。

      吉凶者,失得之象也,表示关系象,失得表示关系。刚柔者,昼夜之象也,表示性质象,昼夜表示黑白,刚柔表示阴阳性质。变化者,进退之象也,表示逻辑象,进退之逻辑变化。悔吝者,忧虞之象也,表示特征象,悔吝忧虞表示特征。《易传》讲的是思想辩证逻辑学与文字词语逻辑学。

     “卦”乃象形表意文字,圭字挂在前,卜文挂在后,表示文字挂在前,卜辞挂在后。比如:“乾,健也”,文字挂在前,卜辞挂在后,这是卦辞。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圣人之道有概念、有逻辑、有方法、有规则。以言者尚其辞,表示言之辞有概念。以动者尚其变,表示动之变有逻辑关系。以制器者尚其象,表示制器者尚其象有方法。以卜筮者尚其占,表示有规则,包括数理计算与运算法则。所以《易传》讲的是文字词语言逻辑学与思想辩证逻辑学。

       《周易》作于西周,孔子用汉字整理成之,儒家弟子作《易传》。周易文字之义并非汉字之义,比如“乾:元亨利贞”,“元者,善之長也”,所以周易文字“元”并非汉字“元”之义,这是“易名易义”,所以称之为《易》。

      《周易》属于古文经,《易传》属于今文经。文字使用者不同,则文字之道不同、名不同。西周文字属于贵族专用,平民百姓没有掌握文字,只能使用语言。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贵族流亡,百姓逃亡,平王东迁,社会基本关系发生变化。春秋战国时期,文字流入民间,百家诸子学习使用文字,百家争鸣产生了很多思想著作。文字之象与形发生变易,笔画图之象与笔划线之形发生变化,文字之名与义发生变易,象阴阳变易,所以称之为《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